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集体生活教学中运用儿歌提高幼儿生活技能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3 1:29: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问题与背景

通过中班第一学期,老师们对于生活课程和生活教材的研究,对教学模式有了大致的了解,能根据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季节特征设计相应的生活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能注意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孩子们有操作练习的机会,并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孩子们操作练习的兴趣;这也使得我们的孩子自我服务能力逐渐增强。

但同时,也发现老师们对于《生活活动》教材的解读和以及教学方式的把握上差异大,深入程度不够,对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到底要习得怎样的生活技能还不清晰。在组织活动时更多地会出现和幼儿讨论“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使得说教多。

基于上学期生活教学活动研究的基础以及存在的问题,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全体教师立足于如何创编适切的儿歌帮助幼儿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一研究点,旨在把研究点落小、落实,使教师们在实践中有具体的可操作载体;希望通过研究,使得幼儿的生活习惯更加良好,同时帮助组内教师提高生活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二、研究过程和方式 (一)研究过程:

1、解读教材,确定生活教学的内容

开学初,中班组全体教师参与了关于生活教学的课程培训,在分析和经验梳理的基础上一起再次解读生活教材,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相应的主题和季节,共同确定了本学期中班每周的生活教学素材点;同时,将生活教材上的四大板块:“做力所能及的事”、“文明的行为举止”、“保护自己”和“适应集体”有效融入每个月的生活活动中,为生活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基本保证。 2、创编儿歌,开展扎实有效的生活教研

对于确定的生活素材点,我们教研组实行一课二研的方式,即每周有两位教师先上第一轮研究课,之后马上进行组内研讨和调整,第二周由同组的另两位老师翻上修改后的方案,每周每班轮换教学内容,这样每个班级每周都能完成一个生活素材点的教学,而且是经过研讨后的较为成熟的方案了。同时,围绕研究点,每次教研课前,老师们都能积极准备,创编适合的生活儿歌,这样保证了教研活动能够扎实有效地开展。 3、梳理总结,形成中班生活教学的典型案例

教学是在不断实践、研究和总结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老师们都能积极思索,及时完成自己的教研心得,并且形成较为成熟的中班生活教学的典型案例,书写成优质课例。 (二)研究方式

课例观摩和研讨、教师说课和反思、理论学习、经验梳理和总结等 三、研究结果

(一)儿歌的创编要注意适切性,有利于幼儿边念边操作练习。

儿歌是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它的语言简练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本学期,在幼儿的集体生活教学活动中,我们借助儿歌来引导幼儿练习生活技能,不仅使他们的操作有了载体,而且形象、生动的语言,易于幼儿接受,使他们乐意在反复的生活技能练习中进行操作与运用,从而有利于提高幼儿各方面的生活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创编好生活儿歌是生活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首先,创编的儿歌要易读易记,难度适合。

围绕春游活动的安全,我们创编了儿歌《乘车》,“小朋友,乘大巴。小椅子上坐坐牢。不离开、不站起。小手抓好小扶手。滴滴滴,滴滴滴,开开心心旅游去。”短短几句话,朗朗上口,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知道了春游乘车过程中的安全。

其次,儿歌要概括生活技能,孩子可以边念边操作练习。

还是以《乘车》的儿歌为例,在生活教学中,我们引导孩子将座位排列成“大巴士”的样子,幼儿在情景中边念儿歌边“乘车”,他们学得非常开心。又如,在“我会塞裤子”的生活活动中,我们创编了这样的儿歌:“左手右手来帮忙,我们一起塞裤子。翘起一个大拇指,捏住裤腰往外拉。伸出另外一只手,按住衣摆往里塞。塞塞塞,转转转,前后左右都塞好”,整首儿歌把塞裤子的整个过程以及两只小手的分工清晰地演绎出来,使这个原

本有难度的塞裤子过程变得轻松有序,孩子们能边念儿歌边动手进行操作,儿歌念完,裤子也塞好了,在实践活动中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儿歌的运用要注意有效性,有利于幼儿生活技能的习得。

有了一首好的儿歌,教师在演示和归纳生活技能的时候,就要充分运用好儿歌资源,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了。作为教师要有整合的理念,千万不能将儿歌教学和生活技能的教授分隔开来,那样会降低教学的效率。

通过多次教研课的执教以及对每一个生活素材点的技能难点分析,老师们在原创儿歌的基础上对于怎样让儿歌练习变得更加有效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下面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1、导入环节要简洁明了,围绕目标,直入话题。 就活动的导入环节:以生活活动“我会洗手”为例:

第一次活动 感知讨论: 1、出示“脏手的图片”这是什呀?这只手怎么啦?很脏了怎么办呢?为什么要洗手呢?什么时候要洗手呢? 2、你是怎么洗手的?(幼儿示范)他洗手的方法正确吗?哪里不准确? 感知讨论: 1、我们每天都要洗手,什么时候要洗手? 教师小结:洗手很重要,老师把洗手的好办法藏在这首好听的儿歌里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 2、洗手的儿歌真好听,它告诉我们怎么洗手的呢? 我们的思考: 第一次活动中教师的导入拖沓,提问和幼儿示范的环节都没有直接导入今天的话题,然而却花了导入环节很长的时间。 调整后的活动以哪些时候要洗手为话题导入,并直接用儿歌将洗手的好方法告诉孩子。教学目的性强。

