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行政的含义
行政(西方):是指国家政府机关和其他行政组织,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权力,为实现国家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对社会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行政(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机关和其他行政组织,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权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对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社会事务实施科学管理的活动。
2.行政管理的含义以及构成要素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具体运行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构成要素:①组织要素 ②人员要素 ③行为要素 ④资金和物材要素 ⑤时空要素
3.行政管理学的含义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以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为目的,系统地研究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4.公共权力的含义
从狭义上说:是一种基于广泛的社会契约、并以现实力量的对比和历史的连续性为条件的、对契约双方均有约束力的权力。
从最广泛意义上说:公共权力涵盖一切经过公决而产生,并对决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权力。
我国学者认为:公共权力应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推行国家公务的权力。
5.行政管理的主体
①政府 ②政府行政机关 ③行政首长 ④政府普通公务员
6.行政管理客体
①经济性组织②社会性组织③政治性组织④教科文组织⑤新闻性组织⑥公民
7.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
①行政立法 ②行政司法 ③行政管理法规 ④行政决策与决定 ⑤行政领导、行政指导与行政引导 ⑥行政规划、行政计划与行政预算 ⑦行政协调、行政沟通与行政平衡 ⑧行政干预、行政检查与行政制裁 ⑨行政支持、行政救济与行政服务
1
8.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①美国学者怀特将行政管理学的构成归纳为四大部分,即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和行政法规
②美国古立克提出“七要素”理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③我国台湾学者张金鉴提出“15M”理论,即目标、规划、人员、经费、物材、组织、方法、领导、激励、沟通、士气、协调、及时、空间、改进。
9.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定性研究方法 ②定量分析方法 ③案例分析方法
10.行政管理学的特点
①综合性 ②实践性 ③系统性 ④发展性
11.行政管理学的演进
一、早期行政研究时期
以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学之研究》为标志。 代表人物:
①威尔逊 首先提出了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 ②古德诺 1990年发表《政治与行政》
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的观点。 二、传统行政管理时期
以泰罗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代表人物:
①美国 泰罗 《科学管理原理》 ②德国 马克思·韦伯 官僚科层理论
③美国 怀特 1926年发表《行政学导论》
④法国 亨利·法约尔 1908年发表《论一般管理的原则》提出了他的行政管理一般原则。 1916年法约尔又发表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管理的五要素理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行为科学时期
以梅奥1933年发表《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为标志
行为科学理论主要由:人际关系理论、激励理论、领导理论和新组织理论构成。 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派主张动态研究 西蒙行政学说体系:①行政管理学研究方法理论 ②决策理论 ③行政组织及决策技术的应用研究
四、现代管理理论时期
以1964年伊斯顿在《政治学评论》刊物上发表《政治学的革命》为标准。 新行政管理学理论主要观点:
2
①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 ②主张研究社会实际问题
③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④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 ⑤主张“民主行政”
12.我国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988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正式成立,并发行了会刊《中国行政管理》
13.研究行政管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①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系 ②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 ③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④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服务 ⑤为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其他各项事业服务 ⑥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意义:
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现代行政活动规律,正确运用国家权力,正确行使国家的管理职能,有力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助于我们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改进政府的行政管理,以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展开。
③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④有助于增强广大行政人员的现代管理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行政管理队伍。
3
第二章 行政管理原理
1.行政管理原理的含义和特点
行政管理原理:是人们在长期行政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行政管理活动规律的理性把握和认识,是揭示行政现象、行政过程内在本质联系以及行政发展过程的公认的普遍规律。
特点:①实践性 ②综合性 ③动态性
2.行政管理原理的作用
①掌握和运用行政管理原理,有助于人们对纷繁复杂的行政现象和行政活动过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②掌握和运用行政管理原理,有利于摒弃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意识,树立符合现代历史进程的现代管理思想。
③掌握和运用行政管理原理还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3.封闭原理的含义
封闭原理:是指系统内的管理过程偶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且自如地吸收、加工和做功的完整过程。
行政系统可分解为:指挥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接收单位和反馈机构。
科学运用封闭原理应遵循的原则: ①从行政管理结果出发进行评估 ②从各种后果中寻踪追迹、追本溯源,尤其要选择可以反馈控制的主导线,从根源上加以封闭。 4.能位原理的含义 能位原理:就是根据人的才能,把人员放到匹配的岗位或职位上。
5.弹性原理的含义
弹性原理: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及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才能有效实现动态管理。
弹性管理在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考核标准与职位能级对应 ②保持标准的相对稳定时间
6.权变原理的含义
权变原理:是根据管理系统所处的内外环境因素,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适时调整管理对策和管理方法的一种管理理论。
4
权变原理的基本精神及其运用可概述为以下三点: ①管理要素复杂多变是权变原理的前提。 ②审时度势、相机权变是权变原理的实质。 ③追求实效、实现目标是运用权变原理的目的。
7.可比性原理的含义
可比性原理:不同事物间只有同量纲的因素才可以用来比较。因此,通过研究投入智力劳动和得出成果之间的关系,寻求衡量智力劳动相对价值的可比性因子,则是干部考核科学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8.优化原理的含义
优化原理:是指企业在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强化管理创造出最大的产值和利润;或怎样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一定产值和利润的目标。
9.效益原理的含义
效益原理:也称效率原理、效能原理,是指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如何按照行政总目标的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行政总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行政总产出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在行政管理中运用效益原理,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①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整体效益和局部效益的关系。
②其次,必须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的直接效益与整个社会目标的关系。 ③最后,必须正确处理好长远效益和当前效益的关系。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