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男性知识者
提要: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男性知识者形象,大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和风气。抑或,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剪影,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市民形象,且往往更具有典型性。他们受过教育,有一些新思想,但是时代的大潮之下,他们日渐变得或怯懦,或庸俗。作家们通过叙写这些人物的故事、经历,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娓娓道来。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小说 男性知识者 时代特征 典型
一、浅谈《伤逝》——涓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这 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对爱情的认识,他认为和被我们很多人视为最可贵的生命相比,爱情价更高!类似的看法其他一些伟大的作家也有,如法国的罗曼·罗兰这样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些都将变成黑暗。”诗人们用美好的诗句来讴歌爱情,而故事家们则用诸多优美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来拨动我们的心弦。古今中外来自民间和伟大作家笔下的经典爱情故事曾让多少人嘘吁不已,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如罗密 欧与朱丽叶。
一九二五年创作的《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之后的婚恋悲剧。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职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办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加上结婚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去上进了,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夫养活的附属品。实际上,子君尚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停止了追求。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就这样,子君用她的死,涓生用他的悔,给我们演绎了一出让人心酸的爱情悲剧。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
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可是为什么还会酿成这样的悲剧呢?
有人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
涓生当初迷恋子君,是因为她的果断勇敢,她的与众不同和思想进步。但当生活的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时,他们变了。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由此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软弱、自私、目光短浅和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而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意义正在于,它启示人们: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中,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为社会解放而斗争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个人婚恋的幸福。
二、方鸿渐的围城
《围城》是典型的钱钟书式的讽刺与幽默,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它展示的不是战火硝烟的世界,而是旧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
《围城》的含义,是通过几个人的谈话揭示的:婚姻像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故取名“围城”。它的寓意不仅仅指爱情。其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它表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生领域,这个领域还从来没有被五四以后的现代作家们深入开掘过。作者借这个领域里人物命运的描写,淋漓尽至地揭露了造成这类人物命运的社会环境,从而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即将结束。
1.爱情上的围城
方鸿渐出生于江南乡绅家庭中,父亲是前清举人,在这样典型的封建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他注定在性格上打上浓重的封建烙印但方鸿渐又是有留学背景的,于是这个中西碰撞中产生的“畸形儿”注定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方鸿渐读高中时就由家里做主与上海“点金银行”的周经理的女儿订婚,虽然订婚却从未谋面由于不甘心,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给父亲写了一封关于退婚的信。但是父亲的“丧心不孝,见异思迁”的责骂使方鸿渐好容易鼓起的勇气全无。也许是上天有意在眷顾他,未曾谋面的未婚妻因为伤寒病夭折了。方鸿渐并未因此伤心反而如犯人大赦般高兴。这是方鸿渐的第一次没有结果的爱情。在回国的船上,与一位有未婚夫的鲍小姐纠缠在一起。并且发展很快,可是在轮船上岸时鲍小姐好像完全忘记方鸿渐这么一个人。方鸿渐除了愤恨地将发卡扔掉之外也对爱情也产生了怀疑。 与方同船回国的女博士苏小姐却对方有好感,那个年代的读书女子对爱情是持矜持态度苏敢爱不敢言,却又因为方的不明示陷入痛苦之中。与之相反的是方鸿渐却对苏没有异样的感觉同时又因为苏的误会而陷入痛苦中,直到唐晓芙的出现,这才是方真正爱情产生的时候,他以全部的精力和身心投入进去,方鸿渐的感情如决堤般一发不可收拾。方与唐在一起势必引起苏的不满,她刻意去破坏,通过散布方鸿渐的谣言使唐晓芙对方失去信心。方的爱情希望即将破灭,他一方面执意拒绝苏的感情一方面争取唐的回心转意。最终方鸿渐在苏的技俩下显得无能为
