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汉字科学 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教学也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让学生轻松进行大量的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但是目前有部分老师缺乏汉字科学知识,不懂汉字规律,这样不懂而教的识字教学高耗低效,少慢差费。下面转发一篇来自《江西教育》2010年第9期中刊载的文章供大家学习。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正确地教授汉字,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识字教学的科学化,即科学地分析和讲授汉字知识。因此,从专业角度说,小学语文教师掌握“汉字学”的科学知识,熟谙所教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笔者在与小学教师的多次交流中发现,由于百年以来师范院校小教专业几乎没有开设过“汉字学”课程,仅在《汉语》课中讲授了汉字的一点皮毛知识,使得小学教师们对“汉字学”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大多数教师不知道有“汉字学”这门学科。
小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违背汉字科学的现象,其中最突出、最明显的是忽视汉字的表意性质,违背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和汉字的系统性规律。
1.讲“形”不顾“义”,违背汉字构字规律。违背汉字的构字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学中经常使字的形、义分离,即往
往只讲解字形,不顾字义。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具有因义构形的特点。这不仅在早期的汉字中十分明显,即使是经历了几千年演变,已经笔画化、符号化了的现代汉字,也因其一脉相承的因素和顽强的表意性,使大部分汉字仍能通过形义分析找到其构形的原因。因此,识字教学应该科学地讲解每个字的形义关系,并利用“义”的决定因素,讲清字的构形原理,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轻松识记。这是提高识字效率的科学方法,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比如“看”
之义;“刃”是指事字,“刀”上加指事符号以表示刀口之义;“灭”是会意字,用物“一”覆盖“火”则熄灭。显然,按照汉字的造字原理进行讲授,形义结合,字理清楚,形象鲜明,生动有趣,利于学生识记,事半功倍明显。可惜,这样科学的教法很少,大多数的教法是只讲解字形而不管字义,使学生对众多字的构“形”原理不明白,只能一个个地死记硬背。如初字,会意字,从刀从衣,表示“用刀剪裁布料是制作衣服的开始”之意,本义是开始。初的形义关系也显明易教,但是很多教师不懂其形义关系,只是反复给学生强调该字是“衤”旁,不要少写了一点成了“礻”旁,苦口婆心,费力费时,结果却是很多学生照旧写错这个字。
不少教师为了增强小学生识字的趣味性,降低识字的难度,经常创编一些儿歌、故事、字谜等来解说字形。这
种方法如果符合字理能提高识字效率,如果不顾字义而随意解形,把汉字教学当成了拆字的游戏,反而会影响学生的语文整体学习效益。如碧字,有教师解析道:“王老头,白老头,坐上大石头。”这样解析字形,虽然新奇有趣,押韵易记,但与碧“义”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记形而不明义,能算学好了这个字吗?更糟糕的是,这种教法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碧,是个会意兼形声字,从石从珀(琥珀),意思是像琥珀般的玉石,珀兼表声;本义是青玉,引申泛指青绿色。学生理解了碧的形义关系,不但容易记形,而且还能因义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一句,就会增强其形象感。碧又引申比喻水的碧绿而平静,学生据此义项学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就容易想象到“宽阔平静的楚江碧水东流到这里(天门山)突然回旋激荡”的情景。可见,违背汉字构形原理的教法,即使活泼有趣,识字的效率也并不算好,而科学的解字析义不仅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汉字,而且能使整个语文学习的效率迅速提高。
2.随意解字“形”,违背汉字系统规律。汉字的系统性规律是指汉字因为坚持表意的特点,在产生、发展和应用的漫长岁月里,形成了许多相互联系的系统,比如部首系统、形部系统、声部系统、本义与引申义系统、同源字系统、字
的假借系统,等等。每个汉字都在某些系统中有着适当的位置,并产生着纵横两方面的字际关系,讲解每一个字的形、音、义,都会涉及到其他的一些字。因此,遵循汉字的系统性规律,科学地讲解每一个字,也有助于学生识记其他一些字,从而极大地提高识字效率。反之,随意解析某个汉字就等于是在破坏这个字的相关系统,是在隔断字际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加了对其他许多字的识记难度。如题字,有教师给学生拆解为“考试题是一页一页的”。真是大错!题,形声字,从页(頁,音xié)是声(古音),部首系统属“页”部。页的本义是“头”(假借为书页的“页”),该部的字大都与“头面”义有关,如,顶、项、须、顾、颅、颈、颊等。题的本义是“额”。在本义和引申义系统中,额在人体上部,与目构成一个人外貌的重要特征,因此引申指放在文章上面、揭示文章主旨的题目、标题,进而引申出题名、题写、题字、题跋、题匾额等义。那位教师错解了“题”的形音义关系,不仅影响了学生对“页”部首许多字的识记,也影响了对“题”的几项引申义理解,因此,妨碍了识字效率的提高。
识字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地讲解某个部首的形义,能使学生快速地识记该部首系统中的许多字。比如,教师一般都教给学生“氵”表“水”义,“艹”表“草”义,“忄”表“心”义,等等,使学生识记这些部首系统的字比
较轻松、比较快。由此推论,教师教授的部首义越多,学生识字的效率就越高。1988年1月26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现代汉字常用字表》确定了201个部首,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地解说这201个部首的形义,部首系统规律定会在识字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用。但是,据笔者对集美大学专升本小教专业函授班三届学员的了解,绝大多数在职教师对其中多半的部首义尚不清楚,例如:左阝、右阝,在教学上长期称之为“左耳”部和“右耳”部。这种称呼或许形象有趣,却违背了汉字科学。“汉字学”指出,左“阝”在甲骨文有、 等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小篆写作 ,隶书写作 ,楷书写作“阜”,《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定部首为“阜”部,作左偏旁时楷书写作“阝”,本义是“土山”。左“阝”(阜)作部首所从字多与山、山势高下和阶梯等义有关。如,阵,表示古代打仗在山前排列战车以布阵;陵、阿(ē),是大土山;险、限、阻,都是形声字,均含有山势高峻,难以逾越的意思;阶、除、陛的本义都与台阶有关。右“阝”是“邑”,甲骨文写作 ,篆书写作 ;隶书写作 ,从囗(wéi 同围,表示疆域)从卪(卩jié跪坐的人形,表示人口),合起来表示“人居住的地方”义。《现代汉字常用字表》定部首为“邑”部,作右偏旁时楷书写作“阝”,所从字多与城郭、地名、地域等有关。如,邓(鄧)、邢本是古代国名,后来用作姓;邱、郎、部、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