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的影视赏析》结课作业
看过的书不算多,电影就更少,翻拍自文学名著的则少之又少。所以写的感想可能仅停留在一种质朴原始的状态,不奢精辟,但愿真诚吧。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阿贝尔·甘斯曾说,电影“应当是音乐,由许多互相冲击、彼此寻求着心灵的结晶体以及由视觉上的和谐、静默本身的特质所形成的音乐;它在构图上应当是绘画和雕塑;它在结构上和剪裁上应当是建筑;它应当是诗,由扑向人和物体的灵魂的梦幻的旋风构成的诗,它应当是舞蹈,由那种与心灵交流的、使你的心灵出来和画中的演员融为一体的内在节奏所形成的舞蹈。由此看来,电影本身就杂糅了诸多艺术门类,此中自然有文学,这已经提及。可是“杂糅”之前并非是从根茎到枝叶的全盘吸收,“杂糅”后又不仅仅是各类艺术相加的物理反应。因此,电影中透露的“文学线索”,在经过筛选、雕琢以及与其他艺术元素的磨合后,已经获得新生。
课堂上,电影通过翻拍文学名著的形式与文学产生联系。内容上一脉相承,并没有大的差别,但在感觉上还是有了另一番滋味。学历史就避不开文艺复兴,自然也就知晓《十日谈》,或许是教材为了教学的明晰清楚,通过文字介绍,我觉得这本书针对性太强,本不曲折的情节使得篇章的主旨昭然若揭,似乎少了点文学的含蓄蕴藉。而电影则用色彩明丽的画面填补了时空的黑白,寓意深厚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丑恶。在电影中,我确认了自己的肤浅,也觉得是该好好读读这本书。以前略有涉猎荷马史诗,觉得实在不是可以接受的口味,抒情太多,情节虽细腻但却太夸张,故事古远也让我觉得横亘在自己和那些英雄之间的距离难以跨越。电影《特洛伊》则将简单的故事生动地呈现了出来,而艰涩的文体也变成了平易的画面,英雄腐化了的躯体仍留有沸腾的热血可以和今人相识相通。《安娜卡列琳娜》的原著我并没有看过,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也只读过半部《战争与和平》,读不下去的原因很简单,人物太多、背景太宏大,当时的我太难去驾驭它,而留下来的呃“恐怖印象”,也让我目前没有重新看看的意向。课堂上,首先是对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的一个介绍,这拉近了我和这位文学泰斗的距离,并非如此的高不可攀。而电影《安娜卡列琳娜》的剧情也相当简单,人物同样不复杂,但线索的安排,情节的推进还是非常别致独特。
单从了解名著情节本身而言,看电影明显比读书更容易,也更容易感受到娱乐性---生动画面瞬时调动了丰富的感官感受,其它艺术形式的加入也让人们的艺术体验更为多元。可是否电影翻拍对文学名著而言就是百利而无一弊,或者电影的呈现方式就一定会比文字更引人入胜呢?这也未必。首先,老师就在初次放映《特洛伊》时,将其诟病陈数了一番,诸如好莱坞模式、对原著的添枝加叶、对英雄的矮化等等。而我也会问自己如果我读了《安娜卡列琳娜》,那自己心中的安娜会和苏菲玛索演绎的一样么,如果不一样,那我还会惊叹荧幕上安娜的美丽以及叹息这美丽最终的陨殁;如果我读了《洛丽塔》,我是会和那位同学一样觉得韩伯是变态,还是依旧为韩伯的深情与错爱扼腕。从这一点上,文字比电影代表了更多的可能性,电影或许只是导演试图给我们呈现最好的一种可能。可是谁又能肯定所谓的“最好”就真的比自己内心所寻觅到的来得更珍贵呢?电影的逼真展现,让文字带来的感官隔阂不复存在,也让文字带来的距离美感大量遗失。看电影时,我们更像个被动者,在接受着电影灌输给我们的信息,而在读书时,我们则更为主动,努力挖掘那字里行间的一颦一笑、一叹一吟。
不过即使是两个人的相处,也会是笑泪交杂,苦乐皆有,如果关系还要深入一个层次,那彼此的融合更离不开磨合,磨合自然意味着告别某部分的自己。既然如此,我们就也没什么理由苛求电影与文学的结合在任何一个点上都是正正得正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也没什么理由苛求文学名著的翻拍不做丝毫的协调和增减,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抑或思想,实际上这种协调和增减也是必要的。问题是什么被增减了,这种增减到底是升华还是牺牲,毕竟即便电影只能在一千个哈姆雷特中挑一个呈现在观众面前,那也该是最好的一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