力,他放弃了,他被困在两个女人围成的城堡里,挣扎着。一段包办的婚姻随着未婚妻的夭折而夭折,一段迅即的爱情因为鲍小姐的玩弄而灰飞烟灭,一段真正美好的爱情却因苏小姐的破坏而无奈结束。在爱情中,方鸿渐就是这样,一直想进去却始终停留在门外。作者极力地以消极的笔墨来渲染方的爱情,刻画了一个在爱情上软弱、轻浮、傲慢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当时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留学生既有个性追求但又有软弱的一面。 2.婚姻上的围城
方鸿渐与孙柔嘉从相识、恋爱到结婚,方鸿渐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他的态度就是“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的资本了”。虽然与孙结婚可是方并不爱她,两人的婚姻是出于孙的心机以及摆脱三闾大学对两人的不容忍,遭人暗算、排挤、共同的命运使得不善于交际的方接受了孙,两人走到一起。
作品在多处提到“围城”的含义,法国的一句古话,意思是爱情、婚姻或是某一种人生,就好像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外一中说法是英国人的一句古话,含义是一个金漆的鸟笼,笼里的鸟想飞出来,笼外的鸟想住进去。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人生处处是围城,即便是你住进了围城里,寻求到庇护可最终却努力想摆脱这种束缚。困在婚姻的城堡里的方鸿渐、孙柔嘉都体验到了城里的不和谐、争吵、抱怨,最终他们急于想“飞”出去。人生就是这么悲凉、孤寂与无奈,冲进来的,逃出去的,都没有什么意义,这也是小说的深层含义。 3.事业上的围城
其实说是事业,方鸿渐的学业也是如此。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的他换了四个大学,最后文凭也是靠造假才得到的。三十美金换来博士头衔。回国,先在岳父的点金银行做事,但由于自己爱情的挫折以及岳母的鄙视和赵辛媚的有意安排,方鸿渐接受了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的邀请。但是尽管历尽艰辛到达三闾大学后,高松年却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只同意让方做副教授,课程安排也是一些无人肯教的伦理学,方鸿渐面对这些表现的相当的忍让和迟钝。面对这么一个无人肯教以至于学生也很轻视这门课,方常常陷入“一片无话可说的空白时间里”。可是就算自己安于校长的安排,学校里面勾心斗角的战争也将方卷入其中,在赵辛媚急匆匆离去后,在草草的订婚后,方鸿渐终于结束了他三闾大学的教书生活。这种结局是作为一种三闾大学勾心斗角的牺牲品而告终的。回到上海的方在老朋友赵辛媚的帮助下,到华美新闻社工作,可是好景不长,华美新闻社因刊登字词激烈的文章得罪了当局,王总编出于正义辞职,出于同情也许是出于自己的一份正义,方鸿渐也离开了报社,他的事业也告一段落。在事业上,方鸿渐处处碰壁,一无所成,这些除了有自己本身不学无术,涂有虚名的原因外也因为这个不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关,当时的黑暗污浊的环境,他永远也不可能找到自己的归宿与价值,也许在一个健全的社会环境里他完全有可能成为有用之人。也许注定方鸿渐是他所生活年代的必然的牺牲品但这不是方个人能够避免的。正是通过对方的刻画悲剧的形象也深层的刻画了悲剧的含义超出了个人的范畴,是这个社会的悲剧。
方鸿渐固然不是那个时代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但比起那些思想极端 、灵魂无比卑鄙的“两足动物”来,他还不失为一个正直、有爱国进取心的青年。他还有点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思想,他鄙薄过“西方文明”;还拒绝过官僚小姐苏文纨的庸俗爱情;出于爱国心,他宁可失业,愤然离开被敌伪收买了的“新闻社”;
他耻于去做“资本家走狗的走狗”,但他却到处碰壁,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在家庭中难以存身。真所谓人生处处有“围城”,归国轮船的舱房是“围城”,上海孤岛是“围城”,内地大学是“围城”,婚姻家庭也是“围城”。
方鸿渐的悲剧不仅在于陷入了爱情的伴侣情敌关系、家庭的夫妇亲友关系、学校的派系关系的“围城”中不能自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勾心斗角的倾轧角逐中,无益地耗尽了可贵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三、时代与知识者的矛盾
时代背景与知识者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小说中的男性知识者们,本没有女性的犹豫、优柔寡断。但他们没有坚持自我的本心,以致在社会的变迁中迷失了自我。时代背景巨大的影响了知识者的人生方向和选择,知识者也在大时代中挣扎和选择。可其实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时代的大潮我们无法左右,它的决定因素太多太多。但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态度,是积极的面对,还是自怨自艾。还无疑问,我们选择前者。消极的态度只会使我们止步不前,甚至坠入黑暗的深渊。不要为外部的改变而变成另一个人,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参考书目:
① 鲁迅:《伤逝》(选自小说集《彷徨》) ② 钱钟书:《围城》
③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友谊出版社,1979. ④ 老舍:《老舍论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02):2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