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0 6:15:5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算机教学方面的有益经验,根据我国普通中学的实际情况对原“纲要”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保留了原“纲要”中的基本内容,适当地降低了对程序设计技巧部分的要求,增加了电子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这一时期计算机教学在理论宣传上已经开始强调应用。但限于当时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师资力量等具体条件,在教学内容的规定上仍然以BASIC语言为主,不过相应增加了应用软件。

1994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1994年‘纲要’”)中对中学与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别规定,其中中学目标为:“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了解电子计算机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信息处理工具,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逐步学会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处理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学习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进行使用计算机时的道德品质教育。”

在“工具观”的影响下,课程目标中明确了计算机的工具性定位,强调计算机技能以及态度、道德等相关内容。

1994年“纲要”规定,计算机课程内容共包含五个模块:(1)计算机的基础知识。(2)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使用。(3)计算机几个常用软件介绍,包括字处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电子数据表格软件、教学软件与益智性游戏软件。(4)程序设计语言,包括BASI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和LOGO语言等。(5)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早在1986年,我国就在小学、初中初步开展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在此基础上,本次“纲要”在程序设计部分增加了LOGO语言的教学内容。

(四)发现问题与相关研究

这一时期出现的问题是,过于注重工具性,对工具性的认识却不够全面和深入。所以,计算机课程的教材越来越演变为“用户手册”,教学活动则渐显“培训班”特征。

在相关研究上,部分人对“计算机工具论”持谨慎态度。譬如郭善渡认为,“基础教育有别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执行‘学以致用’的原则,而是必须具有文化的和素质养成的意义。正是由于计算机不仅是工具,而且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和意义,所以它才有可能和有必要成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对象,并将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他吁请大家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工具”、“基础——实用”的关系。应当说在“计算机工具论”盛行的情况下,能够清醒、理智地看待计算机教育,认识到其必须具有的符合基础教育意义的价值,尤其是对计算机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意义的关注,对于正确理解“计算机工具论”,对于把握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走向,乃至我们今天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五)阶段分析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渐趋大众化,信息文化的势力渐长及影响范围的逐渐扩大,计算机应用市场上专门化应用软件的日趋增多,这一切都让人们深切感受到计算机被普遍应用的可能,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计算机的定位及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明显的变化是课程目标中明确了计算机的工具性定位,强调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则相应转向了关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以及常用软件的学习。按照国家文本中对课程目标的规定,这一时期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已经涉及到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能力与态度,不妨称之为计算机工具素养,其核心是工具应用能力。

继“计算机文化论”之后,“计算机工具论”是对课程意义认识的一次升华,它对学以致用的倡导在推动计算机课程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课程发展和促进课程认识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当时信息文化辐射形成张力的不足,导致人们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走向偏狭,

因此将其定位在工具上也在所难免。

三、“计算机文化论”再升温

时间跨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世纪末。

(一)技术发展背景

就操作系统而言,1985年5月微软的Windows1.0版就问世了,但用户还不适应这种操

作系统。1987年Windows2.0版面市后,情况也没有多大的改观。直到1990年5月微软正式推出了Windows3.0版本,并耗费巨资为其宣传,人们才开始接受这种比较成熟的系统。至此,图形用户界面被大多数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所采用,再加上“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方式,使人-机交互越来越接近人们的自然经验。更多的人开始习惯使用如文字处理、电子报表、图形图像处理等工具软件,并日渐熟练。这些变化加快了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技术不仅越来越接近人们的自然经验,并借此接近了公众,有人认为,它还在重新创造着人类的自然经验。

(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计算机文化”被旧话重提,不过此时“计算机文化”的内涵已经不等同于尹尔肖夫的倡导。比如,相继出现的“多媒体文化”、“网络文化”等概念就是新文化观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产物。

