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
润五谷,去换取丰收。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节选自《北方的雪》) 4.这三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说明其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雪,揭示了雪的两面性——正因为雪洁白无瑕,才极易被污染;太诚实了,反易被欺骗。末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雪的无私,雪的奉献。 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是重点。表达方式多用于较大段落,尤其是全文。[来源:Z&xx&k.Com] (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节选自《岳桦》)
5.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解析 考查某个情节的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作者插入的长白山之行的回忆,突出了路上的匆匆与模糊,虚影多,实影少,但这并非作者的本意所在,写虚是为了写实——为写岳桦作铺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濛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展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节选自《灯花带梦红》) 6.最后两段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松涛”称做“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有利于抒发情感,表达对松涛的感激之情;将“我”称做“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
学海无涯
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
解析 注意人称的两重变化,第二人称有拟人化,便于展现对话、抒情的效果。 知识储备 记叙的重点
(1)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 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2)记叙(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这的确是个好地方,阳台的脚下,一条小河蛇一样地蜿蜒爬过。两岸的蒿草已显衰败,顶着一蓬枯黄的乱发,在略有凉意的秋风中沙沙作响。河里紫褐色的浮萍随风漂游,翻来覆去的是无根的愁绪。岁月蹉跎,荣辱枯荣,繁华尽处的落寞,在这秋风秋色里浓浓淡淡、牵牵绕绕。临窗看秋,秋意盈胸,何况在这日落西山时,更易多愁善感,竟忍不住轻叹,衰黄了太多的岁月,还有多少生命的绿可以支撑那些未曾实现的梦呢?(节选自《秋日黄昏》) 7.文中画线句子描写了作者眼中秋日黄昏的景象,请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以蒿草、浮萍为主体形象,以秋日、风声为背景,全方位地表现了秋日黄昏的衰败景象;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枯草比作乱发,说浮萍也有愁绪,想象丰富,给无情感的自然景象以人的思想情感;③语言形象,内涵丰富,描写中带有渲染,虚实结合,由眼前的蒿草、浮萍联想到岁月荣辱、繁华尽处的落寞。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本身的含意;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鉴赏知识,注意一些常规的鉴赏角度,如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还有修辞方法以及语言特色等,这样才能全面分析,不会遗漏答题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工,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8.文段描写了母亲在灯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母亲纳鞋底的情景,表现出母亲的勤劳、灵巧。
②细节描写。通过母亲深夜纳鞋底的细节,表现了鞋承载着母亲深深的爱,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③“顶过”“夹住”“拔出”“拉”“抽”等动词使用准确、生动,极富感染力。 知识储备 描写是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高考考查表达技巧考得最多的一种。描写
学海无涯
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所运用的技巧也往往与“表现手法”相交错。因此,在复习表达技巧时一定要注意掌握“描写”这一重点。 (1)描写技巧[来源:学#科#网Z#X#X#K]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来源:学&科&网Z&X&X&K]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3)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四、掌握语言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愈深愈黑的夜,极目难定远近。你看不清湖的面孔,只有凭着聪敏的听力去获知,让湖风一一悄悄地拂动你的思绪,告诉你想知晓的一切。黑暗里包藏的事物、记忆,与流淌的水波一同飘逝。我们隐隐听见水声,是湖波拍击堤岸,又像是来自远方的湖底梦语。水不是流在湖里,而是流在一种叫“黑”的色彩里。沿湖的灯火投到水面,成了满湖的星子。湖波奔流,人事皆非。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凝重呼吸就深深地植入浩渺的湖波里。清凉的湖风中夜色渐浓,这一湖奔流不息的逝水,将赴向何方?一丝一缕纠缠的生命的困惑奔袭而来,岁月的沧桑,宇宙的浩瀚,人生的苦难……思绪如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飘摇,飘摇。我对朋友说我不是湖边常客,我更习惯远远地听,倾听湖的心语,思索湖的前世今生,想象湖的将来……(选自《文艺报》2011年度优秀散文,有删节)
