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文化影响的老年人感到人生的幸福和家庭的美满。
年轻一代生存压力大也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在老年人心目中儿女举足轻重,他们对儿女的工作、健康、家庭等极为在意,任何来自儿女及其家庭的变化对老年人心理情绪均会产生影响。调查发现,32.8%的老年人家中有儿女下岗失业,他们中58.8%认为此事对自己有影响,80.4%认为这既影响到自己的经济生活,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许多老年人反映对此心情焦虑:担心儿女能否重获工作,甚至担心自己去世,儿女已无法“啃老”后的生活及孙辈的教育和前途。 (2)人际交往方式转变使老年人缺乏重要精神支持源。
与传统交往方式相比,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人们在交往方式上更多地呈现出浅表化和功利化,频率和范围在缩小,资源交换性的交往增多,交往目的更趋于“理性”。老年人由于已经退出劳动岗位,手中掌握的可用于交换的资源大大减少,逐渐被“边缘化”。但是,调查显示,老年人获得精神支持的多少与抑郁、孤独、焦虑程度以及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是-0.227、-0.236、-0.170、0.233,说明获得的精神支持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这种支持不仅来自子女和家庭,也应来自社会交往的增加,老年人渴求走出去,拜会老朋友,结交新朋友,获得更多精神支持。良好的社会交往是老年人重要的精神支持源。
(3)价值观多元化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产生冲击
在传统社会环境中,由于受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影响,人们实现价
⑦
⑦
相关系数的范围从0~1,可取正负,数值越大,表明相关越高。
17
值的途径往往只是借助社会和集体,根本谈不上个人的价值选择。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则比较强调自我实现,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注重个人的人生感受,对社会的需求变为主动合理地选择,利益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更加强调集体、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从而表现出对精神生活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与高层次。但是,多元价值观下一些转型中产生的新价值理念如“功利主义”、“金钱本位”等与老年人的传统价值观发生了距离,使老年人对现代社区缺乏归属感,调查数据显示,老人对于团体(如党团组织、社区等)组织活动,主动或经常参加的仅占21.4%,而从不或偶尔参加的却占到78.6%。在从不或偶尔参加的老人中46.8%认为社区活动只属于老年积极分子,忽视了大部分老年人,74.3%认为社区活动未真正立足老人的需求,而是流于形式。这是老年人幸福精神生活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化进程使得老年人在社会中地位和价值低落,把许多曾经使其受到尊重的东西抛在了后面,老人感觉受到社会的忽视和冷落。 2.老年社会服务建设相对滞后
与“积极老龄化”的要求和经济建设的速度相比,我国在老年服务事业特别是精神关爱服务的建设上呈现出滞后特征。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水平有限等制约了服务内容的扩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现有的社区为老服务人员,大多是社会上的大龄下岗职工和中老年妇女,知识层次普遍偏低,只能提供家居清洁、生活护理等基本服务,对于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娱乐、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⑧
⑧
刘颂,城市老年人群精神需求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1月(1)?
18
则难以满足。据课题组调查发现,50个社区的为老服务体系中明确有精神关爱服务项目的仅占到了12%,专门从事老年工作的社区工作者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资质的仅占到了46%。老年精神关爱服务事业的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影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个体因素分析
1.常规研究发现的个体因素
过往对引起老年精神健康问题的个体原因分析大多集中于身体健康和经济收入两大因素,课题组的调查也发现这两方面因素与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性。 (1)生理健康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调查显示,生理健康和孤独、焦虑的总分相关十分显著(分别为r=0.218,r=0.701,p<0.01),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总分相关接近显著(r=0.101,p=0.06),这表明生理健康会严重影响精神健康,尤其是孤独和焦虑等情绪。老年期的典型特征就是“老”,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和器官组织逐步退化,致使老年人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机体活动力减弱,生物效应力降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等各种系统生理功能和代谢的障碍,老年期成为疾病的多发期,身心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医学研究显示,由于大脑功能的退化和退出工作岗位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 68.7%的老年人受到慢性病的困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老年人对晚年生活幸福与否的评价和感受程度,进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精神情绪和心理状态。没有疾病的老年人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生命系统越脆弱,健康状况越不佳,就
19
越容易导致老年人精神状态的恶化。
⑨
(2)经济条件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图9
如图9所示,老年群体的收入总体不高,他们手中可供支配的经济资源十分有限。另外,半数以上老年人反映自己“经常”或“不时”因经济原因而焦虑。老年人用于精神文化方面(订购书报、外出旅游等)的消费量只有10.8%。调查结果表明,经济是制约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有经济保障能力的老年人大多拥有较高家庭地位,与子女关系比较融洽,精神状态较好。独立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既是老年人减轻子女经济负担的前提,也是自我相对独立的一份依托,从而保持自我的尊严和代际关系上的权威地位。相反,一些老年人由于经济收入较少或完全没有经济收入,生活上靠子女供养,这种依赖易使老年人产生自卑和消极情绪,极易损害老年人的精神状态。 2.课题组发现新的个体因素
此次调查显示,除了经济收入和生理健康,学历差异、兴趣爱好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三大因素在分析结果中表现出与老年人
⑨
芳菲,影响家庭养老精神慰藉的因素分析[J],社会,2001.5?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