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实验心理学第十二章情绪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6:09:4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二章 情绪

第一节 情绪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情绪研究的背景

情绪的定义迄今仍无明确的共识。概括地说,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被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这种模式在不同的情绪中是不同的。情绪既涉及体验,又涉及生理反应,还包含行为。它是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其组成成分至少包括情绪体验、情绪表现和情绪生理三种因素。情绪也是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与其他心理过程(如认知和动机)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同时,也正是由于情绪的这种复杂性,使得对于情绪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难点。不同的出发点、研究方向和方法的差异,导致结果与结论的差异。最近以来的情绪研究依然有这样的难点。同时,随着实验手段的进步和实验事实的积累,形成了新的情绪研究热。 (一)情绪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对情绪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三方面的问题始终是研究的核心与重点,即:情绪的由来,情绪的功能与意义,情绪~认知关系问题。情绪的由来问题是指,有机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情绪反应是如何从无到有产生的,如何从简单的趋避反应进化到复杂的生理、行为和内心体验。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情绪系统的演化问题,涉及情绪的起源和发展。情绪的功能与意义的问题又称为情绪的机能特性问题,其含义是指情绪作为一种高度发达、普遍存在的生理心理现象,必定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情绪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引导和协调着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情绪一认知关系问题则是长久以来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探讨的理智与情感的问题,这类问题包括:情绪和认知谁先谁后?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独立还是关联?情绪对于人类的认知活动起促进还是阻碍作用?这些作用是怎样发生的?等等。众多对于情绪的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研究或深或浅都与这三个基本问题有关。 (二)情绪研究方法

由于情绪问题的复杂性,心理学对于情绪的研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在情绪的研究中用到了所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既包括以动物实验为主的生理手段,也包括专门考察刺激一反应模式的行为研究;既应用了在精神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内省和联想方法,也有从信息加工观点对情绪进行的考察。然而,由于这些方法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解释情绪现象,缺乏统一考虑和整合方法,所以常常得出不同甚至是矛盾的结果。 二、情绪理论的主要对立观点 (一)认知学派

情绪的认知学派强调认知在情绪的产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离开认知过程,情绪过程不可能独立产生和发展。20世纪30~40年代沙赫特(Schachter)的理论认为认知引导着情绪的唤醒。.阿诺德和拉扎勒斯则强调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根本条件,而利帕(Leeper)将情绪等同于动机,认为情绪存在于认知结构之内。这一观点强调情绪的意义性,而这种意义只有经过对信息的认知评价才能产生。但这种观点相对忽视生物进化和大脑亚皮层的作用,对情绪的本能和适应性特征没有充分考虑。根据这种观点,情绪是理性判断的产物,失去了应有的“温热”,也不完全符合日常经验。 (二)非认知学派

和认知学派相比,情绪的非认知学派强调情绪过程的独立性,认为即使没有认知过程的参与,情绪过程也能够独立地产生。曼德勒(Mandler)试图从整体上解释情绪,认为情绪来自唤醒和认知解释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伊扎德(Izard)强调情绪是先天的动机系统,处于与人格其他重要系统的联系之中,涉及个人一环境与个人内部过程。

第二节 情绪的生理指标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当有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测量这些变化的指标就是生理指标。人们可能会认为自主神经系统的外周变化即生理指标的变化将有规律地表现出符合于各种情绪的不同模式,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除了少数外,生理指标的测量并未为特定的情绪提供明确的模式。例如,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尔耶(Selye,1974)的研究认为,不管引起紧张是由于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也不管紧张是与愉快或不愉快有关,紧张的生化反应是一样的。相反,这种测量所提供的只是关于有机体所处的特定唤醒水平的信息。在测量有机体唤醒水平时,我们能够采用的生理指标有几十种,但其中只有一部分与情绪有较大的关系。最为常用的生理指标有以下几个: 一、皮肤电反应

皮肤电反应是较早应用的生理指标。是由费利(Fere,1888)和泰赫诺夫(Tarchanoff,1890)发现的。费利将两个电极接到前臂上,并把它同弱电源和一个电流计串联。他发现当用光或声音刺激时,皮肤表面的电阻降低,电流增加。当时,用这种方法所测量的皮肤电反应称为费里效应(Fere effect)。传统的皮肤电反应测量方法以电阻为定量单位,最通用的电路是惠斯通电桥,使用时可以调节有刻度的电阻器到零点,来抵消未知的电阻,然后从电阻器上读出被试的电阻。费里的方法能够测量皮肤电的绝对水平及其变化,而且比较可靠,因此近代的这类仪器都应用这种原理。目前,电路中加入精密放大电路,创造出高水平的皮肤电反射仪。

