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发酵时常采用的培养基为液体天然培养基; C.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型菌株可直接用于生产;
D.当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时,补充营养物可提高谷氨酸产量 ; 20.下面关于连续培养的说法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恒化连续培养的控制对象是菌体密度
B.恒浊连续培养中微生物菌体以最高生长速率生长 C.恒化连续培养的产物是不同生长速率的菌体 D.恒浊连续培养无生长限制因子
四、多选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培养基的组成有(ABCDE) A.碳源 B.氮源
C.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D.前体 E.促进剂和抑制剂
2.微生物发酵工程涉及的应用范围很广,以下的应用领域也与微生物发酵工程有关(DE) : A.湿法冶金; B.污水处理; C.机械制造;
D.生物降解材料制备; E.生物农药;
3.真菌门包括四个亚门分别是(CDE) : A.芽孢菌亚门; B.接合菌亚门; C.子囊菌亚门; D.担子菌亚门; E.半知菌亚门;
4.在微生物发酵工程中决定种子扩大级数的因素有(BCDE): A.菌种的性质; B.菌体的生长速度; C.最低接种量; D.发酵规模;
E.种子罐与发酵罐的容积比;
5.在微生物发酵工程中产生的泡沫对发酵的影响表现为(ABCD): A.减少装液量; B.减少产物量;
C.严重时影响通气和搅拌; D.增加污染机会; E.微生物菌体变异;
6.补料分批发酵中补料的目的和意义可以概括为(BCDE): A.维持菌体正常代谢,推迟自溶期 B.延长产物合成期
C.维持较高的产物增长幅度 D.降低底物消耗量
E.纠正异常发酵,控制pH
7.过滤除菌的机理涉及空气中颗粒被捕获的作用机理,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ABCDE):
A.惯性冲击截留效应; B.拦截截留效应; C.扩散截留效应
D.重力沉降截留效应; E.吸附截留效应;
8.在生物物质分离纯化方法中,沉淀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ABCDE): A.有机溶剂沉淀法; B.盐析法;
C.化学沉淀法; D.等电点沉淀法; E.离子交换沉淀法;
9.现代发酵技术的特点(ABCE): A.注重菌种选育,选择高产菌株; B.发酵工程与化学工程更紧密的结合; C.发展酶,细胞的固定化技术;
D.计算机等自控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整体水平;
E.遗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定向育种真正成为可能; 10.发酵过程主要分析项目有(ABDE) A.pH;
B.菌浓度和菌形态; C.排气CO2和呼吸熵; D.糖含量;
E.氨基氮和氨氮;
11.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发酵工程的产品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菌体本身 B.可通过人工诱变选育新品种
C.培养基、发酵设备和菌种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
D.环境条件的变化,不仅会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而且会影响菌体代 谢产物的形成 E.以上均不是 12.分离提纯是制取发酵产品不可缺少的阶段,产品不同,分离提纯的方法不同,
对产品的代谢产物常采用的提取方法是 ( BD )
A.离心 B.萃取 C.过滤 D.离子交换 E.沉淀
13.发酵工程中培育优良品种的方法有多种,其中能定向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是 ( AC )
A.人工诱变 B.基因移植 C.细胞杂交 D.原生质体融合 E.以上均不是
14.根据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分类有( ABCDE )
A.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 B.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 C.抗真菌的抗生素 D.抗肿瘤的抗生素 E.抗结核分支杆菌的抗生素
15.工业发酵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 A.培养基制备 B.无菌空气制备
C.菌种与种子扩大培养 D.发酵培养
E.通过化学工程技术分离、提取、精制。
16.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有( ABCDE ) A.控制菌种传代次数; B.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C.利用不易衰退的细胞移种传代; D.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E.究菌种选育技术; 17.在发酵产品的放大中,反应级数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影响发酵级数的因素( )
A.生长特性,孢子发芽及菌体繁殖速度; B.发酵规模. C.工艺要求. D.接种量的影响. E.以上均不是
18.菌种的保藏方法有(ABCDE ) A.斜面低温保藏法 B.石蜡封存保藏法 C.固体曲保藏法 D.沙土管保藏法 E.冷冻干燥保藏法
19.染菌出现的原因有( ACE ) A.种子被污染
B.接种时罐压为零 C.空气过滤系统带菌 D.发酵液逃逸
E.人为操作失误
20.优良的发酵设备应具有( ABCD ): A.严密的结构;
B.良好的液体混合性能; C.良好的的传质、传热速率;
D.配套而又可靠的检测及控制仪表; E.能够远程控制发酵过程;
五、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液体深层发酵的优点:
2.在发酵产品的放大中,反应级数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影响发酵级数的因素:
(1)菌种生长特性,包子发芽及及菌体繁殖速度 (2)发酵规模 (3)工艺要求
(4)接种量的影响
3.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有哪些?
