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见胃病的中西医分类及流行病趋势
本报告中所涉及的常见胃部疾病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从流行病学资料可以看到,胃病或胃部不适症状是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可能出现的,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都属于难于根除,易于反复发作的疾病类型。
1.1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急性炎症为表现,病程较短的一类胃粘膜疾病。病变大多仅局限于粘膜层,特殊情况下穿透肌层达浆膜层,临床表现以上腹不适、上腹痛、恶心、呕吐最为多见,也可仅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或无症状。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可能患有一次性或持续性的胃部炎症,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的上腹不适之感。急性胃炎起病急骤,常多发于夏、秋季节。 急性胃炎相当于中医学的“胃脘痛”、“呕吐”等范畴。由于本病是一种短暂的自限性疾病,病程短,通常可以在短期内痊愈。
西医治疗急性胃炎以对症处理为主。如腹痛明显者可口服颠茄合剂、甲溴贝那替秦(服止宁),也可肌肉注射阿托品、山莨菪碱;恶心呕吐明显者,也可给于甲氧氯普胺(胃复安)。
急性胃炎一般是可逆性的病变,病程短,经过适当的治疗或饮食调整,可在短期内痊愈。但也有部分患者经过急性胃炎阶段而转为慢性胃炎,故急性胃炎应及时就诊治疗,病情痊愈后也需调整善后,以巩固疗效。
1.2胃粘膜脱垂症与肥厚性胃炎
胃粘膜脱垂症是由于异常松弛的胃粘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下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所致,临床上以后者多见。肥厚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胃镜下表现为胃粘膜皱襞隆起处柔软、圆钝、光华、呈铺路石状、脑回状或海绵结石状,但正常充气时,上述表现仍不消失,粘膜皱襞顶部可有充血、糜烂和出血,粘膜皱襞之间的间隙狭小呈龟裂状而可诊断本病。胃粘膜脱垂症与肥厚性胃炎的发生皆与胃的炎症有关。前者多见于30-60岁的男性,一切能引起胃剧烈蠕动的因素,如精神紧张、烟酒等刺激均为胃粘膜脱垂症的诱因。肥厚性胃炎则可能与胃的急性炎症、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或食物/幽门括约肌失调/长期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免疫因素及幽门螺旋杆菌有关。
胃粘膜脱垂症与肥厚性胃炎在中医均属于“胃脘痛”、“嘈杂”等范畴。
西医的药物治疗通常使用:
(1) 抗胆碱药 常用药物有:颠茄酊、复方颠茄片、丙胺太林(普鲁本辛)、山莨菪碱。
(2) 组胺H2受体拮抗剂 如甲氰咪胍、法莫替丁。 (3) 作用于胃蛋白酶的药物 如硫糖铝
(4) 铋剂 如三甲双枸橼酸铋(即得诺)
除了因恶性肿瘤所致的胃粘膜脱垂症外,因炎症所发生的本病症一般愈后良好,炎症多可以得到控制。对伴发萎缩性胃炎者,一般主张在治愈后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一旦复发应及时给予治疗。
1.3疣性胃炎
疣性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样胃炎,纤维胃镜下所见为隆起性病变,其中央呈脐状凹陷,外观如豆疹,好发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轻度肥大的粘膜皱襞上,可单发也可呈串状或簇状排列。疣性胃炎分为成熟型和未成熟型两种。前者隆起性病变的原因是纤维化,病症持续存在,不易消退,镜下见隆起较高峻,中央凹陷下而深,多呈圆形或中央有脐状凹陷;后者隆起病变的原因是组织化水肿,病变可在数日至3个月内消失,故又称消失型,隆起基底部逐渐高起,隆起叫低平,中央脐状凹陷大而浅。
本病发病率为2.5%-3.7%,平均2.9%,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2-6.1。10-70岁均可罹患本病,以30-40岁居多。疣性胃炎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变态反应;内分泌失常;中毒与某些药物的影响;幽门痉挛;胃液过度分泌。
疣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 西医药物治疗:
(1) 抗胆碱类药物 如颠茄酊,复方颠茄片,丙胺太林(普鲁本辛),丙谷胺 (2) 作用于胃蛋白酶的药物 如硫糖铝 (3) 铋剂 如三甲枸橼结合铋(即得诺)
本病愈后较好,多可治愈,但是有复发的可能,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根除或使本病免于复发。
1.4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粘膜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粘膜层变薄,粘膜肌层变厚的疾病。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将病变部位在胃体部的为A型萎缩性胃炎,病变部位在胃窦部的为B型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于59岁的患者中超过半数为中、重度,男性的发病率较女性高,高龄组男性发病率可达80%。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学中无系统完善的记载。根据临床症状,可归纳入“胃脘痛”、“痞满”、“嘈杂”、“反酸”等范畴。 西医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不甚确切,而中医近十余年对该病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和临床经验。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具有很大的优势。