影响皮肤电基础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觉醒水平、温度、活动。 二、循环系统的指标

自主神经系统不仅控制着皮肤电反应,而且也控制着循环系统活动。因此,循环系统活动的指标也可以成为情绪测量指标。经常用到的指标是:脉搏、血管容积和血压。 (一)脉搏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循环系统的动力来源是心脏跳动。可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测量心脏活动,最直接的方式是记录心跳,另一种方式是记录脉搏率。因为心脏每一次收缩都发出一个“波浪”,通过动脉,所产生的脉搏可以直接感觉到,也可以借助脉搏描记器加以记录。脉搏率是情绪反应的良好生理指标之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满意或愉快时,心跳正常;而处于紧张、恐惧或暴怒状态时,心跳就加速。伍德和霍根森(Wood&Hokanson,1965)曾用脉搏率作为紧张的指标,研究操作(或作业)(performance)和激动水平的关系。实验用握力计来诱发紧张,亦即被试者的紧张程度随握力计压力的增加而加强。 (二)血管容积

血管容积的变化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动脉壁平滑肌收缩和舒张所造成的,即由局部血管收缩和舒张引起的。一些实验研究清楚地表明,人的某些情绪状态如紧张的脑力工作、生气、害怕、新异刺激等,都可以引起皮肤血管的收缩,这是由升压中枢的作用引起的。这种情绪刺激引起的反射作用使动脉压升高,从而使更多的血液进入脑中。当人感到为难或羞耻时,由于降压中枢的反射作用,会引起皮肤血管的舒张,更多的血液进人表面,从而表现出面红耳赤等情况。 (三)血压

血压变化与血管容积变化是相关联的,它们都反映了循环系统的活动情况有着相近的生理机制。早期,司科特(Scott,1930)做了一个著名实验,曾以1名医学院二年级学生为被试,研究血压变化与情绪状态的关系。他采用的方法是放映三段不同的影片,第一段内容是关于爱情的,第二段表现主角受到虐待,第三段描写城市被地震毁灭,主角处于危险中。他希望这三段影片能分别引起被试的性、愤怒和恐惧情绪。实验是单独进行的,在各段影片之间插入十分钟的无关影片,主试在被试们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记录他们的血压变化。实验结束后,主试要求被试报告出自己观看影片时的情绪体验。从内省报告看,预期会产生愤怒和恐惧等情绪反应的影片,效果不够理想,但引起性情绪的影片是成功的。 三、呼吸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在情绪状态时,呼吸系统的活动在速度和深度上会有所改变。对剧痛的情绪反应往往会使呼吸加深加快;突然惊恐时,呼吸会发生临时中断;狂喜或悲痛时,会发生呼吸痉挛现象。当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呼吸反应的“,”值可大于正常,表现为呼气相对缩短,呼吸频率加快;“,”值也可以小于正常,表现为呼气相对延长,出现憋气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呼吸次数和情绪状态的关系十分复杂。 四、脑电波

脑电波(或脑波)又称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有多种类型,如α波、β波和δ波等,它同心理状态有极为密切的联系。脑电波型主要与频率有关。

在情绪发生变化时,不仅有外周的变化,而且也会有中枢的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脑电活动的变化来测定中枢的变化。因此,利用脑电记录技术就可以测定出在一定情绪状态下所引起的大脑不同部位电位差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主要用在研究下丘脑、丘脑与皮层的相互关系的比较中,据以推论人的情绪状态。 五、生化指标

生化指标即在情绪状态时,生化系统、中枢神经介质也发生一系列变化。多数研究表明,在情绪紧张状态下,体内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泌量或排出量的变化可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

第三节 其他情绪实验

一、表情的三种量表

主要有三种量表:一维量表、二维量表和三维量表 二、主观体验测量方法

主观体验测量方法一般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其测验方法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情绪体验。主观体验测量方法和生理指标方法和表情研究方法组成了一个方法体系,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情绪的机理。主要的研

实验心理学第十二章情绪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4xp77v2912xn8u9vo3e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