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技法十二讲(编辑、作者:崔学峰)
中考记叙文阅读技法十二讲
第五讲: 考点4: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编辑、作者:崔学峰)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和小说)考点
考点1: 标题理解及赏析 考点2: 句段作用
考点3: 概括文章内容 1.概括全文内容 2.概括某一事件 考点4: 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考点5: 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6: 揣摩人物心理
考点7: 词语赏析 + 含义理解 1. 词语的含义 2. 词语赏析——表达效果/作用 考点8: 句子赏析(描写句) 考点9:句子含义理解
考点10:情节梳理
考点11:写作技巧赏析 1.记叙顺序赏析 2.表现手法赏析 3.记叙文人称作用
考点12:主观拓展、开放性试题 1.结合文章谈感悟启示类 2.内容理解和心得类 3.补写题
考点4: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中考语文试题中,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是个常考点。 常考设问如:
1.选文第1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选文第10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描写】描是描绘(画出,描画),写是摹写(依样描画、描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历历在目”、“惟妙惟肖”。
【描写的分类】 肖像(外貌)、 人物描写 语言、行动 心理、神态
描写按内容(对象)分,有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按叙述(对人物描写的角度或途径)分,有 (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细节描写
描写按宏观、微观分,有 场面描写
1.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包括①肖像(外貌)、②语言、③行动(动
作)、④心理、⑤神态描写。
正面描写的作用:写出(或表现/表达)了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
1 / 9
中考记叙文阅读技法十二讲(编辑、作者:崔学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
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
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按特征分,有白描、细描、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情景交融等。
白描——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 鲁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 “那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手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语言简洁,印象深刻。
白描本是绘画之一法。全部用线条勾勒,不假色彩,单纯明快。用在文学之上,成为描写的一种手法。鲁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秘诀》)它不加修饰形容,不加铺张扬厉,只用普普通通的话,简捷地反映出事物的特质。虽着墨不多,却能穷形而尽相。许多名家大师,都把白描当作常用的方法。
如: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施耐庵《水浒传》) 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里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以上两段历来被评论家视为不同凡响的精彩描绘,都是不作任何修饰渲染的直来直去的文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统丽的修饰,没有比兴的手法,但大雪漫天飞舞的气势和“故乡”的空旷、荒凉、寂寥却如画面般展现在我们眼前。
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 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衬托 ——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人们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
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来使用。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好,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
这里摘出两段,请大家欣赏: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楂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用“ 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文学理论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意境创造就是把景和情结合起来的艺术。
无论是景中含情,或是情中含景,都是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这也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三种表达方式,即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人物描写,是从描写的内容(对象)方面来说的。
2 / 9
中考记叙文阅读技法十二讲(编辑、作者:崔学峰)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是构成文章、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而要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它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人物的性格在作者的笔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是需要作者精心描写加以渲染的,并力求使人物更加深入人心,跃然纸上。
比如,我们看到这样一段话,
“阔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着一身坦胸露乳的黑布衣,手提一把九齿钉耙。” 是不是脑海里就会有一个憨态可掬的猪八戒的形象呢?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 毛脸雷公嘴”,我们一看就知道说的是孙悟空。这就是人物描写的作用。 【人物描写的方法】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可分为五种: 有①肖像描写(外貌描写)、②语言描写、③行动(动作)描写、 ④心理描写、⑤神态描写。
这五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对塑造人物性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
是对人物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姿态、风度、身材、服饰、打扮、音调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进行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用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反映人物品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同神态、动作描写的作用) 答题格式: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及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或:通过……描写,突出表现了对象的……特点。
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 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
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分析】“穿长衫”——不愿与穿短衫的人地位一样,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虚伪的性格; “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孔乙己生活穷困潦倒,性格极其懒惰。 作用答案:这些肖像描写,刻画出孔乙己贫困潦倒的经济状况,以及懒惰、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注意】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而且,\知人知面不知心\。优秀作品中写的好人外貌不一定都是漂亮、英俊;写的坏人也并不一定都是麻子、瞎子、跛脚。
如《牛虻》中的 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
法捷耶夫的《毁灭》中的英雄莱奋生却矮小而背脊稍微弯曲。这都说明,作家即使描写心爱的人物也不是\脸谱化\地一味美化人物,而是严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实。
在写批判人物时,有时常常以外形美来反衬人物的心灵丑,如《毁灭》中的反面人物美谛克,他风度翩翩,却动摇变节。
《红楼梦》中的王熙风美丽俊俏, 却心毒手狠。
***肖像描写——反映的的是静态;
2. 行动(动作)描写):是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 作用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反映人物品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同外貌、动作描写的作用) 答题格式: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 ×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同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
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3 /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