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选修4高中历史课后练习(7)
一.【学思之窗】
1.20世纪30年代初,李四光由于对?科化石系统研究的贡献,获得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还曾到英国讲学,介绍中国地质学,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鉴于李四光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声望,国民党政府几次许以高官厚禄来拉拢他,都遭到拒绝。因为李四光对国民党的腐败以及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十分失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在英国的李四光非常高兴,他克服重重困难,在1950年春携夫人回到了祖国。
当时,李四光全家都在英国,他为什么又一次回来了? 二.本课测评
2.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杰出成就? 3.李四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三.学习延伸 4.探究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有许多科学家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他们有的与李四光情况相似,有的情况不同,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他们后来为国家作出了哪些贡献? 5.阅读与思考
1918年,李四光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写道:“今天,我们要求新兴一代的‘黄帝’子孙,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许并非为时过晚。一方面,要为纯科学的发展而尽力;另一方面,要用得来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去解决有关工业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两个方面,李四光是怎样实践的?你怎样评价他的一生?
6. 依萨克?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方面都有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是17世纪科学革命中所
涌现出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探究的主要问题】
(1)牛顿的一生为什么能够做出那样多的发明创造? (2)为什么将牛顿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五.【学思之窗】
7.上中学时牛顿就喜欢做实验并记笔记。他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现象记录下来,还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因生活所迫,他曾一度辍学在家,即便如此,他仍在从事科学研究。有一天,外面狂风大作,下起大雨。牛顿只披了一件斗篷跑到院子里,在雨中跳来跳去地做风力实验,再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以供研究。 你怎样看待牛顿的学习方法? 六.【学思之窗】
8.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我还没有发现呢。
﹣﹣牛顿
牛顿以怎样的态度看待他所取得的成就?在他身上我们能够学到科学家的哪些优秀品质? 七.本课测评
9.牛顿的一生有哪些重大理论发现?这些理论发现的贡献是什么? 10.牛顿为什么能够有这些重大发现? 八、学习延伸 11.探究活动
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机会只眷顾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 12.阅读与思考
当牛顿在大学学习,开始探讨哲学与科学问题时,他曾写道:“我是柏拉图的朋友,我是亚里士多德的朋友,可我更好的朋友是真理。”
结合牛顿的科学成就与研究方法,分析他这句话的含义。
13. 1905年,当相对论的提出引起物理学界的震动时,这个理论的创立者还只是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一名普通职员。自那时起,他的物理学界同行们开始为他能够进入大学工作而努力。191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给布拉格大学的一封推荐信中写道:“如果爱因斯坦的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个我想没有问题﹣﹣他将被认为是20世纪的哥白尼。”爱因斯坦后来在物理学的诸多领域的重大发现,以及20世纪科学的发展证实了普朗克的话。 【探究的主要问题】
(1)爱因斯坦为什么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2)爱因斯坦是怎样看待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
十.【学思之窗】
14.相对论这个词是由法国数学家彭加勒最早提出的。按照他的相对论原则,不论是对于一个不移动的,还是对于以均速运动的观察者来说,物理现象的定律应该是相同的。而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在当时也提出空间时间坐标变换公式,即洛伦兹转换。他们都对牛顿绝对静止的时空观提出了疑问,走到了新理论的边缘。但由于他们对传统物理学的迷信,在提出疑问后便止步不前。爱因斯坦则冲破传统束缚,提出了新理论。 爱因斯坦的科学创新体现了哪种精神? 十一.【学思之窗】
15.一战爆发之初,德国的知识分子发表了“告文明世界宣言”,为德国侵犯比利时的中立而辩护,这个宣言共有93人签名,故称“93人宣言”。还有的科学家参加化学武器的研制,并称“在和平时期,科学家是属于全世界的;在战争时期,科学家是属于自己的祖国的”。而爱因斯坦除专心研究广义相对论外,还与法国进步作家罗曼?罗兰等人一起,呼吁和平。他们不是站在自己国家立场上,而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呼吁“欧洲必须联合起来保卫它的土地、它的人民和它的文化,这一时刻已经到来”。 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怎样看? 十二.【学思之窗】
16.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这是爱因斯坦的两句名言。对爱因斯坦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十三.本课测评
17.爱因斯坦对人类科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8.爱因斯坦为人类和平事业做了哪些工作? 19.探究活动
对比牛顿与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分析爱因斯坦在哪些方面发展了牛顿的理论。
20.阅读与思考
根据以下两份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道:“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则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由于爱因斯坦等人的努力,美国的原子能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人说爱因斯坦是“原子弹之父”。一位学者这样评论:“对于爱因斯坦的科学天才有助于揭示的物理世界的比较深入的洞察,应该找到它的首次应用,可是这一应用不是用来改善人们的福利一爱 因斯坦对此甚为关心一而是用来生产威力无比的破坏工具,这的确是悲剧性的。同样具有悲剧色彩的是,他整个一生都忠实地为没有战争的世界而奋斗,可是在历史令人啼笑皆非的迂回曲折中,他竟然会帮助给对人类幸存构成最严重威胁的原子弹提供科学基础。”