丹麦皇家教育研究院的高级讲师安德森(B. B. Andresen)在题为《有超媒体文化才是有文化:读写算与多媒体文化是基本的技能》的论文中提出,在信息时代文化包括六个方面:阅读文字消息的能力、书写文字的能力、理解数字与进行计算的能力(定量能力)、(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能够)以英语进行沟通与会话的能力、媒体文化(能够破译与理解那些由电视、电影以及录像等电子媒体所传播的消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计算机文化(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进行沟通与会话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且他引用希格顿(Higdon)的话“超媒体文化可以定义为使用超媒体光盘以及网络服务作为解决问题与互相沟通的方便工具的能力”。费尔莫(Fillmore)在其论文《因特网:文化的最后与最好的希望》中指出:“超媒体文化使得学习者超越了只是信息的接收器与处理器的情况,而成为多媒体内容制作过程的参与者。学习者不再需要保持对于自己的体验与看法的沉默。利用新媒体,学生能够制作文章、说明、声音、视频图像等,并且参加不同的讨论论坛并且加入他们的进一步解释。”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到,计算机文化的观念逐渐向着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转变。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也逐步得到重视,这一点可以从国家层面的举措上得到印证。如1992年教育部决定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改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并明确将该中心作为基教司领导下的计算机教育研究机构。又如1994年10月发布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首次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的观点??所有这些都表明计算机教育正在或已经得到认可和重视。勿庸置疑,这些举措都实际性地推动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纲要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规定

1997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1997年‘纲要’”)中进一步将初中与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区分,其中高中阶段的目标为:“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以及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与方法处理信息的意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比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等。”

随着对计算机认识的加深,课程目标中趋向重视信息意识,强调信息能力及合作精神,

这都充分说明了人们在理论认识上的提升。另外,本次“纲要”中去掉了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法。由于国际上对该问题的认识尚未统一,所以“纲要”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从而避免了计算机教育对于学生认知能力与持续发展有没有积极影响的学术争论出现在正式文件中。

1997年“纲要”修订稿中,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十个模块,分为基本模块、基本选学模块和选学模块三个层次。

基本模块:

模块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模块二:微机操作系统(包括DOS和WINDOWS)的操作与使用 模块三:汉字输入及中西文文字处理 基本选学模块

模块四: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模块五:电子表格 模块六:LOGO绘图

模块七:多媒体基础知识及多媒体软件应用 模块八:INTERNET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选学模块

模块九: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 模块十:程序设计初步

根据技术的发展,本次“纲要”中增加了部分内容,如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另外对程序设计语言模块等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与前面的“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相比,这一阶段不属于一个独立的阶段,应当属于一个较为短暂、认识上处于爆发状态的过渡时期,更准确的说应当是下一个阶段的前奏或序曲,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已经开始向信息能力的方向发展,实现着向信息素养的接近。

四、信息文化观

时间跨度:从20世纪末至今。

(一)技术发展背景

这一时期,信息技术已然高度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它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文化,一种走向大众的文化。它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就是最好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二)我国对计算机教育的认识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素养”一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计算机教育领域日渐升温,在基础教育、终身教育等领域也得到较多的关注。围绕这一名词引发了广泛的探讨。在此过程中,计算机教育开始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型,培养信息素养也逐渐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1999年,在国家层面的几个相关文件中,开始出现“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字样,如1999年 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发表)中要求“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第十五条)。又如1999年11月26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出《关于征求对<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修改意见的通知》。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2000年‘纲要’”)中将“计算机

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再次明确了名称的改变,意味着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的转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00年被看作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元年”。

(三)课程纲要及标准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规定

2000年“纲要”中关于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描述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了解思维能力;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课程目标中关于信息意识、信息处理、信息活动等提法,彰显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也体现出培养信息素养的目标。由于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刚刚形成信息素养的观念,在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上不够成熟,所以上述目标尽管较之以前的课程目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对接近2003年高中课标的认识,但是由于不够深入,更多的停留于简单理论层面,所以上述目标描述在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中没有较好地体现。

2000年“纲要”中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为: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五:数据库初步(选修) 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

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选修) 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与课程目标相比,课程内容的规定仍然体现了计算机教育时代的许多思想,虽然名称改变,但内容上除了“信息技术基础”代替了“计算机基础”,其他部分与计算机教育时代的内容基本相同,不过是随着技术、时代的发展又增加了关于网络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们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相对重视信息加工,对信息获取与应用等内容关注不够。

2003年高中课标明确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一节。

从历次指导纲要及课程标准中,明确感受到的趋势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渐趋强调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合作与协商,及伦理道德问题??;高中课标中更是超越唯技术领域,着眼于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定位于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这些变化显然是根据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的加深及当时社会信息技术状况进行的适当调整而制定的。

2003年高中课标建议,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即“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

在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内容建议部分由“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四个主题组成,既暗示了某种内容组织的线索,同时真正体现出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特点。

(四)发现问题与相关研究

搜索更多关于: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 的文档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5ij72pd0i6o2vs5ky7y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