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遗传与变异:遗传(heredity):是指亲子间的相似现象;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变异(variation):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谓“母生九子,九子各别”。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形成物种,遗传+变异+人工选择?动、植物品种,遗传和变异的表现与环境不可分割。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姊妹染色单体与非姊妹染色单体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mitosis and meiosis):mitosis称有丝分裂:主要指体细胞的繁殖方式,DNA分子及相关的蛋白经过复制后平均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因为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称减数分裂。
交叉与联会:减数分裂的前期Ⅰ的偶线期同源染色体紧靠在一起,形成联会复合体,粗线期联会复合体分开,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出现交叉。
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同一朵花内或同株上花朵间的授粉。 异花授粉(cross pollination):不同株的花朵间授粉。 受精(fertilization):雄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一个合子。 胚乳直感(xenia)或花粉直感:如果在3n胚乳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一些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常出现这种胚乳直感现象。例如:以玉米黄粒的植株花粉给白粒的植株授粉,当代所结种子即表现父本的黄粒性状。
果实直感(metaxenia):如果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例如:棉花纤维是由种皮细胞延伸的。在一些杂交试验中,当代棉籽的发育常因父本花粉的影响,而使纤维长度、纤维着生密度表现出一定的果实直感现象。
无融合生殖(apomixis):(06A)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可分为两大类:营养的无融合生殖(vegetative apomixis):指能代替有性生殖的营养生殖类型。例如:大蒜的总状花序上常形成近似种子的气生小鳞茎,可代替种子而生殖。无融合结子(agamospermy):指能产生种子的无融合生殖。包括三种类型:①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haploidgametophyte apomixis);②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diploid gametophyte apomixis);③不定胚(adventitious embryony)。
世代交替
性状(trait):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能从亲代遗传给子代。 单位性状(unit trait):个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之后的性状。例如: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株高、子叶颜色、豆荚形状及豆荚颜色(未成熟)。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trait):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例如:红花与白花、高秆与矮秆等。利用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后?可以对其后代的遗传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分析其遗传规律。
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F1表现出来的性状;隐性性状: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genotype):个体的基因组合即遗传组成;如花色基因型CC、Cc、cc。 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如红花、白花。内在基础(基因型,根据表现型决定)→环境→外在表现(表现型)。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纯合基因型(homozygous genotype):或称纯合体。成对基因相同。如CC、cc,纯质
1
结合。
杂合基因型(heterozygous genotype)或称杂合体:成对基因不同。如Cc,为杂质结合。虽然Cc与CC的表现型一致,但其遗传行为不同。可用自交鉴定:CC纯合体?稳定遗传;Cc杂合体?不稳定遗传;cc纯合体?稳定遗传。
测交:杂交子代与隐性纯合亲本(材料)的交配。 测交法(test cross):也称回交法。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基因型的亲本杂交,根据测交子代(Ft)的表现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供测个体×隐性纯合亲本?Ft测交子代。
完全显性:F1表现与亲本之一相同,而非双亲的中间型或者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
镶嵌显性:F1同时在不同部位表现双亲性状。
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相互作用、影响性状表现的现象。 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effect):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Ft产生1:3的比例。互补基因:发生互补作用的基因。
积加作用(additive effect):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6:1、Ft产生1:2:1的比例。
重叠作用(duplicate effect):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相同?F2产生15:1、Ft产生3:1的比例。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重叠基因: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
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上位作用与显性作用的不同点:上位性作用发生于两对不同等位基因之间,而显性作用则发生于同一对等位基因两个成员之间。
显性上位(epistatic dominance):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和Ft的分离比例分别为12:3:1和2:1:1。
隐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recessiveness):在两对互作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和Ft分离比例分别为9:3:4和1:1:2 。
显性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这对基因称显性抑制基因?F2和Ft的分离比例分别为13:3和1:3。显性上位作用与抑制作用的不同点:(1)抑制基因本身不能决定性状,F2只有两种类型;(2)显性上位基因所遮盖的其它基因(显性和隐性)本身还能决定性状,F2有3种类型。
基因内互作:指同一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为显性或不完全显性和隐性;
基因间互作:指不同位点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如上位性或抑制等。 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同一性状。如:(1)玉米:50多对基因?正常叶绿体形成,任何一对改变?叶绿素消失或改变。(2)棉花:gl1-gl6?腺体,任何一对改变,会影响腺体分布和消失。(3)玉米:A1A2A3CRPrii七对基因?玉米籽粒胚乳蛋白质层的紫色。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许多性状的发育。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发现:红花株+结灰色种皮+叶腋上有黑斑,白花株+结淡色种皮+叶腋上无黑斑;这三种性状总是连在一起遗传,仿佛是一个遗传单位。
