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评价的两点思考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评价问题似易实难,如何让“评价”在课堂熠熠生辉?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评价的及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评价的合理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把握评价的发展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握评价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把握评价的及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德纳说:“几乎每一个稚嫩的心灵都渴望摆脱束缚,展现自我。”从激扬生命的角度说,我们一直提倡教育要目中有人,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把学生当做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和需要引导的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最佳时机,及时地积极地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位教师在执教《藤野先生》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既然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为什么要写赴仙台途中见闻,是不是偏离了主题?
生1:“水户”是明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表露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日暮里”就无法理解了。
生2(一位平时很少发言的男同学):“日暮”象征着国家的衰败。鲁迅东渡日本是为了寻求救民的道路,可到了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感到前途茫茫。旅途中一看“日暮里”这个地名,触景
生情而得。
生3:不同意,你能断定日文的含义是和我们中文的含义一样吗?不能望文生义。
师(赶紧收场):大家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做得很好。 这样的处理,看似教师很好地控制了局面,没让争论离题发展下去,其实是错过了点评的最佳时机。生2平时很少发言,难得如此激动,如此声音响亮地侃侃而谈,这正是鼓励他重视口头表达、勇于发表意见的极好契机,教师竟然白白丢失。再加上有生3劈头盖脸几个字“不同意”,对他发言积极性的打击可想而知。 另一位教师在教《春》时,就做到了这点。他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这位同学朗读得很好,声情并茂。然后教师又请其他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同学进行点评。第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他读出了情感。”第二位学生说:“他读得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学生的评价是精彩的,但讲课教师的点评更精彩:“两位同学的评价非常简洁,而且各有侧重。第一位同学是从文章的内容出发作评价,第二位同学是从形式上也就是朗读技巧上进行评价。在对别人进行评价时要做到既有鲜明的观点,又有足够的理由,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这两位同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这位教师的评价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 二、把握评价的发展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和评价目的,强调由重视甄别
与选拔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营造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后,教师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发展性的评价,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下面是《湖心亭看雪》的教学片段: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生1:这么冷的天,作者为什么还要到湖上看雪? 师:不错的问题!请大家大胆地设想原因。 生2:因为有钱,这样显得与众不同:
生3:可能游人少,趁雪景还没被破坏先去看一看。 师:那就是说还是被景吸引去的。 生4:是不是因为被贬官,心情不好? 师:不错的想法,有这种可能。
生5:我想他非常喜欢雪,所以就顾不上天冷了。
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很有思想。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有人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对理解文章很有用,那就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张岱的简介。(一会儿后)师:现在大家比较赞同哪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看法? 生1:现在我知道这反映了张岱的兴趣与常人不同。 生2:我感到作者是在借雪景表达自己的心情。
显然,这位教师很好地抓住了的契机。几处发展性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强烈冲动,从而以多元视角解读文本。学生的创新
能力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创新过程中,多用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活动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信奉唯一答案,就会给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只有老师讲的才是正确的,那么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机械地接受老师所讲内容的习惯,长期下来会变得怠于思考,丧失创新的欲望。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通过评价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而且要通过有效评价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与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适时地对学生课堂活动和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能力、创新精神、主体意识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但是,评价问题似易实难,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已成为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我们要努力探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有效性的落点,充分发挥评价对引导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