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取代计算机教育已经在国家文本的层面得到了认可,然而在计算机教育基础上形成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其实质是什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制定之前,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至少在实践中对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的区别体现得不是十分明显,因而所谓的转型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停留于表面。2000年“纲要”另一个屡遭质疑的地方在于,各个学段都是默认零起点,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感觉到内容的重复。这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无益于学段之间的连贯一致与相互承接。尽管我们都承认零起点选择在当时是迫不得已的,具有可取之处,但这种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适合教学实际。
高中课程标准出台以后,2004年9月开始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个实验区实施新课程,在此过程中,也不断地暴露出问题。如对课标理念的把握、对新教材的理解与应用、对教学方法的探索等等。
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中开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有学者认为要“重视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渊源的观察,重视对信息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观察分析,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背后的信息文化教育实质,在文化教育的层面上操作信息技术教育,要清醒地看到技术是形,文化是神。”
(五)阶段分析
可以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驱动下,信息文化已经初现稳定与繁荣的状态,足以让人们认识到其对社会生产、生活的作用。人们也在体验信息生活的过程中开始理解信息文化。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确定为培养信息素养。作为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信息素养是信息文化发展至成熟期的产物,其核心是信息能力。关于信息素养,不同时期认识各异,即便在同一时期也是人言人殊。各种理解或描述中基本相同的一点是,把信息能力看作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
至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经历了“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计算机文化论”再升温、“信息文化观”等几个阶段,如果将“计算机文化论”再升温时期看作是一个过渡阶段,那么,与其他三个阶段相对应,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则经历了计算机素养(以程序设计能力为核心)、计算机工具素养(以应用工具能力为核心)、信息素养(以信息能力为核心)等几个时期。
活动1:认真阅读教材,画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的脑图或概念图。
活动2:在教材基础上,进一步查找阅读相关文献,比较信息技术课程历次指导纲要或课标在内容上的变化,并分析造成变化的原因。 拓展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一文中梳理了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比较了国内与国外的研究区别,给出了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文化取向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在课程实施的视域中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实施问题。作者认为如果仅从信息技术课程角度出发论述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就会限于其学科本位。
2.在学科课程占据学校教学主流地位的当前情况下,课程实施的研究缺乏相应的学科支撑。以学科课程实施代替学科教学过程的观点,一方面可以促进课程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以学科课程的实施丰富、完善和发展课程实施的理论体系。
3.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技术取向研究,为文化取向的研究提供了反思的土壤与借鉴的基
础,其技术取向的批判则为文化取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4.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问题上过于微观的研究,则很有可能使文化视野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再次陷于技术取向的泥潭,导致了披着文化取向外衣的技术取向的身躯的存在。
5.不同类型的文化,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主体之间交融与对话,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权力共享文化整合与创新奠定基础。
(摘自钱旭升.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08(5))
第三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国际比较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各类教育改革有一个共同趋势,就是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且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加快了改革进程,人们普遍认识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是获取知识、从事工作及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工作,竞相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并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色。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课程成熟的表现,也是学习借鉴的有利契机。
一、世界范围的信息技术教育
本部分将列举几个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对各个国家信息技术课程的介绍将包括课程建设过程、课程设置形式、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相关支持(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硬软件建设等)等几个方面,具体到每个国家时可能有所侧重。
(一)美国
1.课程开设状况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从60年代中期开始,麻省理工学院就以幼儿园儿童为实验对象,进行LOGO语言的教学实验。进入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美国是根据地方分权原则而安排课程的,大多数学校由学校董事会决定。因此美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式大致有如下三种:一部分学校没有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而在数学、科学等课程中介绍有关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知识;一部分学校开设专门的计算机技术课程;还有一部分学校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与科学技术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多门选修课。但无论何种情况,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明确目标。
2.课程目标与内容
为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美国全国图书馆协会、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等有影响的机构自1998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等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阐述。其中包括《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学生信息素养标准》、《信息技术通晓》。这些标准和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国家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国家层面一系列标准的出台,各州都以此为依据,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自己的标准。现以阿拉斯加州的信息技术课程为例进行介绍。
