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10年规划课题
一体两翼,携手登高
-----高中历史学科研发型教师团队构建研究
结题报告
一.背景与意义
本课题的立项申报是在2010年夏天,计划至2012年10月结题。
结题之时欣逢我省深化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起动。浙江省嘉兴市高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师团队(以下简称嘉兴团队)再次自信地站立在这轮实验的起跑线上:我们准备好了!
2006年以来的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验进程表明,教育变革的成功,固然需要高层行政力量的持续推动、多方一流学者的学术支撑,同样也需要优秀教师群体对教育变革的理解和基于这种理解的实践。没有这种基于理解的实践,任何美妙的变革设计只能是流于形式而无法真正达成变革倡导者所希望的目标。因此,优秀教师群体实在是教育变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遗憾的是,即使只从高中历史学科看,这方面的准备也显然不足。优秀教师群体的欠缺一直是、目前仍然是制约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主要瓶颈之一。
2006年启动的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形成适应现代教育所需的课程理念,实现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成为这轮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在此背景下,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不难理解,只有具有研发能力的优秀教师才能真正地承担起这一使命。因此,直到2009年,绝大多数高中老师还是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也正是“重点与难点”迟迟难以突破的主要原因。据此,本课题组认为,尽快形成一个具有研发意识与专业能力的优秀教师团队,率先在这方面取得突破,进而形成示范作用与幅射作用,应当是破题的有效选项之一。惟有如此,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开发者这一理想才可能变为现实。
从嘉兴市高中历史教育所面临的使命看,2009年时的嘉兴高中历史教师团队仍无法全面地满足教育与教学实际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从教师群体看,他们尚不具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从核心团队成员看,他们没有能够将已取得的成功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面,从而在较广的范围内对我省乃至我国的历史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更强的力度,探索更清晰和更有效的路径,进一步提升我市高中历史教师核心团队专业水平,进一步扩大我市优秀高中历史教师群体的规模,以期能更好地应对随着高中历史教学实验的推进而形成的新挑战,更好地承担起“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
1
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一高中历史课程的使命。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一方面对优秀教师个体的培养极为关注,已涌现出大量高质量的案例与专著,如徐碧美(Amy B.M.Tsui)所著的《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申继亮主编的《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教师发展之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王洁与顾泠沅合著的《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胡谊所著的《成长的阶梯——成为专家教师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另一方面,对教师团队的研究也已起步,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如王铁军主编的《名校长 名教师——成功与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美)Sam M.Intrator主编的《我的教学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就是反映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但从“研发性团队的构建”视角看,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目前几成空白,是一个需要进行开拓性研究的领域。这对我们恰好是一场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我市高中历史教师队伍建设,在各方面的关心与支持下,近年来取得明显进展,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可贵基础。本课题的申报是在2010年,但对本课题的思考与探索则远在多年以前。
早在1999年,我们就开始探索学者型教师团队的构建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特别说明:“高中历史学者型教师的培养”课题于1999年底被立为省教科院2000年规划课题,2002年结题,相关成果于2003年被评为嘉兴市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课题论文发表于2003年第1期《浙江中小学教师培训》)在这个过程中,高中历史课程的开发逐渐地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2003年1月26日,基于对《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sus——谈校本课程的开发》(杨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一书的集体研读,嘉兴团队全体核心成员汇聚在嘉善高级中学就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举行了一场专题研讨会,本课题的主持人戴加平还作了专题讲座。以后几年,部分团队成员参与了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人·自然·社会》(高二全学年)、《可爱的嘉兴·吴根越角》(八年级)等省、市地方课程的开发工作,逐步地积累了较有品位、较为系统地开发课程的经验。
总之,本课题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较高的研究价值,本课题组成员则均具备一定的课题研究能力,这是本课题需要并可以展开研究的基本前提。
二.目标
本课题的直接目标有二:一是逐步形成一个能满足我市高中历史教育需要的、具有学科研发能力的嘉兴高中历史教师团队,进而形成一个教育理念领先、专业功底深厚、幅射力较强的学者型高中历史教师核心团队。二是逐步地开发一些具有嘉兴特点、适合嘉兴高中历史
2
教育需要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同时也量力而行地适度开发若干在更广范围内使用的高中历史教学选修课程和教学辅导用书。
本课题的远期目标是基于近年来嘉兴市优秀高中历史教师群体的培训经验,进一步探索高中学科研发型教师团队的构建路径,为学者型教师群体的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三.基本内容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基本含义 (1)“一体两翼”的含义
“一体”是指研发型教师团队的核心成员群体,也是这个团队的第一层次成员,其主要特点是经十多年的努力,他们已在教育与科研两个方面均具备了较强的能力。在本课题研究中,对他们抱有两方面的期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他们将在研发型教师团队中起核心与引领作用。
“两翼”是指研发型教师团队的第二层次成员,由两批各具特点的成员组成。一批是教龄在五年左右、职称在一级教师及以上的优秀青年教师,其主要特点是已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则相对偏弱;另一特点是即将遭遇专业发展中的“高原期”。另一批是近年来开始进入高中历史教育领域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历史教师,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教育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制约着其专业成长。
