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0:31: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 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科书第63-64页 第 课时 累计课时: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目标 教 学 重难点 教 法 教学具 程 教 学 过 程 序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教学重点: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情景教学法 课件 课型 新授 调整设计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教学 反思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 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科书第65页 第 课时 累计课时: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目标 教 学 重难点 教 法 教学具 程 教 学 过 程 序 一、知识再现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揭示课题。 板书:练习六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2.完成“练习六”第3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教材上用“Ο”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3.完成“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教学重点: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情景教学法 课件 课型 练习 调整设计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2.完成“练习六”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 反思

搜索更多关于: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的文档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9jib1q1tx5gf8w599jb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