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
企业的含义、地位(作用) B
按所有制性质分:??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的分类 B 个人独资企业:个人所有 → 无限责任
按组织形式划分 合伙企业:“四共同” → 无限连带责任
公司制企业 → 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B ①公司的含义:依法设立,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法人
B ②公司的法律特征:依照法律或政策,办理登记手续 → 得到法律上的承认
C ③公司的社会责任:守法,守德,诚信,接受监督 → 公司的商业目的与社会责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有限责任公司(特殊类型:一人有限公司(含国有独资公司)) 两者的异同 B ④公司的类型
股份有限公司
权利: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
①股东不能抽回出资。
⑤公司的股东
②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C
责任 ③公司股东滥用公司独立法人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公司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④一人有限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其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
权责明确 有效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
B ⑥公司的组织机构 执行结构——总经理及其助手
互相制衡 的科学性,使公司发展具备活力
监督机构——监事会
独立法人地位
国有企业通过公司制改革,可以焕发活力,增强
C ⑦公司制的优点 有限责任制度
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在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科学管理结构
公司经营的含义、公司经营的目的 A ⑧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顺应潮流,抓住机遇)
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形成竞争优势(价格、质量、服务、品牌效应)
C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含义、重要性、如何形成) C
企业兼并的含义及其意义
企业联合的含义及其意义 企业破产的含义及其意义
公司的经营 公司
企业和劳动者 企业竞争 这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C
劳动光荣 A
劳动和就业 就业 C
① 。 ② 。
就业的重要性(意义) ③ 。 ④ 。 为什么重视解决
我国的就业问题? ① 。
就业形势(原因或必要性) ② 。
③ 。 怎样解决我国的 就业问题?
党和政府 。 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四方面);发扬自主创业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三方面)。(综合探究)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决定的。 ②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国家: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切实提供法律保障。 社会:加强监督,大胆揭露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①明确自己的权利:??(6个方面)。
②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劳动者
③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权益的重要依据。
④当权益遭受侵犯时,采取合法途径(5种)加以维护。
为什么
保护劳动者权益
C
怎么样
5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总的来说:从主体来看,国家、企业、个人都可以成为投资的主体;从方式看,有直接投资,有间接投资;从过程来看,与投资相对应的就是筹资,而各种金融机构则担负着资金融通的职责。本课主要讲企业和个人的间接投资,同时兼讲与储蓄存款这一投资方式有关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 含义、组成体系、地位B 存款业务 → 基础业务 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主要业务 贷款业务 → 主体业务 从贷款对象看,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 办理机构:商业银行 业务 结算业务 → 收取服务费 银行发放贷款的原则 B 其他业务 → 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 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 → 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作用 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信息 → 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B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管 →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含义A、性质(债权债务关系)B 利息的决定因素B、计算公式C 储蓄存款 唯一收益 → 利息 利率的含义、表示方法(储蓄存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拟定)B 利息税=存款利息X20% C 活期储蓄 → 特点 种类 B 定期储蓄 → 特点、形式(最常用+其它) 活期储蓄 流动性、收益 定期储蓄 投资评价 便捷的投资 C 低收益 → 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低风险 → 原因、两种风险 发行者 → 股份有限公司 性质 → 所有权凭证 → 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红的权利 不能抽回出资,要么等待公司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第三人。 流动性和流通性 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 → 这种正是股票生命力所在。 投资评价 股息和红利 → 源于企业利润 → 公司破产倒闭带来风险 收益和风险 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股票升值 → 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 股票价格的不确定性带来风险 建立和发展股票市场的重要意义 C 性质 → 债权债务凭证 B 组成 → 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偿还方式 B 发行者 国债 → 中央政府 → 目的是什么? 金融债券 → 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B 企业债务 → 企业 → 依照法定程序 国债 → 。(原因、比较) 收益和风险 金融债券 → 。(原因、比较) 稳健的投资 企业债务 → 。(原因、比较) 流动性和流通性 → 到期皆可还本付息,有的债券可以上市流通。 投资股票 的选择 债券 投资评价 C 基金 C 特点 → 针对有价证券的间接投资、集合证券投资 投资评价 →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专家经营和专业管理 → 适合缺乏足够投资知识、时间和精力的投资者 含义 A 办理者 → 保险公司 人身保险 → 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 种类 保险 财产保险 → 以财产及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 B 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三个原则 保险的发展 → 分红保险:保障功能+保值增值功能 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 居民投资原则 C 量力而行,一般不超过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 全面评价:全面分析每种投资方式的收益、风险、流动性和流通性 分散风险:组合投资,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利国利民:响应国家的经济政策 6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总说:生产之后必然面临分配,从主体来看,国家、企业、个人都要参与分配,第七课讲个人参与的分配,第八、九课讲国家参与的分配。从过程来看,又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初次分配,国家的财政收入中有的属于初次分配(如增值税),有的属于再分配(如个人所得税),国家财政支出属于再分配。 A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B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A
