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6??uA?m??3cos(?)???cos(??)?6?3?2?4?5? ???,???33332?5?????,???2?330????,????4?3 (3-1)
式中,m——SVPWM的线电压调制度。
由于三相调制波相互对称,仅在相位上相差120°,因此可得其线电压的调制函
数为:
uAB?uA?uB?2mcos(???6) (3-2)
由于SVPWM的波形较为复杂,采样得到的相电压包含两种角频率,故采用二
维傅立叶分析的方法。
令:
x(t)??ct,y(t)??rt
式中: ?c——载波角频率;
?r——调制波角频率;
对于由x(t)、y(t)共同作用的uAB(x,y),写出其傅立叶展开式:
uAB(x,y)???Kkn?nej(kx?ny)
k?0n?0?? (3-3)
式中: Kkn?
1(2?)2?j???0?2??uAB(x,y)e?j(kx?ny)dxdy
?n?1?e2n?3
参考SVPWM规则采样示意,令载波幅值为1,考虑式3-1的调制波分段函数,
得到SVPWM脉冲在6个区间内的开关时间:
图5 SVPWM调制波规则采样示意
1. 调制波在(0,?/3)区间
??????????1?m?cosy?????11?26????? ??????1?m?cos?y????????212?6????? (3-4)
2. 调制波在(?/3,2?/3)区间
?????1?3m?cos?y???122 ?????1?3m?cos?y?22?2????? (3-5)
3. 调制波在(2?/3,?)区间
??????????1?m?cosy?????13?26????? ??????1?m?cos?y????????232?6????? (3-6)
对于调制波在其(?,4?/3),(4?/3,5?/3),(5?/3,2?)内,开关区间的选择对应
重复式3-4~式3-6。
对于由图3规则采样得到的SVPWM波形,其相电压ua中含有?vdc/2两种电平,
计算其傅立叶系数时,内积分需要分成3段讨论,计算复杂。为简化计算量,在ua波形上注入一个直流量,得到的效果是将ua波形整体上移vdc/2。此时ua波形中只含有vdc、0两种电平,在计算傅立叶系数时,可将双重积分内限由??、?变为?1x、。只需在最终的结果中,减去注入的直流分量即可。 ?2x(x?1,2,3)
由此:Kkn??/3?21e?j(kx?ny)dxdy?2?/3?22e?j(kx?ny)dxdy???/3??12??0??11??4?/3?21vdc????23?j(kx?ny)??j(kx?ny)?edxdy?edxdy? 2??2?/3??????13114???5?/3?222??23?j(kx?ny)?j(kx?ny)?edxdy?edxdy???????4?/3?5?/3?1213?? (3-7)
根据以上各部分的计算,考虑到?c???r,可得到SVPWM线电压波形谐波分
析的结论:
1、谐波主要集中在采样频率fs以及fs的整数倍附近
2、在线性调制阶段,载波频率fs增加,低次谐波分量总量会减少,总的谐波畸
变率会有相应的降低
3、随着调制系数m的降低,低次谐波分量会增加,总的谐波畸变率会增大,这
是由于零矢量相对增强。
4、在过调制阶段,低次谐波分量按不同次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是因为调制
波本身就发生了畸变,矢量轨迹并非圆形,而是在圆形和正六边形之间相互切换。
4 死区补偿
以逆变器中一个桥臂的A相为例进行死区效应分析,其负载为感性。在理想状况下,功率管VT1和VT2的开关状态是互补的。但是臵入死区时间Td后,功率管要延迟Td才能导通。因此在死区时间内,VT1和VT2都处于关断状态,输出电流经过二极管续流。由图4可见,假设电流流入感性负载的方向为正,流出为负。在死区时间内,i?0时,VD2导通,相当于下桥臂开关管导通,a点连接到光伏电池的负端。同理,当i?0时,VD1导通,a点连接到光伏电池的正端。
图6 VT1、VT2开通和关断时的电流流向 Fig 6 Current directions when VT1、VT2 is on an off)
??一个载波周期内,开关管的理想和实际开关状态如图5所示。图中,Sa和Sa分
别为上下管的触发导通信号,a和b为上下桥臂的理想触发信号;c和d为实际开关信号,阴影部分时,上下管均处于关断状态。i>0时,下桥臂二极管导通,就上管
而言,输出正电压的脉冲宽度减少了Td,即实际导通时间比理想导通时间缩短了Td,而下管的实际导通时间则比理想导通时间延长了Td。需要做的补偿是将上管的理想导通时间延长Td,由于信号的互补性,下管的理想导通时间相应缩短了Td,达到了实际导通时间与理想的相一致的目的,从而保证了实际脉冲信号与给定脉冲信号的一样性。同理可知,i<0时,补偿方法是将上管的理想导通时间缩短Td
图7 理想触发信号和实际开关信号 (Fig.7 Ideal trigger signals and real switch signal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