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A.12人都会使用 B.12人没人会使用 C仅有一个不会使用 D.仅有一人会使用 [解析]
(1)假设条件③真,那么条件②也必然真,这和题中“只有一真”矛盾。
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显然③必假,即所长会使用计算机为真,那么“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是真话。
(2)我们找到了惟一真的条件是①,剩余的条件“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必然假,推出:12人都会使用是真的。答案A。
针对这道题,也可以把选项分别对照题中条件选中A是答案,但,这样的方法没有普适性,只可做快速解析的灵活方法之一(排除法)。
[点拨] 快读: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理解; 快解: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矛盾分析,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亦有广泛应用。逻辑矛盾形式有一定的量,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篇稍后介绍的矛盾律、排中律综合解析部分的有关常识和各类习题。
二、对应关系杂 排除做首选
在MPACC联考逻辑题中,有些考题可直观排除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只要把选项代入题干条件,把与条件不符的选项排除,正确答案一目了然。
例题:乙、丙、丁4人分别掌握英、法、德、日四种语言中的两种,其中有3人会说英语,但没有一种语言是4人都会的,并且知道:
(1)没有人既会日语又会法语; ,
(2)甲会日语,而乙不会,但他们可以用另一种语言交谈; (3)丙不会德语,甲和丁交谈时,需要丙为他们做翻译; (4)乙、丙、丁不会同一种语言。
根据题干条件,以下哪项是4人分别会的两种语言?( ) A.甲会英语和日语,乙会英语和德语,丙会英语和法语,丁会法语和德语
B.甲会英语和日语,乙会英语和法语,丙会英语和德语,丁会法语和德语
C.甲会英语和德语,乙会英语和日语,丙会英语和法语,丁会法语和德语
D.甲会英语和德语,乙会英语和法语,丙会法语和德语,丁会英语和日语
[解析]
(1)该题似乎复杂,但对照题干观察选项,运用代入排除法。
(2)将题干已知条件代入分析:
根据“甲会日语,而乙‘不会”排除选项C; 根据“丙不会德语”排除选项B和D,剩A是答案。 例题:在同一侧的房号为1、2、3、4的四间房里,分别住着来自韩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四位专家。有一位记者前来采访他们,
①韩国人说:“我的房号大于德国人,且我不会说外语,也无法和邻居交流”;
②法国人说:“我会说德语,但我却无法和我的邻居交流”; ③英国人说:“我会说韩语,但我只可以和我的一个邻居交流”; ④德国人说:“我会说我们这四个国家的语言。”
那么,按照房号从小往大排,房间里住的人的国籍依次是( )。
A.英国 德国 韩国 法国 B.法国 英国 德国 韩国. C 德国 英国 法国 韩国 D.德国 英国 韩国 法国 [解析]
(1)据条件①、④断定:德国人与韩国人不相邻,排除A、B。 (2)据条件③、④断定:英国人不能既和德国人相邻,又和韩国人相邻,排除D。答案C。
有的试题,直观上只能排除1—2项,剩余的对应组合关系,要运用合理假设再继续排除澄清。
本篇将在稍后的分析推理部分做更多介绍供参考。
[点拨] 快读:遇到对应组合,不必详读理解; 快解:首选排除方法,辅助假设澄清。
三、具体有疑问 果断选宏观
试题题干中,或是一段叙述,或是一段说明,最终要有个结论或说法。往往这个结论或说法在选项中,是备选的答案。公务员试题中,尤其国家公务员试题,经常出现模棱两可的备选项,这是考生普遍遇到的难点,也是重要考点。要破解这个难点,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试题,使用不同的分析原则,宏观原则就是其中之一。请看试题。
例题: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社会学家、法律专家钟万春教授说:我们应当制定全国性的政策用立法的方式规定父母每日与未成年子女共处的时间下限。这样的法律能够减少子女平日的压力。以下哪项是人们能够得到的启示( )。 A.父母有责任关心自己的孩子
B.孩子平常应该多与父母经常地在一起
C.这项政策的目标是消除孩子们在平日生活中的压力
D.父母现在对孩子多一分关心,就会减少日后父母很多的操心
[解析](1)文中指出:用立法方式规定父母和子女相处时间下限,减少孩子压力。
(2)四个选项作为启示似乎模糊不清。分析B、C、D,都比较具体(或称绝对化),作为从文中得到的启示都不合适,遇到这样情况,就果断选择概括性强、且与题义无矛盾的“宏观”选项,这是重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