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训诂学》教学大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11:45: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诗 邶风 柏舟》:\微我无酒,以邀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邀游忘忧也.\《诗 大雅 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毛传:\王命南仲于太祖.\

毛传的串讲告诉我们,例一的两句诗是说:\并不是我没有酒可以用来邀游忘忧.\例二是说: \周王在太祖庙任命南仲为元帅.\从文意上看,上面两例的诗句实际上是一个简单句,只能断为 一句,但从音律上说,必须分两句读.音律句读有其特殊性,我们读诗时既不能因音律句读而割裂 诗意,也不能因文意句读而看不到诗的音律. f讲解语法

我国古代语法学的创立从时间上说虽然较晚,但这并不能说我们的古人没有语法观念.事实上, 我国早在上古时代既有墨子《墨经》,荀子《正名篇》那样单篇的语言学论著,也有许多有关语法 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不过这些分析和论述散见于古代典籍及其注释之中.

古注在讲疏文句时,常有对语法问题的解释,而解释语法,是要为疏通文意开道.古书注释中 涉及语法问题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虚词的诠释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文方中的虚词大多由实词变来,而一个词的虚实没有区分的标志,读者很 容易把有些虚词当作实词来理解,以致误解文意.所以指出虚词成了古注的常事.古注指出虚词, 常用语有\辞\词\语助\语词\声\发声\等.例如:

《诗 大雅 文王》:\思皇多士,不此王国.\毛传:\思,辞也.\也疏:\思,语辞, 不为义.\《诗 邶风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郑笺:\式,发声也.\《楚辞 九歌 云中君》:\蹇将憺兮寿官.\王逸注:\蹇,词也.\《左传 隐公元年》:\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杜注:\繄,语助.\

从上面诸例可以看出,古注所注的虚词以语气词为主.这类语气词在诗文中作用大多为凑足音 节,并无实际意义,把它们明确指出来,可以避免当实词去理解.

古注除将虚词明确指出外,有时还讲解其语法意义,这对我们理解文意神气很有帮助.例如: 《尚书 尧典》:\兠曰:'都,共工方鸠僝功.'\伪孔传:\都,于(wū),叹美之辞.\《孟子 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赵注:\焉耳者,恳至 之辞.\

《史记 张仪列传》:\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引辱乎 \索隐:\郑玄曰:嘻, 悲恨之声.\训诂学

819

《左传 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孔疏:\凡言'遂'者,因上事生下事之 辞.既书其来,又言'遂逆',是先来见鲁君,然后向纪.\

《诗 大序》:\然则关睢麟趾之化……\:\然'者,然上事;'则'者,则下事, 因前起后之势也.\

上面头三例的注释都是分析语气词的功能,例一的\都\与叹辞\於\同,可用五对人事物的 赞叹;例二的\焉耳\表一种致诚的语气;语气词\嘻\在古文中可以表示多种语气,而在例三中 表示的悲恨的语气.例四,五分别论述了连词\遂\和\然则\的语法功能. 古代传注,有进还对虚词用法的细微差别做一些比较分析.例如:

《春秋 宣公八年》:\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是中而克葬.\《春秋 定公十五年》:\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昃乃克葬.\

同样是丧葬,又同样遇雨不顺利,并且都是推迟到第二天才葬,只是时间稍有不同而已,可是 经文记载时一用\而\一用\乃\是何道理 《公羊传》作了辨析:\而'者何 难也;'乃' 者何 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 '乃'难乎'而'也.\这段传文告诉我们,而,乃在

使用时有程度上的差别:用\乃\所表示的不顺利程度要超过用\而\表示的不顺利程度.《公羊 传》的分析是正确的.试比较\三思而行\与\三思乃行\从语感上说,后者比前者考虑得更慎 重周密,因而也更难一些. 其二,句式的分解

古注分析解释句式,大致包括指出句子省略成分,说明实词的语法作用,说明分句之间关系等. 例如:

《左传 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杜注:\燠休,痛 念之声,谓陈氏也.\孔疏:\此'民人痛疾'承'踊贵'之下,以其传文相连,无所分别,故言 '谓陈氏也'.\

《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杜注:\以恶相及.\

《论语 里仁》:\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焦循正义:\患所以立,犹言'患无 所以立',下篇'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亦谓'患不得之'皆语之急耳.\

古书文气一贯,辞尚简洁,行文中时有省略.古注指出省略成分,使句子结构变得;完整,文 意更为显明.上面例一杜注指出\而或燠休之\的主语是陈氏,实际告诉我们\而或燠休之\与\民 人痛疾\不是一句话,而是两句话.例二补出了介词\以\的宾语\恶\例三焦循正义认为\患

所以立\句中承上省说动词\无\这是因为话急促造成的.以上省略成分的补出,避免了读者对 文意的误解.