药物治疗:维酶素,铋剂,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
1.5消化性溃疡
溃疡时胃肠粘膜缺损穿透粘膜肌层一下病变,缺损未达粘膜肌层者为表浅糜烂。消化性溃疡多发于胃、幽门或十二指肠球部,也能发生于食管及十二指肠后部。胃酸分泌很高者(如卓-艾综合症),溃疡也可发生于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少数回肠美克尔憩室或其近旁粘膜也可发生消化性溃疡。人群中约5-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为16-33%,分布区域大体为由北方向南方逐渐增加的趋势,成年男性比妇女患十二指肠溃疡的可能性大2倍,但两性患胃溃疡的可能性相似。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于25-55岁期间出现症状(高峰发病年龄为40岁),而胃溃疡于40-70岁期间最常见(高峰发病年龄为50岁)。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吸烟;遗传因素,如O型血;个性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范畴。 西医药物治疗:
(1) H2受体拮抗剂 如西咪替丁(甲氰米胍)、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 (2) (3) (4) (5)
抗毒覃碱药 前列腺素
苯并咪唑替代物 如奥美拉唑 抗酸剂 氢氧化铝、氢氧化镁
(6) 作用于胃蛋白酶的药物 硫糖铝 (7) 铋剂
临床上治愈消化性溃疡并不难,但是根治消化性溃疡、避免溃疡的复发是困难的,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法。大量资料显示,内科治疗后,消化性溃疡的5年复发率为50-90%。一般认为胃溃疡的复发率低于十二指肠溃疡,但仍不能免除手术后的并发症和术后溃疡的复发。
1.6胃肠道功能紊乱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或胃肠神经症,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多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为主,临床表现主要在肠道,涉及进食及排泄等方面的异常,也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为肠道功能紊乱患者在病理解剖方面并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补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
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当常见,目前国内尚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经验提示在各种脏器的神经官能症中,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病率最高,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居多。 本病属于中医“郁症”、“脏躁”、“百合病”范畴;由于临床症状各异又可见于“呕吐”、“嗳气”、“纳呆”、“反胃”、“吞酸”、“嘈杂”、“腹胀”、“胃痞”、“胃脘痛”等病症范畴。
西医药物治疗:
治疗本病应采用综合疗法,首先解除精神因素的影响,使神经调节功能恢复正常,胃肠功能障碍才能消除。短期可给予三环类抗抑郁药,对痉挛性腹痛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给予抗胆碱药双环维林、钙拮抗剂得舒特,或饭前服用薄荷油松弛平滑肌,对腹泻患者可给予洛哌丁胺(易蒙停)。
本病发病缓慢,易于复发。疾病初期若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可进一步发展,影响到肝、脾、胃、肠、心、肾等脏器,引起食道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如果治疗及时正确,病情可逐渐痊愈。本病属于功能性紊乱疾病,没有器质性病变,故一般情况下预后良好。但是若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如顽固性腹胀发展至鼓胀,则预后较差,死亡率可达5%。
1.7功能性消化不良(FD)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和X线阴性、非器质性、诊断不明、特发性消化不良,也可称为原发性消化不良、胀气性消化不良、上腹不适综合征等。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流行性病学上难以统计分析,因此国内缺乏准确而统一的报道。国内有报道:人群中发病率为20-30%,占消化门诊的50%左右;国外报道,人群发病率为19-78%。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轻重不同、持续时间不等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由于对日常生活营销程度不同、精神状态不同,导致人们对就诊的态度有很大差异。调查显示,有消化不良症状者中,相当数量的患者内经检查为正常,这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对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认识的提高,该病的就诊人数在逐年增加,成为消
化内科最常见的症候群之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嘈杂”等并征得范畴。 西医药物治疗:
(1) 制酸药物 如氢氧化铝、三矽酸镁、乐得胃
(2) 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 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 (3) 胃黏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替普瑞酮、思密达 (4) 选择性胆碱类拮抗剂 如哌吡氮平