活动导入不要过分拖沓,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和不重要的提问可以略去,教师直接提出今天的重点话题,如“我会洗手”的活动中导入“我们每天都要洗手,什么时候要洗手?”之后教师小结并提出倾听洗手儿歌的要求“是的,洗手很重要,老师把洗手的好办法藏在一首好听的儿歌里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又如“送玩具回家” 中的导入“平时你都是怎么整理玩具的呢?”之后教师提出:“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儿歌,仔细听哦,我把整理玩具好办法都藏在这首儿歌里了!”诸如这样的活动导入都是简洁明了,围绕目标,直入话题的;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目的性很明确,而不需要老师的拐弯抹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活动的导入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去掉不必要的提问和环节,将更多的实践留给孩子进行生活儿歌的体验及学习。 2、实践操作环节要围绕目标,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感受和学习儿歌。 就活动的实践操作环节:以生活活动“送玩具回家”为例:

第一次活动 实践操作: 分玩具:看看老师是怎么整理玩具的?教师边操作边念儿歌。 2、幼儿说说老师的好方法,教师儿歌提升。 3、个别幼儿尝试操作,边操作边念儿歌。 4、观察图片,大家念儿歌一起来教一教图上的这个小朋友。 实践操作: 1、教师边整理玩具边念儿歌。 2、幼儿说说老师整理玩具的好方法,配合PPT进行儿歌提升。 3、一起跟着PPT学一学这个整理玩具的好方法! 4、教师做动作,幼儿用儿歌提醒老师该怎么调整后的活动 调整后的活动 5、教师小结。 6、小游戏:快取快放 整理玩具。 5、个别幼儿操作,集体念儿歌。 6、弟弟妹妹分组念儿歌。 我们的思考: 就“实践操作”环节,第一次活动中教师以师生分别操作和观察图片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学习儿歌,一共三遍。快取快放的小游戏没有围绕活动的目标,幼儿学习儿歌的效率不高。 调整后的活动以老师示范、跟着PPT学念、幼儿示范、分组学念等多种方式,前后学念儿歌一共有五遍之多,多种方式的学习感受,使得幼儿学习儿歌的效率较高。

新授儿歌需要反复地感受和练习才能达到一定会说、会操作的效果,练习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儿歌逐句解读、教师示范、跟着PPT或者录像学习、幼儿示范学习、分组练习、情景模拟等,对于可以有动作操作的儿歌,如洗手、塞裤子等,一定要边操作边念儿歌;而对于一些操作性不强的儿歌,如吃自助餐、健康体检等则可以多一些分组练习、情景模拟的方式,这样幼儿就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和学习儿歌,提高学习的效益了。同时,我们还发现,儿歌是一种朗朗上口的文学作品形式,作为教师一定要带领幼儿朗诵出它的韵味来,而不能随意地念读或是割裂儿歌的原有韵律。

另外,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第一次新授生活技能儿歌时,教师可以运用儿歌里的语言来提炼概括幼儿对生活技能的理解,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形象地感知生活技能,学习儿歌;比如,“送玩具回家”的案例中,在幼儿听赏了一遍生活儿歌后,“说说老师整理玩具的好方法”,幼儿说:“我听到了要看篮筐上的标记。”教师就可以用儿歌里的话来回应:“是呀,我们收拾玩具的时候一定要‘篮筐标签看清楚,一样一样看仔细’”;有个孩子说:“我听到了要轻轻地拿玩具。”老师又可以用儿歌里的语言来回应:“是的,我们要爱护玩具,收玩具的时候我们要‘小玩具,轻轻拿,全部玩具送回家’”……这样,一来一去,师生之间有了良好的互动,同时,教师也有效将生活儿歌融入教学中,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儿歌的学习形式要多样,孩子需要动手操作和情景模拟的过程。

仍然就活动的实践操作环节:以生活活动“健康体检” 和“ 吃自助餐”为例:

生活活动“健康体检” 实践操作 1、看PPT解读儿歌。 2、跟着PPT完整学念儿歌。 3、示范:老师做医生、3个孩子来体检,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4、情境体验:4人一组,一人做医生,3人来体检。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实践操作 1、看PPT解读儿歌。 2、跟着PPT完整学念儿歌。 3、情景练习:老师做服务员,2名孩子做顾客,情景模拟。服务员用儿歌提醒小顾客怎么吃自助餐。 4、幼儿分组区域内情景模拟,游戏2次(一人做服务员,其他幼儿做顾客)服务员用儿歌来提醒小顾客怎么吃自助餐。 两个活动中,教师都是以儿歌解读、PPT呈现完整学习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幼儿感受和学习儿歌,前后一共有五遍。

如何来提高儿歌学习的有效性呢?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正确操作并乐意学习儿歌呢?通过一次次的教学研究课,我们觉得单纯的技能练习和反复念唱是枯燥和无效的。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需要,在活动中还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并创设一定的情景来引导幼儿进行儿歌学习,这样使得儿歌的练习变得更加有趣,孩子们学习的过程更加积极投入。

生活活动“吃自助餐”

集体生活教学中运用儿歌提高幼儿生活技能的实践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5h2j50qki4g4gh0kzl91od1e2lms500xx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