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1年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全线地震动参数划分如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裂度为VI度),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4.工程地质评价与建议
4.1勘察路段K0+000至K2+000段工程地质评价
该路段边坡主要为第四纪覆盖层,由于人工开挖边坡倾角大,边坡没能及时处理,存在少量的崩塌现象。路段内还包括枇杷树滑坡,处于侏罗系自流井组地层,岩石性状为黄灰、绿灰、紫红色的砂岩及泥岩的旋回层,植被茂密,属于顺层滑坡,滑坡前缘受河流的长期冲刷,但由于滑坡比较老,倾角小,属于稳定滑坡。
4.1.1水位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该路段河谷两侧山势陡峭,河谷狭窄,水流速度相对河谷开阔处较快,对路基造成一定的侧蚀与冲刷作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路基进行保护。河谷水流常年保持在低水平状,同时河谷的纵向落差小,流水平缓,所以对路基的冲刷作用很弱。
4.1.2工程建设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该路段岩层主要为三叠系砂岩与灰岩,结构稳定,整体硬度较高,呈淡黄色及红色,具不透气性、磨光性等性质。
4.1.3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对公路工程危害和影响程度评价
该路段无特殊岩土,新开挖的人工边坡由于应力释放,出现不同程度的崩塌现象,但都属于可控范围之内。枇杷树滑坡由于倾角大,植被覆盖茂密,处于稳定地层上,所以整体稳定性良好。 4.1.4环境水腐蚀评价
该路段边坡有局部路段出现渗漏水现象,呈中性,水流小,且有边沟的存在,未对路基、路面造成影响。 4.1.5工程地质结论与建议
该路段地层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无泥石流、断层等特殊地质构造。根据现场的勘探结果,边坡主要以局部出露岩体,由于应力释放,受雨水侵蚀,裂隙逐渐变大,而发生局部崩塌,但规模小,未造成大的地质灾害。所以稍对边坡进行治理,就可得到良好的效果。
4.2勘察路段K2+000至K4+000段工程地质评价
该路段边坡岩层主要为侏罗系鲜艳砖红色、紫红色、灰绿色泥岩为主,边坡倾角小,植被覆盖茂密,稳定性良好。路段内有横山子滑坡,坡改梯滑坡,横山子滑坡倾角小,植被覆盖茂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坡改梯滑坡为一局部复活滑坡,其滑坡前缘有蠕滑现象,对公路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其主体结构已建立很多滑坡监测基站与预警设施,整体情况已受到人为控制。 4.2.1水位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该路段河谷两侧山势陡峭,河谷逐渐开阔,水流速度相对河谷狭窄处较缓,对路基的侧蚀与冲刷作用相对较弱。 4.2.2工程建设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该路段岩层主要为侏罗系泥岩,结构稳定,呈砖红色、紫红色等,具不透气性、吸水性等性质。抗压强度良好,质地紧密,可作为路基的辅助型材料。 4.2.3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对公路工程危害和影响程度评价
该路段无特殊岩土,边坡倾角大,且植被覆盖茂密,稳定性良好。横山子滑
坡由于倾角大,植被覆盖茂密,处于稳定地层上,整体稳定性良好。坡改梯滑坡由于受到治理,处于可控范围,整体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4.2.4环境水腐蚀评价
该路段边坡有一定的局部渗水现象,呈中性,流量小,由于排水边沟的存在,未对路基、路面造成不良的影响。 4.2.5工程地质结论与建议
该路段地层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无泥石流、断层等特殊地质构造。根据现场的勘探结果,边坡倾角小,植被覆盖茂密,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两个滑坡由于植被茂密,倾角小,且建立了相应的监测站点与预警设施,所以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4.3勘察路段K4+000至K6+650段工程地质评价
该路段边坡岩层主要为白垩系砖红色、紫红色砂岩为主,边坡倾角小,植被覆盖茂密,稳定性良好。路段内有裂隙下降泉一处,水流量中等,常年清澈透骨,由于排水边沟的存在,未对路基、路面造成不良的影响。 4.3.1水位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该路段河谷两侧山势陡峭,河谷开阔,水流速度相对河谷狭窄处较缓,对路基的侧蚀与冲刷作用较弱。
4.3.2工程建设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该路段岩层主要为白垩系砂岩,结构稳定,具有较高的强度,对其不作处理,或是稍作处理,增加一定的抗压能力,就能让建设场地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4.3.3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对公路工程危害和影响程度评价
该路段无特殊岩土,局部出露基岩有不同程度的风化现象,但都属于可控范围,未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 4.3.4环境水腐蚀评价
一碗水处有裂隙下降泉,泉水呈中性,流量属中等水平,为较远处山间裂隙发育而来,经由雨水等的补给,而维持其常年稳定不断的特性。由于排水边沟的存在,泉水顺势汇入边沟排走,所以未对路基、路面造成不良的影响。 4.3.5工程地质结论与建议
该路段地层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无泥石流、断层等特殊地质构造。根据现场的勘探结果,边坡主要以局部出露岩体,稳定性良好。裂隙下降泉,由于排水边沟的存在,同时侏罗系地层质地紧密,透水性弱,泉水在裂隙间发育,未对岩体结构内部造成严重的侵蚀。所以该路段整体稳定性良好,无需进行特殊处理。 5.结论
该段公路沿线地壳相对稳定,无断层,泥石流等特殊地质构造。根据现场的勘探结果,边坡主要以局部出露岩体风化后形成节理、裂隙等特征,再经雨水等的自然侵蚀作用,发生局部的崩塌,因其规模小,未造成大的地质灾害,所以稍作处理,即可达到良好的稳定状态。区段内有裂隙下降泉,考虑其对路基内混凝土钢筋的腐蚀作用,可修筑混凝土挡墙截流排水。区段内的三个滑坡,两个情况良好,处于稳定状态,另一个处于局部复活阶段,但是已建立众多监测站点与预警设施,整体处于可控状态。
参考文献: 1、 2、 3、
注:1、要有目录
2、大标题写中间 3、文中要有插图
自己列举几个就行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