前提
按劳分配 是我国现实的经济
我国当前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原因) 物质基础
条件决定的
为什么 直接原因 B 按劳分配 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意义 为主体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是什么
为什么应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 是公有制为主体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
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
为什么说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 B
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是什么
原因: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B
特点: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经营者
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制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B 资本:储蓄和债券的利息、股票的股息和分红、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土地: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劳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表现 多种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技术:技术入股、技术使用或转让的收入。
方式并存 A
管理:企业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 。 信息: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原因 。 为什么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C
意义 。 其它: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中的分配。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个人收入的分
配 分配制度
生产力决定分配 → 这是根本原因
为什么 所有制决定分配
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B
效率与公平
效率 B 公平 C
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的意义: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分配方式→生产积极性→效率。 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两个要求。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分配原则
效率与公平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的辨证关系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公平分配,才能调动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C
效率优先的含义:收入与贡献挂钩,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
效率优先
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正确处理效率效率优先
与公平的关系 兼顾公平 兼顾公平的含义: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是分配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
兼顾公平
C B 兼顾公平的意义:套用前面的“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处理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兼顾效率
三个“既要??又要??”。
与公平
处理好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C
7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财政
财政的含义、本质 A
预算、决算、预算和结算的关系 A
财政收入的含义 A
税: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利:国家凭借投资者的身份获得。
财政收入的来源
债:包括内债和外债。
B
财政收入 其他收入:服务收费、行政罚没等。
财政收入
与支出
影响财政收入 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 加快经济发展是促进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途径。 的主要因素 重要因素:分配政策 → 国家占有过多过少都不好 → 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要,又要)
C
财政支出的含义 A
经济建设支出 → 在财政支出中占首位,其中重点是基本建设支出和支持农业的支出。
财政支出 科、教、文、卫、体事业支出 → 人员经费开支、设备购置维护费、公务费用。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人员经费开支、设备购置维护费、公务费用。
社会保险:有别于投资中的商业保险。
财政支出的用途
社会救济:针对特定对象。
B 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福利:分一般社会福利和特殊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针对特定对象。
债务支出:偿还外债和内债。 财政收入和
→ 财政收支平衡
支出的关系
B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 理想状态,现实中几乎不可能。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略有节余 → 节余太多反而是财政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略有赤字 → 赤字并非一定不好,但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
国家收入的分配
集中力量办大事
C
财政的巨 大作用
基础设施工程: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
重要性 。
为什么需要国家投资
必要性 。
经济平稳运行的要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经济稳定职能—调控经济平稳运行 通货紧缩→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税
财政如何调控
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税
通过对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经济社会发展职能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高科技研究开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资源配置职能—促进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政权保障职能—通过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巩固国家政权。 公共服务保障职能—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分配调节职能—通过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人民生活有保障
C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