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阶段性精准营养和饲养管理策略之后备母猪
周恩库 王洪燕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年(卷),期】2016(032)008 【总页数】2
在养猪生产中,商品母猪的年淘汰率为30%~40%,对于一个猪群稳定生产的猪场来说,每年要补充相应数量的后备母猪,因此后备母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实际生产中,猪场对后备母猪的饲养和管理来看,养猪者需要从意识上和系统思维上重视后备母猪的培育。
目前中国育肥猪的养殖水平与国外差距已经很小,养猪业与国外差距最大的指标还是PSY,其核心就是母猪阶段性精准营养和管理策略差异,并且在整个母猪培养和生产系统中进行阶段性营养的精准化设计和管理策略的执行需要提高。要具备系统思维来提高我国母猪整体养殖水平。系统思维主要体现在三点: 1)从母猪整个培养过程和整个生产过程来纵向系统看待母猪阶段性营养和管理策略;
2)要从母猪舍建设、精准营养、饲养管理、繁殖配种、兽医预防、环境控制和品种选育等横向系统来思考母猪生产的系统性;
3)需要具备有系统思维的梯队核心带头人和团队来从营养和管理的理论高度和养殖实践深度去系统操作以及落地执行。
只有从系统思维出发才能让精准营养和管理策略效果和效率最大化,并且互相协同提高才是有效解决母猪营养问题和管理问题的核心。
本文从饲养实践中猪场重视程度还不够的后备母猪培育来谈谈对母猪阶段性精
准营养和饲养策略的看法,有些可能只是做了概述和指出了方向,具体做法还要在猪场的实际饲养中不断完善和补充。
对于养猪来说,猪场里的所有母猪基本都是从后备母猪培育来的(自己培育或购买培育好的,较少情况购买经产母猪)。按照母猪的年淘汰率30%~40%来看,对于一个猪群稳定生产的猪场来说,每年要补充相应的后备母猪。可见后备母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养猪生产中,后备母猪的培育还仅限于后备猪的选留,后备猪的粗放营养和饲养,没有从意识上和系统思维上重视培育目标,做好培育过程等精细的科学做法上重视起来。
1 后备母猪的定义
后备母猪在出生后就因同窝竞争、疾病、营养和饲养等,影响到其后的终生繁殖性能。所以后备母猪的选留和培育应该从其出生就开始了。另外,传统概念中后备母猪指的是没有配种的母猪,实际上,应该把头胎母猪也算作后备母猪。 第一,头胎母猪面临着断奶到发情间隔延长的高风险。
第二,头胎母猪输精后怀孕率低,从世界的母猪淘汰数据看,这一点尤其明显。胎次间分析表明,所有淘汰的头胎母猪中,怀孕失败的占到45%~50%(2000,Gill)。
第三,二胎综合征,即二胎母猪产仔数和第一胎相同或少于第一胎母猪。Morrowet al.(1992)指出北美40%的猪群有二胎综合征。二胎产仔数低和怀孕率差是因为排卵率低。所以,后备母猪的定义应该是从出生到第一次断奶后再发情配种。(欧美的基础母猪从第三胎开始。对后备母猪的制约主要因素是发情障碍、二胎综合征。)
2 后备母猪的培育目的
后备母猪的培育目的主要有三个:
1)早发情,发情越早的后备猪,繁殖性能越好;发情越早,后面何时配种、是否限饲等操作的主动性越强。
2)所有后备猪尽可能多的成功成为母猪,也就是淘汰率尽可能小。
3)能在经产母猪需要淘汰时,替代经产母猪,有比淘汰经产母猪更好的产仔性能和繁殖性能。
3 发情早的后备母猪特点
1)繁殖器官发育正常。(当然心肺功能、腹腔大小等) 2)生长速度快,最好日增重0.65~0.7kg以上。
3)没有影响繁殖器官发育的因素,如竞争、疾病、环境问题等。
4)合适的开始时间,正确的公猪诱情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生长速度快的(如果超过0.8kg以上日增重)需要控制,容易早发情。但如果生长慢,通过诱情也会发情,只是因为发情晚,所以以后的繁殖性能没有发情早的猪好(后备母猪的发情与日龄、体重、瘦肉与背膘比例等有关。)(表1)。
4 公猪诱情时间
公猪诱情非常重要,除了可以促进后备母猪早发情外,公猪诱情还可以促进后备母猪繁殖器官的发育,对于更高的后备母猪培育成功率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发情早的后备猪繁殖器官发育更好,将来母猪的母性和利用年限也更好,也利于选留出优质后备猪。有的猪场把后备母猪体重达标后的查情配种当作诱情了。查情后母猪只要发情,就配种了。这样的后备母猪可能已经是第二、第三次发情,也可能只是第一次发情。既达不到诱情的很多作用,又因为第一次发情就配种,造成产仔数少,弱仔多等弊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