阿拉斯加州在1993年制定了全州的第一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当时确定了该州中小学教育的10个核心科目是:语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政府和公民、健康、艺术、世界语、技术。2006年3月阿拉斯加州教育和早期发展部修订了课程标准,形成第四个版本。从技术课程内容上看,新修订版本与前一个版本基本没有什么改动。主要变化是提出了“图书馆与信息素养”的内容,具体标准为:
(1)学生应该明白如何组织信息和资源。
(2)学生应该理解和运用必要的研究过程去获取、评价、交流信息和观点。 (3)学生应该意识到对已有观点的独立判断能力取决于个人爱好和终身学习。 (4)学生应该知道信息获取的自由以及有信心根据个人需求获取信息。 (5)学生应该知道各种尊重信息资源的道德的、法律的和社会的行为标准。 与此同时,新版本也对提出的标准规定了相应的内容,其中特别强调了对图书馆的了解与使用。由此可以看出,美国阿拉斯加州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解有了新的、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变化。
3.课程相关支持
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软、硬条件来看,美国是世界上中小学微机总量和联网微机总量最多的国家。早在1995年,全美各级学校,包括大学、中小学、幼儿园和其它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中,就已经拥有了近一千万台电子计算机(包括终端),美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居世界第一,学生人均占有计算机数居世界第一,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依赖程度上,美国也居世界前列。
2005年发布的统计显示:2002年美国公立学校的生机比为4:1,学校入网率达到99%,大体实现了“校校通”。2003年公立学校的学生与上网计算机的比率4:1。学校在提供因特网接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线的教学教室由1994的3%增长到2003年的93%。2003年有因特网联入的公立学校中,有95%是宽带连接。2003年,处于基础教育阶段77%的学生家中都有电脑,并且有67%的家中有因特网的接入。
(二)英国
1.课程发展过程
英国是欧洲最早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早在1978年,英国的“教育与科学部”就制定了第一个促进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等微电子技术的计划。1981年开始实施“微电子教育计划”,在各中小学普及了计算机。同年,英国学校委员会在其发给英格兰、威尔士地区所有学校的《实际课程》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1985年,英国皇家督导团发表了一份关于《5~16岁课程》的文件。该文件建议初等学校必须为儿童提供九大方面的经验领域,其中“技术”方面就包含了现代信息技术。198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出台了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在中小学的技术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和录音、录像等其他各种现代媒体技术来支持学习。
1990年公布的新的技术课程目标有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技术”课程更名为“设计与技术”,原来有关“计算机和媒体技术”的内容被综合概括为“信息技术”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上。
1995年信息技术被更进一步地强调:信息技术从“设计与技术”课程中分离出来成为单列课程。国家颁布了单列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提出了更系统全面的要求,同时首次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概念,要求学校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贯穿于国家的各门必修课程的教学之中。
1998年,信息技术课程又由原来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2000年,英国在认真研究新时代信息技术教育新性质与新任务的基础上,推出第三版国家课程,明确把以前的《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课程改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此时英国3.2万所中小学全部连上因特网,45万名中小学教师和900万名学生都能有机会接触和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2.课程设置
英国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也可以从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等四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学习计划和结果目标。
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设置,与其他学科一样,根据学生的特定学习能力与生活经历分为四个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段,并以此设置八个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目标,对应阶段和学业成就水平目标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5~7岁1~3级 第二学段(3~6年级)7~11岁2~5级 第三学段(7~9年级)11~12岁3~7级 第四学段(10~11年级)12~16岁4~8级 第一和第二学段的要求较为简单,主要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使用技能,形成初步的信息意识;第三学段是前期中等教育阶段;第四学段是后期中等教育学段;另外,9级为高级水平,要求学生能够为他人设计与推荐适当的软件。
2007年英国公布了新的第三学段的国家课程,其中关于课程目标的描述为:
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学习,使所有青年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取得进步和成功的学习者;安全、健康和充实生活的自信个体;为社会积极做出贡献的负责任的公民。
3.课程相关支持
英国高度重视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从1998~1999年度的1.02亿英镑到2002~2003年度的4.09亿英镑,再到2006~2007年度的7.41亿英镑,这种增长显示了英国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同时,在不断增长的资金的支持下,英国的软硬件设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根据英国教育通讯与技术署所做的调查显示,英国小学2002年的生机比为8.8,2007年达到6.6。英国中学2002年的生机比为5.9,2007年为3.6。生机比表明了英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条件在全世界是领先的。自2005年以来,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联通了互联网。其中,所有计算机都联通互联网的学校比例为:小学69%,中学90%。超过一半的计算机联通互联网的学校比例为:小学26%,中学10%。
(三) 日本
1.课程发展过程
日本政府关注信息技术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最初是由社会教育审议会广播教育分会于1984年发表了“微型计算机教育应用进修课程标准”。1985年又总结为“关于微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并将其作为普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基本方针,由文部省首次公布。与此同时,文部省成立了由专家组成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并在以后的咨询案中提出了教育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是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观点以及有关信息教育的三条原则。
1986年4月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要把“信息运用能力”摆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加以培养。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其向政府提交的四次咨询报告中,一再强调教育要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教育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育应当承担的任务在于“积极、认真地培养学生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
1988年,为了进一步明确培养信息运用能力的重要性,文部省修改了物理教学大纲,在初、高中教学中增加了有关计算机学习的内容。1989年3月,文部省修改了教学大纲,要求从小学起就实行信息技术教育。同年4月,文部省又在“现行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以计算机有关内容为中心展开信息教育,并要求在初中阶段“技术·家庭科”中开设《信息基础》选修课,共约20~30学时。 1991年7月,文部省公布了《信息教育指南》文件。该文件指出,“信息运用能力”应包括四方面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