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思路 ......................................... 2
(一)老年精神健康——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 2 (二)研究的焦点和理论的视角 .................................... 3
1.研究的焦点................................................ 3 2.研究的理论视角............................................. 3 (三)社会调查和服务实践的方法 .................................. 5
1.调查对象及方法............................................. 5 2.服务实践................................................... 6
二、“心结”何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 ............ 6
(一)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和满足状况 .......................... 8
1.情感需求和满足状况......................................... 8 2.娱乐需求和满足状况........................................ 10 3.人际交往需求和满足状况.................................... 10 (二)部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孤独、抑郁、焦虑 ........... 11
1.老年人的孤独情绪.......................................... 13 2.老年人的焦虑情绪.......................................... 13 3. 老年人的抑郁情绪......................................... 14
三、“心结”何来——老年精神健康问题的双重归因 ..................... 15
(一)影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社会因素分析 ......................... 16
1.现代化转型的“副产品”.................................... 16 2.老年社会服务建设相对滞后.................................. 18 (二)影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个体因素分析 ......................... 19
1.常规研究发现的个体因素.................................... 19 2.课题组发现新的个体因素.................................... 20
四、“心结”何解——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建设老年精神关爱服务体系 ....... 23
(一)理念更新:“积极老龄化”要求保障老年精神健康“权利”............... 24 (二)政府主导:将老年精神关爱纳入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 26 (三)依托社区:以项目形式全面开展老年精神关爱服务 ............. 26
1.服务平台社区化:社区是开展老年精神关爱服务的平台.......... 27 2.服务内容项目化:以项目形式开展老年精神关爱服务............ 27 (四)社会协同:形成社会化老年精神关爱服务队伍 ................. 27 (五)专业服务:运用专业的理念和方法提高服务质量 ............... 29
1.“全人”理念:老年精神关爱的基本价值观.................... 29 2.“优势”视角:老年精神关爱的全新路径...................... 30 3.“自助-互助”:老年精神关爱的内生动力...................... 30
1
精神关爱:积极老龄化的“心”高度
——基于江苏5城市50个社区的社会调查和服务实践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思路
(一)老年精神健康——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我国已是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l.77亿,占总人口13.26%。且老年抚养比开始加速上升,预计20年后将达到49.2%,意味着2个劳动人口将抚养1个老人。
老龄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人口现象,是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老龄化的挑战,近年来,社会越来越重视老年保障问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推广,社会化老年服务体系也开始建立。
但是,在解决老人基本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受生活环境的变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以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等因素影响,家庭提供的老年精神慰藉功能逐步弱化。而刚刚起步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对满足老人精神关爱的服务需求,还没能有效地回应。老年人群的精神健康问题正在日益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目前城市中49.7%的老年人处于空巢状态,家庭的情感交流和支持功能弱化。85%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
2
问题,其中27%的老人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然而,精神健康却对老年人晚年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养老成本的降低以及促进代际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亟待运用社会力量,动员社会资源,共同关注,合力解决。
(二)研究的焦点和理论的视角
1.研究的焦点
当前,研究和解决老年精神关爱问题首先应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 (1)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把握现有社会生活环境下老年人精
神需求的表现和满足状况,并运用专业的测量工具评估老年人群中存在的精神健康的突出问题。
(2)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读老年人产生精神健康问题的
微观和宏观的原因。
(3)探索寻找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化精神关爱服务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2.研究的理论视角
要准确回答和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有科学的思想和理论视角。我国在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形成的老龄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世界老龄大会与会国共同倡导的“积极老龄化”战略,是研究老年精神健康问题的重要思想与理论工具。
(1)老年精神关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老龄事业是一项事关全局、攸关民生
3
的社会事业,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人为本,大力推进老年社会服务事业,把老年精神关爱作为一项公共产品纳入老年社会服务体系是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老人也是当前创新社会管理中要重点加强服务的“特殊人群”。因此,必须站在社会建设的高度,认识到开展老年精神关爱服务的社会意义和必要性。运用创新的社会管理推动创新的社会服务,以创新的社会服务解决“老年精神健康”这一中国社会转型中产生的新问题。
(2)“积极老龄化”是研究和解决老年精神关爱问题的理论“钥匙”
为了应对全球性的老龄化挑战,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根据2l国专家的建议提出的《“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在发表的共同政治宣言中将之作为21世纪全球应对老龄问题的发展战略。“积极老龄化”的内涵是“健康、参与、保障”,它要求老年人不仅要生理健康,更要心理健康;不仅要社会保障,更要社会参与。
“积极老龄化”战略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应对老龄化挑战,调整社会服务体系,帮助老年人获得积极的生命、生活状态。在“积极老龄化”的框架下去解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类问题,能够使解决路径更具建设性和有效性。
同时,“积极老龄化”战略从理论和实践上克服了传统的消极老龄观的认知和应对策略。它揭示:老龄化并不只是一个消极的社会变迁过程,老年人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人力资源、老龄产品包括服务
①
①
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年版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