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署名(shǔ) 苏家驹(jū) ..
扉页(fēi) 戎马倥偬(cōng) ..B.怠慢(dài) 吴筱元(xiǎo) ..
蜚声(fēi) 呱呱坠地(ɡuā) ..C.怜悯(mǐn) 停滞不前(zhì) ..
金瓯(ōu) 聊以慰藉(jiè) ..D.追溯(shuò) 置若罔闻(wǎng) ..
商榷(què) 汪洋恣肆(zì) ..【解析】 A项,“偬”应读“zǒnɡ”;B项,“呱”应读“ɡū”;D项,“溯”应读“sù”。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商榷 惨淡经营 赞赏备至 B.怠慢 相形见拙 勤能补绌 C.聘请 纵横驰骋 黄粱美梦 D.名誉 誊写认真 梁园虽好 【解析】 B项,“相形见拙”应为“相形见绌”,“勤能补绌”应为“勤能补拙”。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罗庚的《数论导引》因清晰而深入浅出的笔法受到称赞,被推荐为那些想研究中国数....学的人的一本最好的入门书。
B.一些商家竟然置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对国家的三令五申置若罔闻,依然顶风作案,....大量生产并批发地沟油,确实令人愤恨。
C.位于2011西安世园会主轴线上的自然馆,建筑体型独特,器宇轩昂,是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
D.而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出类拔萃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
【解析】 器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用在此处适用对象不正确。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出类拔萃: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那一类、高出那一群。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日前某知名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抽样调查发现,北、上、广、深室内灰尘样本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和溴化阻燃剂等四大类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
B.最近中日韩分别爆发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绪,若成为影响相关外交决策的主流倾向,则东亚加强一体化的大方向将与之背道而驰,不利于各方缓和矛盾、共谋发展。
C.历史宿怨之外,东亚的感情方程式在近年来又增加了一个复杂的系数:日本在经历了失落的20年之后,表现出更强的不自信和对未来的迷茫。
1
D.海洋国家依赖对外贸易,国家安全范围不仅取决于主权所不及的海洋和贸易区域的秩序,还取决于本土治理。这是海洋国家把海权作为战略重点的根本原因。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应在“对人体危害很大”前加上“这些物质”。B项,结构混乱,不合逻辑。“则东亚加强一体化的大方向将与之背道而驰”应改为“则与东亚加强一体化的大方向背道而驰”。D项,语序不当,应为“国家安全范围不仅取决于本土治理,还取决于主权所不及的海洋和贸易区域的秩序”。 【答案】 C
5.把下列6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位与印度代表团无关的红衣少女赫然出现在印度旗手身旁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②原因竟然是刚绕场半周就被引导员带出了体育场。
③要知道这在奥林匹克的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伦敦《每日电讯报》此后称此举为“猛犸象一样巨大的错误”。
④这让人忍俊不禁,这么重大的赛事竟然会有这么业余的引导员。
⑤乌龙事件可以从开幕式说起,最有意思的是日本代表团在开幕式大军中竟然消失了。 ⑥最让人不解的是主火炬竟然在开幕式后两天被熄灭了。 A.⑤②④⑥①③ B.⑥③①⑤②④ C.⑥①③⑤②④ D.⑤②④①⑥③ 【解析】 “从……说起”确定⑤为起句,“代表团”、“引导员”确定②④,“印度代表团”确定①在⑤②④后;⑥的“最让人不解”与③的“这在奥林匹克的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照应,构成一组,是在前面四句基础上的递进。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1925年,华罗庚在金坛中学毕业后,进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后来由于交不起学费,没有毕业就失学了。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________是冬天,罗庚________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________这样伸着,右手________在不停地写……”
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的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6.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是冬天,罗庚________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________这样伸着,右手________在不停地写…… A.不管 依然 就 仍 B.尽管 仍然 只好 还 C.不管 仍然 只好 仍 D.尽管 依然 就 还
【解析】 “尽管”在这里是表转折,与“虽然”的意思很相近。“依然”指的是照往常,和以前一样,依旧。“就”是表顺承的连词。“还”此处是仍旧、依然之意。
2
【答案】 D
7.指出选段中的一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细节描写对于人物刻画有很重要的作用,仔细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
【答案】 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这是一段很成功的细节描写,尤其是“一抹”、“甩”、“伸着”这几个动词,形象很具体、很感人,华罗庚连处理“鼻涕”这样的小事都没有心思,也顾不上管了,极好地刻画了人物对数学学习的痴迷状态。
8.华罗庚失学的原因是什么?你能推想当时的社会状况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注意传主生活的社会背景,将个人命运置于时代背景之下。 【答案】 交不起学费。当时社会贫穷落后,战乱不止,民不聊生。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