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正确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10:06: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正确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乌拉街中心校 卢剑

当教师的人当的时间长了,多少有些职业倦怠问题。只是有些人能够正确看待,并且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也有些教师还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正在徘徊观望。这些问题如果不很好的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关乎祖国的未来和百年大计。教师的职业倦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的热情远没有当初那么高,对工作得过且过,成天虽然很忙碌,但工作效率不高,几乎是应付工作。工作上多少有些马马虎虎,不思进取,过一天,算一天,混日子。表现上上课上总是平平淡淡,批改作业上也不是十分认真,备课也是应付了事,不会有太多的投入。

二是,对职业有厌倦感,当对人谈起当教师时,总是后悔,后悔当初就不应该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感觉当教师很没意思,甚至还有点窝囊,认为当教师让人看不起。似乎是干什么烦什么。

三是,工作上缺乏激情,课讲的越来越不如从前,顶多也就是维持现状。 四是,对待学生没有耐心,尤其是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表现出烦躁和极不耐烦,给学生讲题,也没有耐心,甚至有点应付了事。

五是,在家里心情还好,一到学校心情就变了,每天总是盼着早点放学回家,对学校和学生没有依恋感。

六是,一见到学习不好的学生或调皮捣蛋的学生总是烦,怕见到他们,对待这类学生的家长也不愿意见,即使见了也没有好脸色,见到家长总是责怪他们的孩子如何无药可救,简直是没治了云云??

面对心上情况,千万不要急躁,要冷静思考。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爱岗敬业精神,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教师这个职业是个良心活,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

其次,要学会爱学生、爱教育,要养成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良好的职业习惯。 再次,要对照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反省自己,要重温当初的理想和信念。 第四,要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心态成就事业,灰色的心情断送事业。

总之,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克服职业倦怠心理,走出心灵的误区。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来不得半点懈怠和亵渎。你要时刻提醒自己,你是一名人民教师,你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误人子弟,等于图财害命,伤天害理。

如何超越职业倦怠

乌拉街中心校 常秀英

职业倦怠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

到预期的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的情绪、疲惫的心态的一种心理现象。许燕教授把教师职业倦怠界定为:教师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力被工作耗尽的一种感觉。

教师“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为:

1、降低职业价值,仅仅把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对待自己周围的人比较冷漠,其典型的语言形式就是“混”、“熬”;

2、缺少职业效能感,成功的体验甚少,师生关系不融洽,摩擦增多,对学生态度粗暴,其典型的日常表现为好发牢骚,常羡慕别行业;

3、逐渐认同平庸感,感觉苦海无边,经常感到自己疲惫不堪,内心充满孤独感,其典型的思维倾向是盼望早日退休;

4、对工作机械应付,满足于完成任务,没有激情,缺乏创造欲望,讲课讲不出新意,讲的东西自己不感兴趣,对学生厌烦,不爱搭理。其典型思想意识是“烦躁”、“无所谓”;

教师是什么?有人形象地比喻说,教师是条扁担,一头担着学校的要求,一头担着学生的心愿。“要求”的箩筐里已被教学任务塞得满满,纪律、卫生、活动的加载又会随时出现。“心愿”的一头儿,不仅有幼稚天真的共性和单纯固执的个性构成难调的众口,还有家长几多殷殷的期盼。虽然教师群体有着共性和规律,但过大的工作强度、工作压力和复杂的工作对象,常常导致班主任比一般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第一,职业认同感逐渐导致心理厌倦。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长期单调的生活,使教师感觉乏味和无奈,倦怠感也逐渐产生。 第二,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同教师付出与所得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失落感。独生子女社会加之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沉重的负担使教师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时间来继续工作,再加上付出与所得往往极不相称,所以导致了教师对职业的强烈失望感。

第三,人事制度改革给教师增加了危机感。教育系统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后,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过惯了稳定生活的老师们,一下子就面临生存危机,安全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危机感,心理恐慌、焦虑、不安,甚至出现严重失衡。

第四,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受到冲击。由于教师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从教后又采用同样传统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深蒂固,而时代又呼唤崭新的教育理念。新旧教育理念交替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表现出焦虑、紧张、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特征。 第五,权威地位发生动摇引起教师心理的不适应。在强调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时代,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师尊而生卑,这种心理定势由来已久。而现代教育中,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成了主体,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间,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学习。角色的转换,带给教师的往往是严重的心理失落感,使许多教师无所适从。

第六,不完善的评价体系触发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目前的基础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异化为升学教育,学生的分数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而至于学生良知的养育、人格的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教师的评价系统,这往往会给教师的心灵造成沉重的伤害。同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使教师不得不无奈“顺从”,这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使教师自我价值丧失,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

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但多数时候我们个人要去改变环境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我们更强调教师自我调适和自我超越。

第一,寻找工作的兴奋点,保持工作激情。每天尽管从事的是同一种工作,然而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极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又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因此,我们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

第二,提高认知水平,学会自助。“倦怠心理”的产生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有关,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以开放的心态去虚心学习;同时,要以积极的角度去接纳新思想,努力改变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元素以减少不适应心理。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立足于现实,分析自我,对学生、对同事抱以一种接纳、尊重、欣赏的态度。只有悦纳他人,悦纳自我,自信地笑对每一天,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第三,常怀平常心,善于自我奖励。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我们应该常怀一颗平常之心,不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更不可把一些微不足道的

失落压在心上;要宽容为本,与人为善,切不可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牢骚满腹、怨天忧人;还要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学会自我奖励,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从而增强工作的效能感。

第四,正确看待压力,努力创造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压力就是动力。面对压力,我们要精神振奋,学会自我放松,积极地把压力转换为动力,以激发自身潜能;在创造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创造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探索归纳出独到的教育模式或研究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理论成果等,努力成为专家型教师,增强事业的成就感和魅力感。

第五,合理调整心态,积极丰富文化生活。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多彩的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扩大社交圈子,学会情绪的倾诉,培养个人幽默感等,均可以帮助自己缓解倦怠的心理,促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博客大量出现。实践证明,这种新的工具不仅能大大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对缓解职业倦怠有积极意义。

1、博客给教师创设另一个心灵空间。它使教师在诉说中抛开沉重,在释放中走向轻松。博客让教师能自由诉说和自在表达,从而为教师建造了一个自我、自由的精神家园,让教师有展示个性的机会。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发表自己的见解非常难,但教师博客给了教师表达的机会,这也提高了教师的自我感和成就感,有利于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2、博客促使教师在不断地反思和学习中,更多地体验自我的价值。博客能让教师在对话中加深对自我、学生和教育教学的理解,通过改变认知而缓解职业倦怠。参与博客时,同行的开启更容易让教师看到超越自我的快乐、进步的欢欣以及发展道路上的鲜花和掌声,从而让处于职业倦怠中的教师振作起来,积极应对工作压力。参与博客时,与同道中人的相遇能够让教师更彻底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挖掘自身的优势,从而能够客观地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恢复自信,找到前进之路。

3、博客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思想和智慧。教师博客能给教师以智慧和力量,从而让教师更强壮,提高应对工作的能力。在博客上,教师们讨论着、碰撞着、激活着、吸收着,思想的杂交让教师收获累累,让教师不断重塑自我,越飞越高。

最后,我把自己多年的秘诀送给大家:快乐感受,快乐承受;享受孩子,享受成长!

搜索更多关于: 正确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的文档
正确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9ygw3gk5e8ojis8frek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