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导学案(教师版)
一 学习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3.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4.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二 预习方案
方法指导:1、诵读文章,体会情感。2、通过看注释,疏通意思。 一、演讲辞
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才的重要,口才对于某些人来说将直接影响到其事业的成功与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口才。 设问:你对自己的口才有自信吗?你是否曾经为提高自己口才做出过一定的努力? 1. 演讲词的特点
设问:你在听到别人成功的演讲时曾产生过什么样的感想?你有没有想到这种成功是从哪里获得的?
演说,是表现人们口才最明显的场合。在这种场合,能不能把听众吸引到自己预定的场景中来,能不能把自己的见解、主张表达清楚,能不能鼓动听从接受自己的观点,需要演讲者具有高超的能力,更需要演讲者具有真挚的感情。演讲者为了使演讲获得最好效果,要在思想、道德、品质、学识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和水平。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 ①针对性
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同时,演讲又要注意环境气氛,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是庄严的会议或重大集会,是同志间的座谈和讨论问题;是欢迎国宾,还是一般的友人聚会。不同的场合,演讲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讲法。 ②鲜明性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好的演讲总是以其精密的思想启发听众,以鲜明的观点影响听众,给听众以鼓舞和教育。 ③条理性
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 ④通俗性
演讲的语言,总是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畅晓。要做到这一步,关键是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⑤适当的感情色彩
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既晓之以理,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做的演讲,即担任某一职务,在走马上任、宣誓就职时发表的演说。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就会生出无限的向往与仰慕之情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情形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80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1、蔡元培(1868——1940), 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六岁求学,饱读经书,崇拜宋儒,年少通经,翰林出身,留学德法,学贯中西,又能化西融中,博通古今,又善于借古鉴今;亲历满清腐败统治,眼见戊戌变法失败,后组织光复会,加入同盟会,投入辛亥之役,从赞同改良到投身反清;辞官离京归里后,委身教育事业,担任过绍兴中西学堂的总监、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出任过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阅历丰富,功业显赫,蔡元培主持爱国女学校时,教科书常渗革命内容,如历史授法国革命史、俄国虚无党(无政府主义者)故事,理化则注重炸弹制造等。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影响世界历史百人名单”中,排在孔子、孟子、孙中山、毛泽东之后,是中国第五人。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对蔡元培先生有过这样的评价:“把全世界各国大学校长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的校长之中,他们有的在某一学科确有成就;但是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个大学,并对那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恐怕还找不出第二个。”
2、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因北大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所以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因而蔡元培一到上海,多数友人劝其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作者还针对北京社会的“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现状,对学生提出了德育的新要求,做到了有的放矢。希望学生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修心养性,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拨乱反正的历史使命。对敬爱师友的要求,可以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另一侧面。只有这样,才会在北京大学形成一个良好的求学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
就职不到十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三、学生自主学习
1、通读课文,完成《非常学案》P49《基础梳理》
2、理清思路:蔡元培先生在就职演说里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明确:三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两点计划: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小结:文章的结构非常明晰开头点出演讲目的,接着提出三点要求,结尾点出自己的两项计划。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内容研讨
⑴、结合作者提的三点要求,把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北大情况的句子画出来。 ①抱定宗旨,以正学风——现状: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之思想,干禄而已; 明确目的:
蔡元培认为,“大学之性质”是什么?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蔡元培认为,作为北大学生,为何要抱定宗旨?——﹤正面:“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容有止底。”
﹤反面:“误己误人”
补充: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求学的学生,目的都在找职业,假使求学三年而目的不在找职业,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
这是当时孔子的感叹。一般人跟他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本身学问,而是为了职业。跟着他求学三年,所为的只是“谷”,也就是“俸禄”。 过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因为所有职业,以做官这个职业最好。“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可以发财,一连串来的,几千年都是这个观念。包括我们大家在内,当年在家开始读书,有没有这种观念作祟?如果严格讲学问的道理,有了这种观念的成分,就很不纯洁了。说是自己真正为了学问而学问,为了求真理而求学问的,实在很少。并不是每个时代绝对没有这种人,而是太少,这种人往往能影响整个时代的,东西方都是如此。试看每个时代的动乱,他真正的原动力是思想。而改变时代思想的人,往往当时默默无闻,乃至穷死、饿死,可是后来他的思想却影响了整个时代。一直发展下来,也就形成了现代的民族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影响本世纪最大的马克思,还不是穷死饿死的。当时他也没想到自己的思想,竟会影响了整个世界。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出思想问题的严重性了。像孔子也是一个例子,在生那么可怜,死后影响千秋万代,没有空间的范围,也没有时间的界限,这就是真正的学问。可是一个读书人开始念书时,说是立志为这种学问而学问的,那就太少了。孔子当年已有这个感叹,更何况现在?我们要了解思想的道理,就要从这个角度去体会、去研究。 社会是现实的,有多少人打着适者生存的旗号横冲直撞,求学的目的越变得鲜明透彻不言而喻了。当然,也有不少为学问而学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英雄真名士。试问当今校园的莘莘学子,有几个是为了寻求真理,为国家而读书?又有多少是为了未来找份好工作、好的物质生活在苦苦挣扎?追求物质生活固然无可厚非,错的是在追求物质的同时还失去了给自己灵魂一个洗礼的机会,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文化。(可让学生来谈)
②砥砺德行,以矫颓俗——现状: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着眼品行
为什么北大学生要“砥砺德行”? ——大学生地位身高,当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北大学生当如何“砥砺德行”? ——“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补充: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人之道,重在人品,而德行为人品之灵魂。 在中华文明史上,人之德行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儒释道三家都讲人之德行。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意思是说,德性浑厚高尚的人,好比初生婴儿一样纯洁。儒家经典《大学》开篇便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学习中砥砺自己的德行,使个人素质日臻完善,让品格更加坚毅高尚。由此可见,砥砺德行是中华文明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人形成好的品格和操守、通向成功的第一要义。
德行毫无疑问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内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载而下,德行的内涵外延几经变迁,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未变。德行的最高参照标准是水德。德行,是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远大的理想。
③敬爱师友,以整校风——现状:①对于教员,不能以诚相待,礼敬有加,只是利用耳。(见49页,2段:因做官心切,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唯将来毕业有人提携。②对于同学校友,不能开诚布公,道义相勖。 个人修养
为什么北大学生要“敬师爱友”? ——教师为学生求学提供便利。
同学间可收切磋之效;同学同处一校,毁誉共之。
补充:有一句话叫做:“亲其师,信其道”。尊师,不单单是要对老师如何,更重要的是要把对老师的尊敬和尊重化作你自己学习做人,学习知识的敬业精神。什么叫做敬业,按梁启超的解释,就是专心自己的功业。对学生来说,就是专心于自己的学业。“业精于勤荒于嬉”如果你对老师礼仪上做的很周到,但上课老打瞌睡,作业不按时完成,学习没有努力,缺乏拼搏精神;或者你老不团结同学,还可能染上斗殴、偷窃等不良习气,那么你就辜负了老师的辛勤栽培和殷切期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也称不上是尊师的学生。(学生自由谈同学相处之道)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 ⑵、蔡先生提出两点计划,目的为何?
明确:一曰改良讲义,以期学有所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自可旁稽博采。 小结: 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导学点】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