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导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已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腹膜透析作为肾功能衰竭肾脏替代治疗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广泛开展。随着透析管路和腹透液的改进、透析技术的日臻成熟,并发症逐渐减少,然而,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SuppurativePeritonitis,SP)的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并已成为导致患者退出透析及死亡的主要原因[1-2]。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腹膜透析发生SP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进展,以期降低SP的发病率、提高患者透析疗效及生活质量。
1腹膜透析SP的诊断
具备下列3项中2项即可确诊:(1)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炎症状和体征;(2)腹透引流液浑浊,检查白细胞数>100×106/L;中性粒细胞数>50%;(3)腹透引流液革兰氏染色或细菌培养找到致病菌[3]。
2腹膜透析SP的危险因素
2.1患者自身因素
2.1.1原发疾病患者原发疾病糖尿病为SP的独立危险因素[4]。国内有研究对腹膜透析发生SP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占6成以上,提示与其他慢性肾病相比,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更容易患腹膜炎。
2.1.2营养不良腹膜透析影响患者的食欲及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同时,腹透患者饮食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长期如此会造成患者营养不良。此时,患者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容易诱发感染性腹膜炎[5]。
2.1.3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弱长期腹透可使患者肠道处于水肿状态,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弱;若患者因食用过期、不洁的食物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出现腹泻,或者粗纤维食物摄入过少、不良的排便习惯出现便秘,此时肠道内细菌很容易穿透粘膜屏障移位至腹腔而造成腹膜炎[6]。
2.1.4其他因素有研究表明,感染性腹膜炎的发生,与腹透患者的依从性差、家居环境不卫生、年龄偏大等因素密切相关[5]
2.2医源性因素
2.2.1腹透管植入任何破坏腹膜腔完整的操作均会增加腹腔感染的机会,腹透管植入手术也不例外。若手术过程中未注意无菌操作,皮肤表面细菌可沿导管侵袭、滋生,造成腹膜炎。
2.2.2导管相关因素一些导管相关因素可以增加腹膜炎的发生几率:(1)导
管口周围存在感染;(2)置管后经较长时间透析后,皮下套管暴露于皮肤外面失去保护作用;(3)导管发生老化、破裂等。
2.2.3换液操作操作时未注意无菌操作,尤其拆接透析管与连接管时无菌操作不严,使致病菌沿导管腔进入腹腔;此外,向透析液内添加胰岛素等药物时未消毒或消毒不当,致病菌通过污染的透析液进入腹腔,均可造成腹膜炎。
3预防腹膜透析SP护理策略
3.1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教育考虑到腹膜透析1个月内是发生腹膜炎的高发期,部分患者有居家腹透要求,而超过一半的感染病例与操作不当有关。因此,腹透专业护士应该在患者住院期间即分阶段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腹透的环境要求、操作方法、无菌操作要点等;同时,指导其掌握腹透过程中需要监测的指标如腹膜炎表现、体温、引流情况等。
3.2加强饮食管理指导患者注意保持能量平衡,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尤其是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通过每天监测体重、记录24小时尿量和超滤量来保持出入量平衡,长期容量负荷过重可导致水钠潴留,诱发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等,这些心血管疾病虽然与感染性腹膜炎并不直接相关,却是造成腹透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7]。
3.3增强患者抵抗力指导腹透患者适当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肠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鼓励患者多吃一些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饮食卫生,不吃不洁、过夜的食物,防止腹泻。发生便秘或者腹泻,应立即与腹透护士联系,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4加强血糖控制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血糖管理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对于此类患者,应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控制血糖;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口服降糖药或应用胰島素治疗,指导患者掌握血糖检测方法及发生低血糖时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腹膜透析时使用无糖或低糖透析液,从而减少腹透相关腹膜炎的发生。
3.5管道护理良好的腹透管道护理是预防腹膜炎发生的重要措施。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1)导管植入后由透析专科护士进行无菌辅料更换,纸质伤口完全愈合;(2)嘱患者导管植入伤口愈合前应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淋浴,指导患者掌握导管出口处的常规护理;(3)导管要固定结实、可靠,避免牵拉或脱落;(4)嘱患者及家属在检查导管时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必要时每天在导管出口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3.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注意检查腹透液的外包装有无破损、透析液颜色是否正常等。
4小结
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与腹透患者的治疗失败、以及住
院率、死亡率密切相关。综上所述,在护理工作中,根据相关危险因素采用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将有效降低感染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BarrettiP,DolesJV,PinottiDG,etal.Efficacyofantibiotictherapyforperitonealdialysis-associatedperitonitis:aproportionalmeta-analysis.BMCInfectDis.2014;14(1):445.
[2] BersenasAM.Aclinicalreviewofperitonealdialysis.JVetEmergCritCare(SanAntonio).2011;21(6):605-17.
[3] 杨念生,钟琼,陈雄辉,等.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中华肾脏病杂志,2001,17:375-378.
[4] TsaiCC1,LeeJJ,LiuTP,etal.Effectsofageanddiabetesmellitusonclinicaloutcomesinpatientswithperitonealdialysis-relatedperitonitis.SurgInfect(Larchmt).2013;14(6):540-6.
[5] KaragulleIV,KaynarK,UlusoyS,etal.Riskfactorsforperitonitisrelatedtoperitonealdialysis.BratislLekListy.2013;114(9):531-3.
[6] BradfordK1,MeinkothJ,McKeirnenK,etal.Candidaperitonitisindogs:reportof5cases.VetClinPathol.2013;42(2):227-33.
[7] Al-DadahA1,OmranJ,NusairMB,etal.Cardiovascularmortalityindialysispatients.AdvPeritDial.2012;28:56-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