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展示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名师解读 1.结合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掌握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2.以世界和我国荒漠化的发展为背景,了解荒漠化的危害,掌握其防治措施 3.掌握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讲荒漠化的
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灵犀一点:荒漠化不是荒漠景观,而是由土地退化逐步形成荒漠景观的过程,可表示如下。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自然条件的东西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__________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________,影响西北地区__________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2)原则:坚持维护________与提高________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______。
(2)利用________和_______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_______。 (5)控制________。
特别提示:荒漠化防治中应以“防”为主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治沙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以“防”为主,有重点地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此强调“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要防与治并重”是片面的。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分布区及破坏原因 危害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过度樵采 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成风沙侵蚀 加收入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过度放牧 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化进程
2
多地放牧牲畜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过度开垦 农业(种植业)生产 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水资源 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利用不当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方法技巧: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次生盐渍化
对应演练1(2013·湖北武汉模拟)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河西走廊——石漠化B.黄土高原——盐渍化 C.云贵高原——沙漠化D.江南丘陵——红漠化
(2)我国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治风蚀荒漠化 B.防治水蚀荒漠化 C.防治冻融荒漠化 D.防治土地盐渍化 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陆地区 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