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课 游褒禅山记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道”“由”“文”“至”“舍”“观”“名”“十一”“明”“相”,重点虚词“其”“于”“以”等,掌握重要句式。 2.学习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3.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
4.领会文中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的观点。
这篇课文题为“游褒禅山记”,“记”表明文体。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主要是结合记游以感想形式发表议论,论说为学治事的道理,含有非常丰富的哲理。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东北方向。褒禅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
1.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少好读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
2.卓越的文学家。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主要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他的诗歌内容充实,涉及的生活面很广泛,并且提出了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艺术上也比较动人。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三十四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他在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一直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庐冢( ) ②仆道( ) ③好游者( ) ...④萧君圭( ) ⑤夫夷以近( ) ..
⑥舍于其址( ) .
⑦王回深父( )⑧无物以相之( ) ⑨有穴窈然( ) ...⑩何可胜道也哉( ) .
2.为下列的形近字组词。 掸(dǎn) 惮(dàn) 俾(bǐ)
) 裨(bì
) 谬(miù
缪(móu) 戮(lù)
戳(chuō)
3.重点词。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褒之庐冢也: ..(3)有碑仆道: .(4)而记游者甚众: ..(5)有穴窈然: ..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9)乃华山之阳: .
4.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5.多义词。 (1)卒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
②旦日飨士卒 .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2)道 ①有碑仆道 .②何可胜道也哉 .③策之不以其道 .(3)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③不名一文 .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 .②其文漫灭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
(5)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6)其 ①距其院东五里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