控制菌种传代次数、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利用不易衰退的细胞移种传代、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讲究菌种选育技术、定期进行分离纯化。
4.在大规模发酵的种子制备过程中,实验室阶段和生产车间阶段在培养基和培养物选择上各有何特点?
实验室阶段培养物选择的原则:种子能扩培到一定的量和质,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孢子/菌体。培养基的选择应该是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对孢子培养基应该是有利于孢子的生长。在原料方面,实验室种子培养阶段,规模一般比较小,因此为了保证培养基的质量,培养基的原料一般都比较精细。
生产车间阶段培养物的选择原则最终一般都是获得一定数量的菌丝体。培养基选择首先考虑的是有利于孢子的发育和菌体的生长,所以营养要比发酵培养基丰富。在原料方面:不如实验室阶段那么精细,而是基本接近于发酵培养基,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成本二是驯化
5.什么是发酵级数?发酵级数对发酵有何影响?影响发酵级数的因素有哪些? 一般由菌丝体培养开始计算发酵级数,但有时,工厂从第一级种子罐开始计算发酵级数。
发酵级数对发酵影响:1.种子级数少,可简化工艺和控制,减少染菌机会
2.种子级数太少,接种量小,发酵时间延长,降低发酵罐的生产率,增加染菌机会
3.级数大,难控制、易染菌、易变异,管理困难,一般2-4级。 4.在发酵产品的放大中,反应级数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影响发酵级数的因素:(1)菌种生长特性,孢子发芽及菌体繁殖速度;(2) 发酵规模.(3)工艺要求.(4)接种量的影响.
6.发酵过程主要分析项目有哪些?
pH、排气氧、排气co2和呼吸熵、糖含量、氨基氮和氨氮、磷含量、菌浓度和菌形态。
7.不同时间染菌对发酵有什么影响,染菌如何控制?
1.种子培养其染菌:若将污染的种子带入发酵罐,则危害极大,因此应严格控制种子染菌的发生。
措施:一旦发现种子受到杂菌的污染,应经灭菌后弃去,并对种子罐、管道等进行仔细检查和彻底灭菌。
2.发酵前期染菌:在发酵前期,微生物菌体主要是处于生长、繁殖阶段,此时期代谢的产物很少,相对而言这个时期也容易染菌。染菌后的杂菌将迅速繁殖,与生产菌争夺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严重干扰生产菌的正常生长、繁殖及产物的生成。
措施:可以用降低培养温度,调整补料量,用酸碱调pH值,缩短培养周期等措施予以补救。如果前期染菌,且培养基养料消耗不多,可以重新灭菌,补加一些营养,重新接种再用。 3.发酵中期染菌:发酵中期染菌将会导致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并严重干扰生产菌的代谢,影响产物的生成。
措施:降温培养,减少补料,密切注意代谢变化情况。如果发酵单位到达一定水平可以提前放罐,或者抗生素生产中可以将高单位的发酵液输送一部分到染菌罐,抑制杂菌。
4.发酵后期染菌:发酵后期发酵液内已积累大量的产物,特别是抗生素,对杂菌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能力。因此如果染菌不多,对生产影响不大。如果染菌严重,又破坏性较大,可以提前放罐。
措施:染菌后的培养基必需经灭菌后才可放下水道,否则由于各罐的管道相通,会造成其他罐的染菌,而且直接放入下水道也会造成空气的污染而导致其他罐批染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