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中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预习,并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不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维,是不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
3、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这是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和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和探究合理的预习方法。这一原则强调在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强烈的学习责任感的前提下,注意学习过程本身,了解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留心应当怎样进行学习,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一原则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及时反馈原则。教学信息反馈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把强化反馈作为培养预习能力的重要原则,做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调控,使预习更有成效。 (三)、研究过程
1、研究时间:2014年11月——2016年1月 2、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1月—12月)查找文献资料、确定课题组成员、对实验教师进行课题培训。
(2)第二阶段,调查阶段:(2015年1月——2015年2月)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现状,写出前期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课题实施方案。
(3)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1月)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定期召开课题研讨活动,合作研究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撰写相关的论文、随笔、案例等。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研究方案,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有效方法。对研究过程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撰写阶段性总结,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学生预习作业、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研究成果。
(4)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2—2016年1月)实施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形成研究结论,撰写结题报告,同时整理课题材料,邀请专家组进行结题论证。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
a、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方案,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
b、在整理阶段,对学生实施第二次调查,与前次调查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处理,便于形成研究结论。
2、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图书、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参考经验。
3、行动研究法
实施研究活动时,采用“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再调整……”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方案,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撰写经验总结,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积累材料。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组认为,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教材,经过系统培养(针对不同类型的内容选用合理的预习方法,并记好预习笔记——除了眉批笔记、摘录笔记以外,更要学会记反思型的预习笔记),他们会带着浓厚的预习兴趣,灵活地选用科学的预习方法去学习,为听课扫清障碍,提高学习效率、自学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中年级学生要认真做好预习笔记,尤其是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也就是让学生回顾预习过程,弄清楚哪些知识是自己独立学会的、哪些知识还似懂非懂、对这些知识还存在哪些疑问,对发现、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分析的、怎样解决的,有没有不同的方法,有何独
到的见解……,并认真对以上反思做好记录。这样的预习,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养成善于反思、勤于实践、勇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预习,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调查小学生预习各学科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培养兴趣、教会方法、养成习惯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预习各学科能力的有效策略,使学生从小养成自觉、主动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八、预期的课题研究成果 名
称 类
别 完成时间
中年级学生预习能力的现状调查 问卷 2014.11
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预习兴趣的培养 论文 2015.11
小学生中年级语文预习方法的指导 论
文 2015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