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有汽车维修校外实训基地7所,其中与荆州环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荆州黄浦汽修厂、一汽大众荆州维修站等企业均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汽车维修技术类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37名,其中高级工和技师达到16名。
2.专业设置情况、学生数及年培训量
学院汽车维修技术相关的专业设在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工程系针对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方向,开设有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应用电子技术等五个专业。
学院汽车维修专业办学历史长(1985年即开办中专汽车维修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职业教育经验丰富,实训条件优良。从2001年开始招生,连续招生5届,累计培养汽车维修专业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1400余人。汽车维修专业现有在校学生880人,非学历教育年培训逾1000人次。
3.师资结构与水平
汽车维修技术类专业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专职教师3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副高职称教师24人,占65%;“双师型”教师26人,占70%;高级工(或相当层次)以上实习指导教师16人,占45%;兼职教师15人,占30%。教师中博士1人,硕士和在读硕士10人,本专业工程类职称的教师8名,能确保教学、实训和社会服务任务的完成。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㈠ 办学方向明确
1.服务对象和项目建设目标
学院汽车维修技术相关专业立足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除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大力开展高职学历教育和具有同等学历人员的学历教育外,服务对象还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转岗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企业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高职学历教育每届在500人以上,以上非学历教育每年每项不少于200人次。
5
本项目建设的目标:实施荆州“工业兴市”战略,服务“大三峡”社会经济发展,立足江汉平原,辐射“两湖”区域,建成主要服务“中部崛起地区”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示范性汽车维修技术培训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2.人才需求分析
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东望武汉,西接宜昌,南临湖南,北邻荆门,属全国国土开发一级轴线(长江)与二级轴线(京广、焦柳铁路)这两个经济增长级的交汇地带,具有承东启西、服务大三峡的地缘条件,后发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荆州已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大城市。近几年来,荆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三资”企业纷纷落户荆州,全市汽车制造业蓬勃发展。2005年,汽车维修服务和汽车零配件生产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比上年增长37%。
据统计,全市660多万人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1万,占总人口的2.2 %。其中,汽车维修技术人才不足5000人,约占技术人员的3 %。毗邻荆州的宜昌市、荆门市、天门市、潜江市、湖南的岳阳市的人才状况与荆州市相似。近几年,汽车工业迅猛发展,轿车走入家庭,维修量越来越大。经初步测算,未来三年内本地区对汽车维修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达到10000人。人才状况,特别是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状况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建设立足江汉平原,辐射“两湖”区域,主要服务“中部崛起地区”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示范性汽车维修技术培训基地,利国利民、定位合理、势在必行。
3.就业导向突出
学院汽车维修类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经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进行市场调研和专业剖析,确定汽车维修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牢固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6
近两年来,学院汽车维修类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含专升本)一次性平均就业率为98%,专业对口率达到80%。
4.大力开展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路径。为探索汽车维修类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汽车维修专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先后与7家汽车制造和维修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培养、“2+1”联合培养、“1+0.5+1+0.5”工学交替培养等合作办学形式,联合办学学生人数每届不少于200人。学院汽车维修类专业还重点面向西部和农村扩大招生,西部和农村学生占每届学生80%以上。
㈡ 汽车维修类专业教学改革情况 1.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
学院汽车维修类专业学习并采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市场设专业、瞄准职业定目标、对准岗位取技能、按照能力开课程、依据工种考证书”。下面是我们在汽车维修类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面的一些尝试:
? 高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紧密结合市场需要,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为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每届学生中均建立有汽车维修实验班,课程结构进行大胆改革,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授课特色、课程特色、评价特色、管理特色、学习特色、创业特色、双证特色、就业特色等8大特色。汽车维修实验班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 ? 高职汽车维修类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学院机电工程系主持的“汽车维修专业模块教学改革”2003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以此为契机,我们在汽车维修实验班和普通班中进行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对比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围绕理论开展实践”的做法,紧密围绕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建立了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社会实践、围绕实践开展的理论教学“五位一体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7
2004年以来,我们积极进行了二年制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探索,在课程整合、体系重构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已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7篇,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 大力实施精品课程建设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学院汽车维修类专业现建立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申报中),院级精品课程7门,系级精品课程6门,形成了体系较完善、结构较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学院汽车类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采用多媒体、网络系统进行教学、答疑并建立师生互动平台,82%的老师使用电子课件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教材建设
学院汽车维修专业教材建设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要,在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的同时,重点开发和编写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的特色教材,教材建设强调“专业的针对性、理论的适度性、系统的优化性和配套的立体性”,课程内容的建立注重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近五年来,学院汽车专业教师先后主编高职教材8部,其中, 5部为国家规划教材,内容涵盖汽车维修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和专业课,较好地满足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3.教学制度改革
为适应职业教育多形式、多途径培养人才的需要,学院汽车维修专业实施学分制管理,建立了相对灵活、开放的弹性学习制度,学生在五年内修满学分均可毕业,在此期间,可以外出打工、工学交替、自主创业等。在教学管理上,加强备、教、辅、改、考各个环节的管理,既强调“以人为本”,又注重“制度管人”,共修订、完善各类教学管理制度27套,建立了较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学生职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实训课程模块化,并做到与技能和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
4.职业资格鉴定
学院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2003年5月,湖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批准学院成立“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技术技能鉴定所”,从事对包括汽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