(5) 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
(6) 胃动力药 如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利 (7) 其他 有报道恩丹西酮可缓解症状,但是尚需深入研究
1.8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一种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如烧伤、失血、颅脑外伤等)、罹患重症疾病(如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等)及严重心理障碍等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胃黏膜糜烂、溃疡和出血为特征的严重并发症。
由于应激性溃疡是严重创伤及临床危重疾病做值得常见并发症,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各不一致,但是近年来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有报道,在严重创伤或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应经性溃疡的发病率为75-100%,如在ICU(重症监护病房)中,应激性溃疡发病率约为60%。在烧伤患者中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高达84-96%;高血压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14-76%。应激性溃疡引起的大出血占整个消化道大出血的2.6-10%,病死率高达33-54%。应激性溃疡的发病年龄跨度大,高峰期在21-7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应激性溃疡属于中医“血证”、“胃脘痛”的范畴。 西医药物治疗:
(1) H2受体拮抗剂 如甲氰米胍、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2) 抗酸药 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镁
(3) 黏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德诺、麦滋林-S颗粒,前列腺素(PGs) (4) 质子泵抑制剂 如奥美拉唑 (5) 止血药 如凝血酶、止血环酸 (6) 生长素抑制剂 如奥曲酶(善得定) (7) 别嘌呤醇
应激性溃疡属于急、危、重症。但是若早起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其预后良好。由于其早起病情隐匿,易被原发病的严重病情所掩盖,往往给早期诊断和治疗造成一定的困难。一旦发生应激性溃疡大出血,则死亡率高达34-55%,而且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也较差。
2.治疗常见胃病的化学药分类及作用机理
2.1胃溃疡治疗药物
溃疡病的发病机理: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胃肠道的防御和攻击两种因素处于平衡状态,防御因子有胃黏膜层屏障、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以及前列腺素的保护作用。攻击因子有胃酸、胃蛋白酶、
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药物、饮料及食物等。各种原因造成的攻击与粘膜防御机能平衡失调,引起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病室临床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胃壁细胞分泌功能及胃粘膜防御功能的深入研究,抗溃疡药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胃酸分泌药和防御因子增强药已成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抗酸药只处于辅助治疗的地位。 消化性溃疡药的分类
按作用机理抗溃疡药物可分为两大类,即增加防御机能药物,如(铝制剂及生胃酮、
前列腺素类),及减少攻击因子药物(抑酸药、抗酸药)。见表
表1 抗溃疡药物的分类
分类 减少攻击因子类药物 抑酸药 H2受体拮抗剂 质子泵抑制剂 选择性抗胆碱药 前列腺素类药物 抗酸药 增加防御功能类药物 螯合剂类 前列腺素类 甘草制剂
吸收性 难吸收性 铋制剂 铝制剂 PGE1衍生物 生胃酮类 代表药物 西咪替丁 奥美拉唑 哌仑西平 米索前列醇 铝碳酸镁 氢氧化铝 枸橼酸铋钾 硫糖铝 米索前列醇 甘珀酸钠 降低攻击因子的药物
降低攻击因子药物主要有抗酸药和抑酸药和抗幽门螺杆菌药三大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壁细胞分泌功能的深入研究,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相继发展,组胺H2受体拮抗药、胃泌素拮抗药、选择性抗胆碱药和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药,已在溃疡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2.1.1H2受体拮抗剂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H2受体拮抗剂按药理作用可分为四代,其中第一代代表药物为西咪替丁,第二代代表药物为雷尼替丁,第三代代表药物为法莫替丁,第四代代表药物为罗沙替丁。第三代法莫替丁为强效品种,第四代罗沙替丁为生物利用度最高的品种。见表
表2 临床应用的H2受体拮抗剂
化学分类 咪唑类 呋喃类 噻唑类
中文名 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 尼扎替丁 法莫替丁
外文名 Cimetidine Ranitidine Nizatidine Famotidine
Tagamet Zantac Axid Gaster
商品名
泰胃美 善胃得 爱希 保胃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