(2)研发型教师团队的含义
本课题中的研发型教师是指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特别是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研发型教师团队则是指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为高中学科开发课程的凝聚力和幅射力均较强的教师群体。
2.高中历史学科研发型教师团队构建
本课题组的直接目标是经过为期两年的努力,在核心团队成员的引导下,通过专业研修和任务驱动,使“一体”与“两翼”这三股力量在良性互动中,融合为一个紧密型的有机整体——嘉兴市高中历史学科团队,并为最终发展为嘉兴市的高中历史研发型教师团队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本课题方案组建的嘉兴市高中历史教师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为高研班)正式建立于2010年9月8日,共33人(参见附件一之3)。高研班的核心团队成员是七名,其中特级教师两名和嘉兴市名教师五名。他们分别担任高研班各研修小组的导师,其主要任务是开展示课、作专题讲座、作学术点评、参与课题研究、指导研修小组研修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成为学者型高中历史教师。高研班的年轻学员共26人,主要由两批本市优秀青年教师组成。一批是教龄在五年左右、职称在一级教师及以上的,共22人;另一批是近年来进入我市各高中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历史教师,有4人。他们被分为七个研
3
修小组,每组3-4人,其主要任务是在导师的引领下,通过各类形式的研修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实质性地参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教学辅导用书等各类课程的研发工作,并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携手登高,加速自身的专业成长,成为嘉兴市的知名高中历史教师。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启动于2010年初。当年 3月,完成课题组的组建与分工、形成高中历史学科研发型教师团队组建方案《一体两翼,携手登高-----高中历史学科研发型教师团队构建研究》并完成立项审报(省教研室2010年规划课题,编号045082)(参见附件一之1)。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依托高研班这个平台进行,研究工作与高研班的研修活动相结合。因此,随后的主要工作就是组建高研班,主要是通过教师自愿报名、核心团队成员推荐、学校领导推荐和一线考查等途径与方式选拔成员,这项工作至8月完成。9月8日,高研班正式开班研修。对高研班,主管领导予以了较大关注,嘉兴市教育局和嘉兴教育学院主要领导均出席开班式并发表讲话,提出建议或要求。
从研修的方式看,高研班的运行由三个互有联系和支持的层次组成:个人研修、小组研修和集中研修。其中,个人研修是主要方式,辅之于集中研修和小组研修。
集中研修,就是全体成员集中两至三天的时间进行研修,原则上是一学期一次,每次都安排开研究课、说课、评课、微型学术讲座、读书交流、小组研修情况交流等内容。集中研修的重要目的是创造思想碰撞的机会和发现其他成员长处及自己短处的机会,这种发现有助于高研班成员逐步形成或是强化“学习是我生命的内在需要”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集中研修”是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有统一安排、及时明确研修重点与方向的作用,也承担结合本课题的阶段性研究重点提供实证性研究之任务。从2010年8月高研班开班,到目前,我们已集中研修了8次,具体情况参见下表(详细安排参见附件之4)。
次序 时间 1 2 2010年 9月8日 12月14-15日 桐乡市 茅盾中学 3 4 5 2011年 5月19-20日 12月15-16日 2012年 3月23日 海盐高级中学 嘉兴教育学院 海宁高级中学 地点 嘉兴教育学院 主要研修内容(板块) 开班式、观摩研究课及研讨、 历史教育的价值专题讲座、课题工作研讨 同课异构研究课、小组研修交流、 举一反三命题研究、名师之路专题研讨、 读书报告、决胜课堂微型讲座 小组研修交流、命题研究、品读经典、 教学论文修订、命题实训 专题报告、品读经典、课程资源再开发研究、 历史人物教学研究、小组研修交流 小组研修交流、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专讲座、 教育科研微型讲座 4
6 7 8 5月18日 8月20-22日 11月16日 嘉善高级中学 溪口、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 海宁高级中学 听学术报告、观摩教学展示课 与奉化市历史教师团队作学术交流、 奉化、余姚、余杭三地历史文化考察 朱洪俊教学专场展示活动(展示课、说课、微型学术讲座、学术点评、教师专业发展专题讲座) 当然,集中研修之外,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和研修的有效进行,课题组还会根据需要召开研修小组组长工作会议或导师工作会议。
小组研修的最大特点是人人都是参与主体,因此给了每位研修成员提升与展示自己、同时互相学习和切磋的机会;它还有督促教师自主研修、弥补集中研修数量不足等作用。具体要求是每个成员在研修小组内每学期都要开一堂研究课,同时进行命题研究、论文撰写、读书交流、微型学术讲座等活动。两年多来,各小组的研修虽然不可能完全平衡,但在导师的指导和学员的努力下,基本能正常开展,从而达成了预期目的(具体活动情况参见附件一之5)。各小组的研修次数如下: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组长 盖文斌 卢晓华 陈 静 钱伟菊 研修次数 10 8 9 8 组别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组长 朱洪俊 刘继伟 钱 疆 研修次数 7 8 9 个人自主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方式。研发型团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教师养成自主研修的习惯。因此,我们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要求研修教师要按时按量地完成研修班布置的开研究课、读书、写笔记、搞科研等研修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养成自主研修的良好习惯。
为了发挥研究生教师在学术方面的作用,并加速他们的专业成长,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特殊的举措,如组织“研究生专场”教学展示活动,召开“研究生学历教师”专题座谈会,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和平台请他们作微型学术讲座等。据统计,目前我市高中历史教师共27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教师17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2008年以后踏上高中历史教育岗位的。自2010年9月以来,至少已有12人次的研究生教师在大市级的教研活动中作过学术讲座,有更多人次的研究生教师开设了各类研究课或展示课,这对强化我市高中历史教师关心学术进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当然,展示独特风采的过程中,研究生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得到的加速。以2012年的嘉兴市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为例,七位参赛教师中,有朱洪俊等研究生教师3人,其中两人夺得一等奖(共3名)。朱洪俊随后还相继夺得了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第一名和全国中学历史教学比赛一等奖。
从研修的内容看,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围绕职业情操和专业研究能力这两个方面展开。 课题组认为,要形成研发型教师团队,至少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职业情操,二是专业研究能力。所谓职业情操,事关心灵世界,主要是指师德高尚,甘为人梯,善于合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