9.请简要赏析文中“思绪如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飘摇,飘摇”一句的语言之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将作者夜中的思绪比作潜滋暗长的苇草在飘摇,表现了思绪的广阔无边;运用比喻,化虚为实,具有形象美;作者将“飘摇”一词叠唱(反复),带给读者欣赏的时间和空间,使语言具有韵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每至西雅图,下榻士耀文蔷家。我六楼上寝室有两个窗子,从南窗远眺,晴朗时可以看到高一万四千余呎的瑞尼尔山峰清清楚楚地浮现在天空中,山巅终年积雪,那样子很像日本的富士山,而其悬在半空的样子又有一点像是由我们的岳阳楼之遥望君山。西窗外,则有两棵大树骈立,一棵是杉,一棵是枫,根干相距约有十呎,枝叶则纠结交叉,相依相偎如为一体。两棵树都高约五丈,虽非参天古木,亦甚庄严壮观。尤其是那株枫树,正矗立在我窗
学海无涯
前,夕阳西下,几缕阳光从树叶隙处横射出来,把斑斓的叶影筛到窗幕上面。窗外的树,窗内的人,朝夕相对,默然无语。(梁实秋《哀枫树》节选) 10.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画线文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拟人手法,“相依相偎如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棵树的心心相印,互为依存。②巧妙使用动词,“横射”“筛”赋予了阳光动感,“筛”极形象地写出了树影的婆娑斑斓。③长短句、整散句相结合,使表达错落,有情趣。(答出两点即可) 知识储备 局部语言赏析题也是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文言语,是用成语还是引
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方法(主要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的。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题。当做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如何从多角度切入赏析?
下面题目的答案是考生的现场答案,存在问题,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修改为满分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躲过了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儿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节选自方爱华《孤独的守望》)
第三段中画线的文字描写了宁静的清溪,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现场答案1
存在的问题
学海无涯
提示 该答案虽然从修辞方法和语言表达两个角度切入鉴赏,但仍存在两个典型问题:一是修辞方法有遗漏,二是少了题干提示的描写角度。 现场答案2
存在的问题 提示 该答案虽然具体,兼顾表达效果,但是,漏掉“拟人”要点、未从描写角度切入的问题依然存在。其实,考生应该明白:像这样片段的描写文字,描写手法首先是一个切入角度。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答案 ①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描写。②想象丰富。③运用比拟(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④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来源:学科网]
对散文表达特色的鉴赏,多强调多角度切入。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写作特色)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方法角度切入。不过,“整体看手法”,首先是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对比衬托等);其次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看它以哪种方式为主(一般是记叙描写),以及几种方式的结合,如描写与抒情相结合,记叙、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等;再次可以考虑构思结构、语言表达。至于修辞方法,必须着眼于全篇,一般不予考虑。 对局部文字的赏析,优先切入的角度有:
①修辞方法(局部看修辞)。注意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②描写方法。因为所给的片段文字多是描写,所以要从描写的角度和方法考虑,首先要分清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是人物描写,则考虑是哪种描写(如动作、心理等);是景物描写,则要考虑其角度和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方面描写;调动多种感觉,使用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等。 ③表现手法。多是联想想象、对比烘托等,不大涉及整篇文章赏析用的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④语言表达。只有该段文字语言有特色,才会从这个角度考虑。至于表达方式,则需要较大篇幅的文字才可考虑。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榆中,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其实小城很有一段历史。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沿黄河至阴山建立了44个城,最西边的城就叫“榆中城”。此时的“榆中”和彼时的“榆中”有一些地理上的差异,但属于同一脉。小城很小,巴掌大一点。绕城一圈,跑步的话就一个多钟头。但小城有山,名曰兴隆山。有泉,泉水潺潺,清澈,夏日里都格外冰凉,孩子们戏水时水珠像刚化开的冰粒一般在胳膊上乱滚。兴隆山上的树一律高耸入云,盘根错节。到了晚秋时,山上的红叶漫山遍野,油画一般的美丽。小城的久远与山的雄浑互补,但凡到兰州能住几日的人,十有八九会去三十多公里外的榆中游历一番。有山的城,再如都江堰的青城山,城也许很小,但整座城都弥漫着山上的树的气息,黑土的气息,水的气息。空气自然,人情淳朴。在这样的城中生活,相当惬意与悠然。(许峰《小城与大城》节选)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选取小城有典型特色的意象(泉、山)来写;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③从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