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试论写作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5 16:43: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试论写作想象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培养作文能力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情感、体验外化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作文教学在接收和输入信息、传递和交流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而想象又是思维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写作需要生活,写作更需要想象。生活赋予文章丰满的血肉,而想象则给文章插上了腾

飞的翅膀,使文意得到了升华。通过想象,我们可以使抽象化为具体,使静止的音符继续奏响,使片段的两头得以延伸,使浓缩获得到扩展??写作时,如果具备了想象的能力,在对材料进行加工时,就可以打破生活中的种种规则限制,或是超越时空,奇思妙想,使文章魅力无穷。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潜能。”小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提高,逐步增强概括性与逻辑性,甚至出现了创新性成分。而学生的想象活动又离不开语言的调节,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想象越丰富,其语意表达也越生动,想象越活跃,其语言表达也越有情趣。因此作文教学要通过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结合十几年的教学,谈几点培养想象力的措施和方法:

一、写作中培养想象力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驰骋想象,埋下创造的种子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内动力。只有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满足其喜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来说,人们是通过做某件事情而培养起对这件事的兴趣的,而语文教学法却相反,大多数学生正是通过学习语文而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总是那样的无趣和乏味,走进语文课堂常常听到有学生说:不知怎么学习语文,不知学什么,不知学了干什么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善以前的古板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教师要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思考,还要勇于创新。如果学生没有想象力,他们的思维是一个模式,得出的答案是一样的,那是很悲惨的事。因为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社会的发展就无法想象”。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2、发展学生的情感,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教师要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多种情景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揭开疑惑,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内涵都应该是广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侯,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悲怆壮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横生的神话传说、有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也有激情满怀的时代赞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创设情景、营造相应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有利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写作中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习作教学应顺应学生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形式的想象性习作练习,来发展其创造性思

维,以达到“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性思维,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创设情景,引发想象力

创设情景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情景的创设对表象的浮现起着重要作用。情景的创设要注意暗示表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起表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树上有十只鸟,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

根据这一情景,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立意新颖即可得满分。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智力题,我要求同学们除掉枪响打死一只,其他的鸟全惊飞了这一答案进行想象。同学们兴趣盎然,各自打开想象的闸门,通过几分钟的思考,便展开讨论,其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收获匪浅,总结如下: A、树上还有九只鸟。理由是:树上十只鸟中有两只老鸟(一公一母),八只小鸟。公鸟被打死,母鸟用翅膀在窝里保护着八只小鸟。立意:体现出伟大的母爱。

B、树上还有八只鸟。理由:树上十只鸟中母鸟被打死,公鸟逃之夭夭,只剩下八只小鸟。立意:批判贪生怕死之徒。

C、树上还有七只鸟。理由:树上十只鸟中一只小鸟被打死,两只老鸟惊飞,还剩下七只鸟抬头怒视。立意:团结一致,奋力抗争。

2、扩写古诗,培养想象力

古诗句文字都高度凝练,古诗的每一句、每词,甚至每字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不但能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还能引发读者产生联想,从而体会到诗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此有很广阔的想象空间。语言──意象──意境──情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教学故事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鼓励他们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大胆想象,使诗人和事物形象化和具体化。这是一种大开大合式的训练形式,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新构思,另拟题目,或另选体载,再造新篇,它的难

度较大。如把《木兰诗》改写成《花木兰的故事》,将文言文《狼》改写成为现代文等。这种训练形式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相得益彰。

3、故事续写

部分语文课文的结尾较含蓄,抓住机会,适当加以点拨,这样较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可借机让学生当一回编导,设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的事,学生会乐此不疲。如教完《皇帝的新装》可指导学生想象:皇帝赤身露体的参加了“游行大典”后听到小孩诚实的声音“有点儿发抖”,那么,他回宫后,怎样处理这件事?教完《最后一课》,启发学生想象:普鲁士人的入侵,剥夺了韩麦尔先生教授祖国语言的权利,作为一个爱国者,在国难当头之时,韩麦尔先生究竟何去何从?这种延伸式想象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十分乐意给原情节加上想象的“尾巴”,他们的想象是十分丰富的,延伸出的“结尾”五花八门,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氛围。

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脍炙人口,学生爱读,以之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对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开启想象力,效果很好。在叙写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多肯定学生要比否定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在面对学生想象不合理的现象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切忌消极打击,否则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性和训练的科学性。想象决非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要避免远离教材或与作品主旨背道而驰的想象。二是要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体验生活,并培养教学生美好的情趣,有了这些,想象力才能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永恒的主题,并非朝夕之功即能收效,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只要我们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学生将来的想象力就会十分丰富而且非常敏锐。

搜索更多关于: 试论写作想象力的培养 的文档
试论写作想象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9wpp99deg0ne2d1fayp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