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诗词之乡的广西省苍梧县石桥镇却有着爱好诗词的传统,群众基础深厚,诗词人才辈出,是闻名遐迩的诗词之地。石桥镇自明、清以来,都是文人聚集之地,当地的石桥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有自己特色的歌谣——“九山调”。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在当时石桥公社的支持下,成立了龙岩诗社,并出版了《龙岩诗坛》刊物,到1995年发展为东安诗社。在二十多年的诗词传播发展中,培育出一大批诗词爱好者,用诗歌形式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巨变,对当地的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从确定创建“诗词之乡”目标后,石桥镇更是不遗余力地加大对诗词的创作培养力度,积极发展当地特色和优势,主要突出农村特色,以农民诗人为主,根植于农村山水,咏颂农村事物。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体现出诗词文化服务农村生活和加快推进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力地塑造新型农民,打造文明村风,构建和谐社区和农村。 如今,石桥镇已有32个诗词小组182个成员,全镇参加诗词创建与吟唱的总人数达753人;《东安诗刊》等一批诗刊陆续出版问世;收集、整理的前人诗赋遗作80多篇、民歌4调240多韵。但是,拥有这么浓厚的诗词文化的石桥镇是否一直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这有待我院服务队去调查考证。
由此,据《遗产法》第二章的第十四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据了解,关于诗词文化对广西苍梧石桥镇人民生活的影响调研是一个空白,所以我院服务队认为有必要开展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
1、 深入考察梧州市苍梧县东安诗社的大致情况,了解当地优秀诗词文化保护、传承的情况和诗词文化对他们生活带来了那些好与不好的影响。
14
2、立足实地,深入了解,获取石桥镇的有关资料,考察石桥镇优秀的诗词文化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前景,为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保护当地优秀诗词文化遗产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3、通过调研当地诗词文化发展,我们要学习其他地方的相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传承他们的优秀诗词文化遗产。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加深对诗词文化的认识,引导当地人民对自家优秀诗词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4 、给当地政府提供诗词文化遗产被忽视以及遗失状况的资料,发表调研结果并分析出合理的发展方案,为当地的诗词文化发展出一份力。
5、在对待诗词文化方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跟要提高社会交际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并经过实践活动对团队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队员的调查意识,培养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而继承、发展我们广西省梧州苍梧石桥镇的优秀诗词文化。
6、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现在广西梧州苍梧石桥诗词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当代的青少年对中华诗词文化的了解程度。
三、调研课题:关于广西石桥镇诗词文化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四、调研时间:2011年7月18日——2011年8月1日 五、调研对象:
石桥镇当地的部分村民(包括汉族与壮族),在石桥镇对诗词文化有较高了解程度的专业人士,当地的县政府领导、书记,当地的梧州诗词学会、苍梧县文联及石桥镇党委政府、东安诗社的有关负责人,当地学校校长和老师,当地教育局有关人员 六、调研内容
1、当地诗词文化的基本情况。
2、网络文化的流行对当前当地诗词文化继承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5
3、保护、继承、发展当地优秀诗词文化的计划、重点与措施。
4、梧州市苍梧县石桥镇诗词文化的情况,了解当地优秀诗词文化保护、传承的情况。
七、调研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运用于理论部分研究和对文化反思的文本分析。广泛学习古今调研方法,移植他人的理念、经验和方法,为我所用,不断提升自己的调研水平。
2、实地走访法。包括观察、测量、访谈等等,主要了解当前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状况,了解农民对传统诗词文化、对当今新型文化(例如网络文化)的认同感、期望和收获。
3、问卷调研法。问卷调查是针对于相同问题,但被访人数较多的有效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问卷的评估,分析问卷中的数据,从中绘制数据分析图表,为决策者提供直观有效的数据。
4、收集第二手资料法。第二手资料是指别人就别的目的的先前已收集好的,而不是研究者就手边的研究而自己收集资料
5、行动研究法。要把行动的研究贯。穿于研究的始终。在本研究中我们要对自己的调研工作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以利于促进调研活动最佳发展。 6、个案分析法。收集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挖掘和提炼科学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
7、经验总结法。关注实践,多维反思,形成经验,重视积累,不断调整,形成总结,运用于实践。
八、研究步骤(2011年5月25日——2011年8月1日) 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