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文地理考研复习最全名词解释真题讲义练习题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12:08: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多地涉足用更综合性和预测性的方法研究时间和迁移。随机方法主要关注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三人口迁移的机制人口迁移和流动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一种反应。尽管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政治因素也能引起大规模移民。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也能引起迁移潮流。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第四章人口与发展(4学时)第一节人口增长过程(1学时)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据估算,一万年前地球上疏散地分布着一千万原始人类。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一是极低的人口密度。二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最后两个特征是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一万多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农业。在此后的几千年内,农牧业基本上取代了采集和狩猎,成为人类主要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亚洲西南部、亚洲东南部以及美洲中部的农业均为独立演化的观点得到认可。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自从人类跨入农业社会之后,人口总量是比以前大幅度地增长了,但也并非是一直如此。直至工业革命,农业社会的人口都呈现出如下特征: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就像农业革命对人口增长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样,工业革命也对人口产生了类似的空间和生态上的作用。(一)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高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但自18世纪中叶,死亡率就开始持续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死亡率的下降最早是从欧洲各国开始的,并由此引发了欧洲各国的人口变化。(二)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在工业化早期的一个短时期内,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就逐渐下降了。进入20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在于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妇女晋升机会增多,以及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等。(三)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在工业革命之前的15世纪,世界人口增长已经开始加速。据统计,世界人口在15、16、17、18世纪分别增长了28.2%、11.9%、47.5%和80.6%。可以看出,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的时间。从19世纪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2个10亿的增长过程。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发展到30亿。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发展到40亿。世界人口的第4个10亿过程只用了15年。从1987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用了12年便突破了60亿大关。第二节人口转变模式(1学时)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二)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16梦想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别,也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除了极端类型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它们的转变历程可能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转变模式。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一)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具有许多独特性,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依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状况,可将中国人的转变模式划分为6个阶段。1.加速增长阶段。2.负增长阶段。3.高速增长阶段。4.减速增长阶段。5.波动增长阶段。6.持续增长阶段。(二)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1.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下的成因。2.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3.第五阶段人口波动增长的成因。第三节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1学时)一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1)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2)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3)森林资源与人口增长。(4)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一)人口构成及其分类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人口过程的特点和运动方式,人口构成可分为自然构成和社会经济构成两大类。(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1.人口性别构成及其影响。2.人口年龄构成及其影响。3.人口文化构成及其影响。三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一)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达的欧美国家和人口出现明显老龄化趋势的国家(二)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应对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第四节人口与发展(1学时)一人口因素的两重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为突出。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扶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工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4学时)第一节农业的起源(2学时)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宴享说。人口压力说,是以博塞洛普(E.Boszerup)为代表的。宴享说是海登(B.Hayden)提出的,其说法与人口压力说相反。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一)C.O.索尔的推论(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农业的形成(二)农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与原来人类长期进行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有三点重大差异。第一是狩猎与采集活动要不断的流动,而农业活动则需要定居。第二是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第三是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三)人类文明的出现1.埃及。2.巴比伦。3.印度。4.中国。5.墨西哥、玛雅和印加。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2学时)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二传统农业17梦想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农业。传统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subsistenceagriculture)。(二)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1.中国的传统农业的形成。2.欧洲的中世纪的农业。3.美国的殖民农业。(三)传统农业的类型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为四种类型。1.旱作农业。它包括中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的南部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一些地方。2.水稻农业。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3.地中海农业。地中海气候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美国的西海岸、智利中部、南亚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4.游牧业。目前,在欧、亚、非三洲,条件比较好的草原多已开垦为农田种植谷物,不好的草原、和进行耕作风险大的地方,则用于放牧。三现代农业(一)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在,现代农业亦称为商业农业。商业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工业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它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与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及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一些地区。(二)现代农业的类型现代农业的类型有: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8学时)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1.5学时)工业生产是生产上的一次比农业生产更深刻的变革。一科学前提与基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要求建造更大更快速的船只,海上航行要求有准确的定方向、定位置的仪器和适合航海需要的地图。贸易的发展,产品的交流,就要求在各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有所改进,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这种社会上的需求都要求在生产技术上有所突破。正是这种前提和基础条件,促使在英国出现我工业革命。二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英国于18世纪的后半期出现工业革命。