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实验 向2 mL0.1 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足量A 铁粉,振荡,加1滴KSCN溶液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B 的集气瓶 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C 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向含I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D 加淀粉溶液 A.A 【答案】C 【解析】
分析:A.向2mL0.1mol/LFeCl3的溶液中加足量铁粉,发生2Fe3++Fe=3Fe2+; B.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说明二氧化碳被还原生成碳; C.加热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可使石蕊试纸变蓝色; D.变蓝色,说明有单质碘生成。
详解:A.向2mL0.1mol/LFeCl3的溶液中加足量铁粉,发生2Fe3++Fe=3Fe2+,反应中Fe为还原剂,Fe2+为还原产物,还原性:Fe>Fe2+,可观察到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A正确; B.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说明二氧化碳被还原生成碳,反应中二氧化碳表现氧化性,B正确;
C.加热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可使石蕊试纸变蓝色,且为固体的反应,与盐类的水解无关,C错误; D.向含I-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加入淀粉后溶液变成蓝色,说明有单质碘生成,即氯气把碘离子氧化为单质碘,则氧化性:Cl2>I2,D正确。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氧化还原反应、钠的性质、物质的检验等,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特点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2.某反应由两步反应A
B
C构成,它的反应能量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B
C.C
D.D
加入淀粉后溶液变成蓝色 -现象 黄色逐渐消失,加结论 还原性: Fe >Fe KSCN 容液颜色不变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CO2具有氧化性 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2+石蕊试纸变蓝 NH4HCO3显碱性 氧化性:Cl2>I2
A.三种化合物中C最稳定 B.两步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C.A与C的能量差为E4 D.A
B反应,反应条件一定要加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能量越低越稳定的原则,三种化合物中C的能量最低,所以C最稳定,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第一步反应为吸热反应,第二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 C、A与C的能量差为ΔH=(E1-E2)+(E3-E4)=E1+E3-E2-E4,则C错误;
D、A?B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与反应发生的条件无关,即吸热反应不一定要加热,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注意把握物质的总能量与反应热的关系,易错点为C,注意把握反应热的计算。
3.下列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CO2 【答案】A 【解析】 【分析】
离子化合物是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是不同非金属原子间利用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据此解答。 【详解】
A、CO2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仅含共价键,选项A正确; B、CaF2是通过离子键形成的离子化合物,选项B错误; C、NaOH是通过离子键形成的离子化合物,选项C错误; D、N2分子中仅含共价键,但为单质不属于化合物,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B.CaF2
C.NaOH
D.N2
本题考查化学键和化合物类型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易错点为选项C,氢氧化钠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但属于离子化合物。 4.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氧化钙与水反应 C.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氧化钙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放热反应; C. 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
D.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反应是吸热反应。本题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大多数化合反应,②所有的燃烧反应,③酸碱中和反应,④金属与酸反应放出H2,⑤物质的缓慢氧化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8H2O与NH4Cl的反应,④C和CO2、C和H2O(g)的反应等。 解反应,②盐类的水解反应,③Ba(OH)2·
5.已知:“键线式”是将有机物结构简式中的碳和氢省略后的式子。例如:丙烷键线式可表示为柑橘中炼制萜二烯(
), 下列有关它的推测正确的是( )
。从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反应
A.属于芳香烃 B.常温下为液态,难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分子式为C10H16 【答案】D 【解析】萜二烯(
)中不含有苯环,所以不属于芳香烃,错误;B、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萜二烯易
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水,错误;C、萜二烯中含有C=C,因此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错误;D、该有机物中含有10个C,16个H,则分子式为C10H16,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迁移能力,根据已学已知推断未知。例如本题提供了丙烷键线式可表示为
,在解题中需要将此知识迁移,给出萜二烯的键线式,解出他的分子式。通过观察萜二烯中含有
碳碳双键,判断萜二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6.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A.Na的原子失去电子能力比Mg强 B.HBr比HCl稳定
C.Ca(OH)2 的碱性比 Mg(OH)2 的碱性强 D.H2SO4 比H3PO4 酸性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
A.Na、Mg同周期,Na的金属性强,则Na失去电子能力比Mg强,故A正确;
B.非金属性Cl>Br,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则HCl比HBr稳定,故B错误; C.Mg、Ca同主族,Mg的金属性没有Ca强,则Ca(OH)2比Mg(OH)2的碱性强,故C正确; D.P、S同周期,S的非金属性强,则H2SO4 比H3PO4 酸性强,故D正确; 答案选B。
7.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Na+、K+、Fe3+、Mg2+、Cl-、I-、CO32-、SO42-,限用试剂有:盐酸、硫酸、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设计如下实验步骤,并记录相关现象:
(已知,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试剂①为硝酸钡 B.试剂②一定为盐酸
C.该溶被中一定有I-、CO32-、SO42-;Na+、K+至少含有一种 D.通过在黄色溶液中加入硝酸银可以检验原溶液中是否存在C1-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实验可知,加试剂①为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为碳酸钡和硫酸钡,则加试剂②为盐酸,沉淀减少,硫酸钡不溶于酸;加试剂①过滤后的滤液中,再加试剂②为盐酸,氢离子,硝酸根离子、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溶液为黄色,以此来解答。
详解:由实验可知,加试剂①为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为碳酸钡和硫酸钡,则加试剂②为盐酸,沉淀减少,硫酸钡不溶于酸,则原溶液中一定存在CO32-、SO42-,则不含Fe3+、Mg2+;加试剂①过滤后的滤液中,再加试剂②为盐酸,氢离子,硝酸根离子、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溶液为黄色,溶液为电中性,则一定含阳离子为K+,A.由上述分析可知,试剂①为硝酸钡,选项A正确;B.由上述分析可知,试剂②一定为盐酸,因碳酸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使沉淀量增加,选项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溶液中一定有I-、CO32-、SO42- 、Na+、K+至少含有一种,选项C正确;D.黄色溶液中加入硝酸银可生成AgI沉淀,试剂②加盐酸引入氯离子,不能检验原溶液中是否存在Cl-,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鉴别、检验的实验方案设计,为高频考点,把握白色沉淀的成分、黄色溶液中含碘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8.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发表150周年,期间科学家为完善周期表做出了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