返祖现象(返祖遗传):以上出现的紫花性状与其野生祖先的花色相同,称返祖现象。
2
连锁:若干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而发生连系遗传的现象。
连锁遗传: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连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相引组: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如:PL/pl。
相斥组: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如:Pl/pL。
完全连锁: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不能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F1只产生两种亲型配子、其自交或测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均为亲本组合。
不完全连锁(部分连锁):F1可产生多种配子,后代出现新性状的组合,但新组合较理论数为少。
交换:成对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基因的互换。交换的过程:杂种减数分裂时期(前期Ⅰ的粗线期)。
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一般利用重新组合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进行估算。交换值(%)=(重新组合配子数/总配子数)×100。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在染色体上各有其一定的位置?确定基因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间的距离和顺序?基因之间的距离是用交换值来表示的。 连锁遗传图:通过连续多次二点或三点测验,可以确定位于同一染色体基因的位置和距离?可绘成连锁遗传图。绘制连锁遗传图:以最先端基因为0,依次向下,不断补充变动。位于最先端基因之外的新发现基因?应把0点让给新基因,其余基因作相应变动。
连锁群: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 两点测验:先用三次杂交、再用三次测交(隐性纯合亲本)分别测定两对基因间是否连锁,然后根据其交换值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
三点测验: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测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
单交换:在三个连锁基因间仅发生了一次交换。
双交换:在三个连锁区段内,每个基因间都分别要发生一次交换。
干扰:在染色体上,一个交换的发生是否影响另一个交换的发生?根据概率理论,如单交换的发生是独立的,则双交换=单交换×单交换=0.184×0.035×100%=0.64%;实际双交换值只有0.09%,说明存在干扰。表示干扰程度通常用符合系数表示。
符合系数:符合系数=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符合系数常变动于0→1 之间。符合系数等于1时,无干扰,两个单交换独立发生;符合系数等于0时,表示完全干扰,即一点发生交换后其邻近一点就不交换。
性连锁(sex linkage):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性染色体: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成对的性染色体往往是异型,即形态、结构和大小和功能都有所不同。
常染色体:其它各对染色体,通常以A表示。常染色体的各对同源染色体一般都是同型,即形态、结构和大小基本相同。
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指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限性遗传的性状多与性激素有关。例如,哺乳动物的雌性个体具有发达的乳房、某种甲虫的雄性有角等等。限性遗传与伴性遗传的区别:限性遗传只局限于一种性别上表现,而伴性遗传则可在雄性也可在雌性上表现,只是表现频率有所差别。
3
从性遗传(sex-controlled inheritance):或称为性影响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不是指由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例如,羊的有角因品种不同而有三种特征:①雌雄都无角;②雌雄都有角;③雌无角而雄有角。以前两种交配,其F1雌性无角,而雄性有角。反交结果和正交相同。
缺失:染色体的某一区段丢失。
顶端缺失:染色体某臂的外端缺失。 中间缺失:染色体某臂的内段缺失。
顶端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整条臂的丢失。
双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点所在区段重复?会形成双着丝点染色体?将继续发生结构变异,难以稳定成型。
重复:染色体多了与自己相同的某一区段。
重复纯合体与重复杂合体
顺接重复:指某区段按照染色体上的正常顺序重复。
反接重复:指重复时颠倒了某区段在染色体上的正常直线顺序。 基因剂量效应:细胞内某基因出现次数越多,表现型效应越显著。
基因位置效应:基因的表现型效应因其所在的染色体不同位置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倒位:染色体某一区段的正常顺序颠倒了。
臂内倒位:倒位区段发生在染色体的某一臂上。
臂间倒位:倒位区段涉及染色体的两个臂,倒位区段内有着丝点。 易位:染色体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
简单易位:某一染色体的一个臂端区段接在非同源染色体的一个臂端上。 相互易位:两个非同源染色体同时折断后彼此交换后重新接合。
嵌入易位:指某一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嵌入非同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 染色体组: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一般是一基数的倍数,这一基数是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其中的每一条染色体形态、结构、功能甚至基因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中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这样一套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称为基因组,以X表示。(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一套基本染色体,或称为基因组,以X表示。)
整倍体:合子染色体数以基数染色体整倍增加的个体。
多倍体:三倍或三倍以上的整倍体。
单倍体: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
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产生的。
异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
非整倍体:比该物种中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多或少一个至几个染色体的个体。 超倍体:染色体数>2n,多倍体、二倍体中均能发生。指染色体数多于2n的个体。 亚倍体:染色体数<2n,通常在多倍体中发生。染色体数少于正常合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三体:2n+1=a1a1a2a2a3a3a3=7=(n-1)Ⅱ+Ⅲ
双三体:2n+1+1=a1a1a2a2a2a3a3a3=8=(n-2)Ⅱ+2Ⅲ
四体:2n+2=a1a1a2a2a3a3a3a3=8=(n-1)Ⅱ+Ⅳ
单体:比合子染色体数少一条染色体的生物体。2n-1=a1a1a2a2a3=5=(n-1)Ⅱ+Ⅰ 双单体:2n-1-1=a1a1a2a3=4=(n-2)Ⅱ+2Ⅰ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