当时,英国在海外贸易方面,不但取代了老牌殖民主义者西班牙、葡萄牙,而且压倒了曾在17世纪垄断当时欧洲海外航运业与商业的荷兰,走上了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地位。经过“光荣革命”(1689),英国摆脱了专制王权,走上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主权机构,逐步演变为由议会中多数执政,组织责任内阁。这对英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革命起着重要作用。三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一)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二)钢铁工业(三)采煤工业(四)运输业(五)机械工业(六)化学工业(七)食品工业第二节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2学时)一工业生产的扩散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垄断中,英国煤产量占世界的2/3,棉布占1/2以上,铁产量占1/2。在此之后,工业技术与工厂化生产才向世界各地扩散。开始时,其扩散主要方向是欧洲与北美。(一)向欧洲的扩散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其是法国。(二)向北美的扩散北美,主要是美国,其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较欧洲为快。(三)向其他地区的扩散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般称之为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电气时代。第三节产业类型和工业区(2学时)一第一产业中的工业(一)伐木业(二)捕捞业(三)采矿业二第二产业及其分布18梦想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工业,经过二百多年的扩散和发展,多集中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主要是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一)北美工业区1.新英格兰区。2.中大西洋工业区。3.摩霍克河谷区。4.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5.大湖西岸工业区。6.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7.东南工业区。8.海湾工业区。9.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10.西海岸工业区。(二)欧洲工业带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英国和欧洲西部,从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莱茵河进入西欧,由荷兰和法、德接壤处到意大利北部。1.英国工业区。2.莱茵-鲁尔工业区。3.莱茵中部工业区。4.意大利北部工业区。(三)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过去为苏联工业区,现俄、乌虽各自独立,但仍有较密切联系。1.中央工业区。2.伏尔加工业区。3.乌克兰工业区。4.乌拉尔工业区。5.库兹涅茨克工业区。(四)日本工业区日本二战后,它却利用劳动力的低工资,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其水平,加上合理的组织,吸收清化他国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出口为导向,面向世界取得显著成绩。由于需要进口原料,输出产品,其工业区都面向太平洋一边。1.京滨工业区。2.阪神工业区。3.中京工业区。4.北九洲工业。(五)其他国家的工业区1.拉美工业区。2.亚洲工业区。3.非洲工业区。4.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三其它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原来的产业的划分,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外,只有第三产业,称为服务业。由于服务业务发展较快,行业太多,遂有进一步的划分。在国外,有人从第三产业中分出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1.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电讯业、公用事业等。2.第四产业。第四产业是指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这些部门的情况也反映了工业经济的发展程度。3.第五产业。第五产业是指那些向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例如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娱乐、医疗卫生等。第四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1.5学时)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一)自然条件(二)资源条件:1.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2.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3.消耗能量多的企业。4.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5.产品需要新鲜的企业。(三)能源条件(四)市场条件(五)劳动力条件(六)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一)纺织业与成衣业的变化(二)汽车制造业的变化(三)微电子工业(四)英、美产业的转移与变化第五节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1学时)一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需求不旺与生产能力过剩。(一)需求不旺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总是需求更多的工业产品。过去,工业发展的重要促进条件就是需求。二战后,工业生产的繁荣是人们需求兴旺的结果。(二)生产能力过剩现在工业化的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获取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难以销售,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三)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可是市场有限,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推销其产品、占领更大市场,往往一些国家组成一个经济集团,彼此减少或取消贸易的障碍,增加彼此的供需,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在其范围内自由流动,形成强大经济集体,不仅促进自身繁荣,而且加强与对手的竞争。(四)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往往在于资源与劳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二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工业的出现与发展给各方面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它超过了过去人类的发展历史,所以人们称我19梦想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们的时代为工业时代,我们的社会为工业社会,我们的文化为工业文化。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5学时)第一节种族与地理人种(2学时)种族和民族仍然是人们在进行文化景观区的研究中划分不同的人类集团的重要概念和方法。种族和民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民俗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与种族和民族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另一方面,民俗也是文化景观的构成因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内涵十分丰富,它往往能综合地体现出一个文化景观区的许多“个性”特征。一种族的起源(一)种族的起源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也称人种。1.多源论。2.一源论。(二)种族与环境各种族自然形态的形成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既受环境条件制约又在环境长期影响下表现出自己的适应性。肤色是人类形态最一般的特征,它的变化和地理环境有关。气候对人体结构的影响,一般地说,生长于寒冷气候区的人比徨长于炎热气候区的人其身体较肥大,而后者的身体趋向于细长。地理环境对人的鼻子、眼形和头发组织等身体特征亦有影响。环境对各种族的身体特征影响是巨大的,而各种族具有的特殊身体特征(黑皮肤、长四肢等)亦是适应特殊环境的结果。除此之外,社会环境对其些种族特征发展也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二种族的划分(一)划分种族的标志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头形、鼻形、面部轮郭、身高等人体表面的一些性状,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二)世界种族划分最初的人种划分是以肤色为主。从生物学观点出发,根据肤色将人种分为三类:黄种、白种和黑种。也有人主张将澳大利亚作为棕种分出,共分四类。1.白色种族群。2.黄色种族群。3.黑色种族群。4.棕色种族群。三地理人种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在地理人种以下又分地域人种和小人种。地域人种是人种的基本进化单位。世界地理人种分成以下几类(一)亚洲地理人种(二)欧洲地理人种(三)非洲地理人种(四)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五)印度地理人种(六)澳大利亚地理人种其余的三个地理人种为美拉尼西北地理人种、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四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种族主义者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类,有权统治其它种族。第二节民族(2学时)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一)民族的形成一般认为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部落(族)和民族三个发展阶段。民族是比氏族、部族(落)更高级的人群共同体。民族的出现是氏族部落制度瓦解的结果。(二)民族的特征(1)共同语言。(2)共同的地域。(3)共同的经济生活。(4)共同心理素质。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一)世界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汉族、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德意志人、比哈尔人、旁遮普人、墨西哥人、爪哇人、意大利族、朝鲜族。(二)中国的主要民族分布我国民族的分布呈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但汉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甚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0%~60%,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20梦想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人文地理考研复习最全名词解释真题讲义练习题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73qb5u1452xn8u9whcj4n25q6ny0j004ib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