《左传 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左传 庄公十九年》:(十八年冬巴人伐楚)\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杜注: \御巴人,为巴人所败.\

《史记 项羽本纪》:\拔剑切而啖之.\索隐:\啖,徒览反,凡以食餧人则去声,自食则 上声.\《孟子 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朱熹注:\道揆,谓以义理度理事 物而制其宜;法守,谓以法度自守.……由'上无道揆',故'下无法守'.\

上面四例的注释中都包含对实词语未能作用的分析.例一注文说明\朝\在原文中是使动用法, 是烛之武前往夷使它来朝见晋.例二注文指出\败\是被动用法.例三的\啖\本业兼有自食和给 人食两种意义,索隐指出这里的\啖\读\徒览反\则为上声,是\自食\之意.例四朱熹的注 解虽然没有对\道\法\的语法作用加以说明,但他把\道\解释成\以义理\把\法\解 释成\以法度\这就表明他认为\道\和\法\在句中都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或 依据.而朱熹还进一步说明\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个因果复句.通过古 人对上面例句中关键性实词的语法作用的分析说明,原句的意思自然也就明晓了.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20

其三,词序变异,词类活用的说解

汉语在组词造句时,由于时代不同,表达习惯不同,在词序上会出现某些变异.这种变异最主 要的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在行秦典籍中,宾语常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而后世一般置于后.古人 注解先秦作品遇到这种情况,常常加以指出.例如:

《诗 周南 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人 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左传 昭公二十七年》:\设诸曰:'王可弑也.母老,子弱,是无若我何.'\杜注:

\犹言'我无若是何',欲以老弱讬光.\孔疏:\古人言有颠倒,故杜以为'是无若我何'犹言'我无 若是何'.\

上面的例子说明古人对古今词序的变异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专门指出.当然对于古今词序的变 异,古注一般并不专门指出,只是通过串讲文意暗示原文词序与今不同.例如: 《诗 魏风 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

眷我.\

《孟子 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赵歧注:\周家时击戎狄 之不善者,惩止荆舒之人,使不也侵陵也.\《左传 襄公三十年》:\《郑书》有之曰:'安 定国家,必大焉先.'\杜注:\先和大族,而后国家安定.\

《左传 昭公十九年》:\令君子瑕言蹶由于楚子曰:彼何罪 颜所哀思'室于怒市于色'者, 楚之谓矣.\杜注:\言灵王怒吴子而执其弟,犹人忿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上面几例的注释,在讲解文意中揭示了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的词序特点. 古人没有\词类活用\的概念,但对在一定下下文中有的词临时改变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的情况,是有所认识的,并常常通过解词或串讲的方式加以说明.例如: 《左传 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杜米:\以女妻人曰女.\

《史记 卫世家》:\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韦昭注:\繄,是也.是使白 骨生肉,德至厚也.\

《左传 桓公四年》: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杜注:\秦以芮小,轻之,故为芮所败.\上面四例的注文,通过解词或串讲文意,分别提示了原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 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类活用现象.

古注中还有讲解修辞和表达手法的内容,为避免与本章第二节的内容重复,这里就不讲了. 五,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一)诠释成语典故

这里所说的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古书经常引用典故以明理 达意,增加文采.用典不明,对文意就会茫然不解.所以古注遇到典故,总是不烦下注.唐李善的 《文选注》在诠释典故方面用力最勤,他对诗文中的词语,几乎都能指出出自何处或何处用过.例 如:

《文选 江淹 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 \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 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李注所引孟子的话,见于《梁惠王下》,意思是说所 谓\故国\不是指有乔木而言,而是指有累代功勋的大臣而言.《别赋》改造孟子这句话的原意, 把\乔木\当作故国的标志.李善的注讲了\乔木\这个词的出处,读者也就理解了\乔木\在赋 中的新意.李注还说明了\决北梁兮永辞\的出处.

《文选 潘岳 马汧督AB》:\惴惴士女,号天以泣,爨麦而炊,负户以汲,累卵之危,倒

搜索更多关于: 《训诂学》教学大纲 的文档
《训诂学》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5xvz0pqkz5136q5shm8_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