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观察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体验,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中儿童形象的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有一回,我问孩子们:“你们小朋友之间是不是经常互相关心帮助?”孩子们:“当然会,某某昨天帮我把球从水坑里捡出来。”“那小动物会互相关心吗﹖”“会的,会的。”那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看看小刺猬和小獾是怎么互相关爱的,好吗?孩子们纷纷打开书。 三、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课堂因势利导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学生对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因势利导,在教最后三节时,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当列车未开动时,站台上会是怎样的情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第二,当列车开动时,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第三,当列车开远了,假如你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你的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学生都没有经历志愿军战士的生活,要回答这些问题只能通过体会课文内容,大胆想象,而在充分展开想象时,学生必然联想到自己生活中与亲朋好友分别时的类似场面。这样,课堂教学既能完成激发学生想象的任务,又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情感性。果然,在了解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的基础上,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其答案中蕴藏的真实的感受、深刻的体验完全超出了意料。精心合理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解答欲,而在解答的过程当中,对经验知识
13
和书本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总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成为我们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但是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所采用的方法得当,就一定可以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的条件。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14
探究教学策略 提升有效教学
南洋中心学校 陈大华
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巩固课改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也为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积极探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来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呢? 一、抓住主线,精简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适量、适当,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各学段课标,抓住重点,略其当略,重其当重,对课文的内容大胆取舍,整合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学生就能较好地接受新知识。例如第四册《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在依据年段课标的前提下根据教材内容,紧紧围绕“识字学词”、“读通读顺”两条主线展开教学。又例如《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以我的情感——“我的鼻子一酸”为主线精简内容,以“因什么而酸呢?”这个文眼为切入口来设计教学流程,不但有激疑的效果,而且最后与作者共鸣,为产生感情的升华作了铺垫。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以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以点带面,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
二、指导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理解语言,更要在运用语言、学会表达上下功夫。叶圣陶先生说:“如果不着眼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王尚文先生也坚持“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教师应该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读中学习精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学习表达
15
运用。应该关注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关注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关注“说什么”,更聚焦“怎么说”。例如《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时结合文本指导“借物抒情,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实现内容向形式的延伸,理解向表达的迁移,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三、渗透学法,形成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在识字、学词、读句子、读课文的过程中内化方法,进而形成学习的能力。例如《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先让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平时你们遇到生字时都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再把学生的识记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并让学生在自由读书时运用这些方法自主识字。再如,通过动作演示(撒、仰)、结合语言情境(一组一组的)、联系身边生活(距离)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可以使课堂教学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四、以读为本,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它有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语言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情操的陶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小学各阶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方式。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立足文本,通过有效的朗读、默读、自由读、比赛读,去品味、感悟文章内在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珍珠鸟》一课,课堂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表现珍珠鸟“怕人”的段落;再读课文,找出最能突出珍珠鸟“怕人”或“不怕人”的词句进行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由文到段,由段到句,层层深入,有条不紊。对于好词佳句的学习,则让学生反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懂词句,更要体验文中的画面、美好的情感。学生在朗读“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