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3.品味与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朗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开启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关于《诗经》的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PPT出示)
《诗经》的地位 《诗经》的作品内容 《诗经》的艺术手法
学生一起回忆关于《诗经》的知识点,齐背。 一、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1.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诗歌。一生展示。 师总结,指正字音。
提示学生把没掌握好的字重点标记出来,把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生再读诗歌,齐读。 2、读准节奏。
师:读音读准确了,朗读诗歌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句式,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这首诗的节奏?它的停顿点应该在哪里? 一生说。 师总结,评价。
这首诗一共三章,每章八句,前面七句都是每句四字,最后一句转换成五个字,这种句式上的变化,有什么效果?读一读,体会一下。 一生回答。
师:这样更有利于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感? 一生答。
师总结,明确:悠远的、绵长的、怅惘之情。通过长短句的变化来抒发悠远的情思。 生体会,再齐读。 3、读出情感。
师:我们朗读诗歌还要注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PPT出示,比如,三个“所谓”开头的句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三句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美人啊,就在那个地方!还有三个“宛如”,好像在那里,本来已经看见人了,但是又好像不在,有点遗憾,“宛在水中央”,这个“宛”字要读
得重一点。好,自己试一试,体会体会。 指生读,3个。评价 4、疏通诗句,再悟情感。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诗句的意思,疏通诗句以后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锁表达的情感。
生看课下注释,疏通诗句意思。
师总结: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抒情诗,描写了对“伊人”的追寻,求而不得的追寻。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悠远绵长的无限怅惘之情。 三.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1.体味语言声韵之美。
问题:诗中说“蒹葭苍苍”,那“苍苍”是什么意思?那为什么不写成“蒹葭茂盛”? 同样的,“宛在水中沚”的“沚”是陆地的意思,那我们把这句改成“宛在水中地”,这样有什么不同?读一读,体会一下。(出示诗句,进行对比) 指生读。
生读,体会,回答。
PPT,师总结:重言,押韵,声调的充分利用,都会增加诗歌的悠远的抒情意味。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生齐读。
2.体味重章叠句的结构之美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这首诗一共三章,三章都在写
同一个内容,就是对“伊人”的求而不得。那既然三章都写一样的内容,我们看,能不能只保留一章呢?只用一章就写出这首诗的内容了呀,我们来看,假如只保留第一章,大屏幕出示诗句。我们来读一读。你看,只用一章,和连用三章,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
师总结: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反复、强调,同时增加抒情的效果,营造浓厚意境。
3、体味诗歌精美的语言。
师:那我们刚才说,这三章写的内容都一样,那我们再仔细看,完全一样吗?区别在哪里?哪些字有变化?出示诗歌。
生回答
师总结:为霜,未晞,未已,这些变化,这体现了时间上的延长,“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这里体现了地点的变化。PPT出示,时间的延长和地点的变化,追寻道路的漫长、艰险和迂回曲折,也增加了这首诗的抒情意味,使得这首诗具有浓厚的意境和抒情意味。
师总结:PPT出示,这首诗,通过长短句的变化,充分利用重言、押韵、声调,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还有时间的延伸和地点的变化,来营造诗歌浓厚的意境,增加抒情意味。所以有人说,《诗》三百,论意境,无出其右。
欣赏朗诵视频,再次感受它的浓厚的抒情意味。 4.当堂成诵。
我们了解这首诗的意思,掌握了它的结构,下面各自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诗歌。 齐背诗歌。
师总结:这首诗营造了浓厚的意境,抒发了无限怅惘之情,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四. 比较阅读
比较《关雎》和《蒹葭》的不同点。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关雎》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而《蒹葭》侧重运用了兴的手法;《关雎》侧重于表现对爱情和婚姻的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明可见,而《蒹葭》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于“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意境含蓄,场景朦胧,侧重于营造意境和抒发情感。
课下,同学们要多读这样的经典之作。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