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发展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中最富有活力、创新力的群体,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12年9月,教育部联合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z2012?{10号),提出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工作的具体措施。文章试图从2000~2010年高校青年教师统计数据出发,分析近年来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发展的结构特征,并结合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探究其未来发展。该研究中的“高校青年教师”是指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教师;数据来源于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统计”(其中2002年高校青年教师统计数据缺失不计)。
一、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规模结构:人数逐年上升,青年教师比重呈下降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普通高校教师规模不断扩大。从2001年的53.19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34.31万人,增长率为152.51%。由于高等教育扩招,大量的学生入读高校,原有的师资规模无法适应现有的学生规模,各高校纷纷增招新教师。高校青年教师的规模从2001年的36.37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84.33万人,增长率为131.85%。如图1所示,普通高校教师规模不断增长的背后是青年教师数量的扩张。
图2中反映的是2001~2010年间我国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比重的变化趋势。所谓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比重是普通高校青年教师人数占普通高校全体教师人数的比重。分析可知,1998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9%(1997年:8.84%,1996年:8.03%),1998年之后伴随着高校扩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76%到2001的12.9%,再到2009年的24.2%。在此现实下,高校急需新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在1998~2001年的3年间,全国各高校青年教师出现井喷式膨胀。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比的高峰出现,青年教师占到全体教师人数的68.38%。随着这批新入招的青年教师在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中逐渐成长和发展,在接下来的10年里,高校青年教师比重出现下滑趋势。尽管青年教师比重不断下降,青年教师队伍仍不失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以2010年为例,在已有统计数据里,该年的青年教师比重最低,但青年教师所占全体教师的比重仍超过一半,为62.78%。
高校青年教师比变化大致以4年为一个周期。从2003年到2006年,青年教师所占比重处于显著下滑趋势,从2006年到2009年青年教师比重基本上保持稳定规模(下滑幅度较小)。这一规律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四年的学制安排是基本相适应的。 (二)性别结构:女性比重逐年上升并超过男性
近1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性别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逐渐达到性别均衡,并出现女性青年教师比例超过男性青年教师
的现象。从表1可知,2001年女性青年教师占全国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的44.89%,这一比例首先在2006年达到均衡,为50.20%。此后,女性青年教师的人数逐年增高,2010年女性青年教师比重为52.47%。此外,性别差异体现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学科分布上,表现为:人文社会科学女性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理工科女性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学术性强的学科女教师所占比例较低,语言类学科女教师所占比例较高。同时发现,在刚入职的几年内,结婚生子、哺育孩子是大部分女性青年教师的必然选择和首要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女性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精力。
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的性别均衡现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中的“职业性别隔离”。所谓职业性别隔离,是指“由于男女气质的不同,在社会职业和劳动分工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性别取向”。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占了很大部分,而高等教育系统中男性偏多。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女性毕业生进入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并逐步占领了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半边天”。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其人数和比例不断增长,使得高校女教师的来源更加丰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成为女青年教师人数及女青年
教师比都显著增长的重要原因。
(三)职称结构:呈现椭圆形职称结构
普通高校青年教师职称结构是青年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称的比例构成。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许多高校内部教师职称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纵观2001~2010年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的职称结构变化趋势图,可以发现: 第一,高校青年教师在各级职称上的比例和人数规模由高到低分别为――中级、初级、副高级、无职称和正高级。这一规律贯穿普通高校青年教师职称结构变化过程的始终。以2010年为例,青年教师队伍总体规模为84.3278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为42.2540万人,约占全体青年教师人数的50%;初级职称所占比重为27%;高级职称仅为15%,其中,正高级职称为1%。 第二,近10年来,全国普通高校青年教师职称结构中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变化幅度较大,中级和初级职称变化幅度基本稳定。如表2所示,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的教授群体规模已经固化,一直保持在万人左右,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或下降变化。青年教师高级职称中的副教授人数自2006年后比重处于13%~15%水平。在当前高校职称竞争压力下,青年教师群体中的高级职称处于全体教师规模中的较低比例。究其原因,一方面与青年教师的学术能力、专业水平等还有待发展和提升有关;另一方面是由当前的职称评价体系与导向不利于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导致的。此外,中级职称的折线呈现下滑趋势,这与图2中近年高校
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比重下降的现象是相符合的。与其他职称的变化规律相比,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规模处于青年教师群体的主体,其比重呈现显著增长趋势。换言之,我国普通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大多以讲师及相当级别的人数居多。
第三,我国普通高校青年教师职称结构呈现椭圆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多以中级职称为主(约占50%),处于椭圆形结构的中间部分;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群体处于椭圆形结构的一端,约占到全体规模的15%;椭圆形结构的另一端是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青年教师。从高校教师的职业属性来看,青年教师职称的椭圆形结构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和阶层流动。大量的青年教师聚集在中初级职称,狭窄和激烈的高级职称晋升渠道无法实现对占教师队伍主体部分的青年教师的有效激励。构建合理有序、公平公正的职称评审和聘用制度,创造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是未来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高校青年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亟待加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