(1)在材料一中,爱因斯坦是怎样看待科学和战争的关系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爱因斯坦在材料一中的主张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你怎样评价爱因斯坦的行为?
2020年人教版选修4高中历史课后练习(7)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学思之窗】
1.20世纪30年代初,李四光由于对?科化石系统研究的贡献,获得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还曾到英国讲学,介绍中国地质学,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鉴于李四光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声望,国民党政府几次许以高官厚禄来拉拢他,都遭到拒绝。因为李四光对国民党的腐败以及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十分失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在英国的李四光非常高兴,他克服重重困难,在1950年春携夫人回到了祖国。
当时,李四光全家都在英国,他为什么又一次回来了?
【解答】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李四光由于对?科化石系统研究的贡献,获得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还曾到英国讲学,介绍中国地质学,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李四光对国民党的腐败以及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十分失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合所学从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及其地位、国民党的腐败统治、近代列强侵略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贡献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影响分析。 故答案为:
原因:李四光学成归国后曾长期致力于地球学科的研究,并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但是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和长期的战乱,他的科学救国理想无法实现,所以对国民党政府十分失望。与此同时,他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前途执着奋斗,对此寄予希望。新中国的成立,使李四光感到科学发展、国家复兴有望,就克服重重困难,决定回国,全力投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 二.本课测评
2.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杰出成就?
【解答】李四光自1920年从英国学成归国,毕生研究地球科学。他勤奋好学,注重实践,学识渊博,取得了多方面的杰出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地质力学。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故答案为: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3.李四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解答】本小问的贡献,结合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成就和对中国石油能源开发及诶预报地震的影响史实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950年,李四光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后,运用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用其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提出一整套寻找石油的理论与方法。我国勘探部门据此相继找到了大庆、大港、胜利等大油田,使中国一举摘掉“贫油”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李四光还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做出了贡献;他还运用这一理论,对地震预报工作展开了有效研究。 三.学习延伸 4.探究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有许多科学家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他们有
的与李四光情况相似,有的情况不同,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他们后来为国家作出了哪些贡献?
【解答】新中国成立前后归国的著名科学家除了李四光之外,还有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苏步青等。学生可任选二、三个,查阅资料,介绍他们的归国和贡献。若是学者能举出其他例子,只要史实准确、符合题干要求即可得分。 故答案为: 示例:
①华罗庚,数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拒绝了伊利诺大学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他所发的《告同学书》“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对留学生们起了很大影响。他一生中研究成果极多,并被译为多国语言。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②钱学森,物理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于1955年回到祖国。回国后,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③邓稼先,物理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于1950年回到祖国。回国后,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被尊称为“两弹元勋”。 5.阅读与思考
1918年,李四光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写道:“今天,我们要求新兴一代的‘黄帝’子孙,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许并非为时过晚。一方面,要为纯科学的发展而尽力;另一方面,要用得来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去解决有关工业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两个方面,李四光是怎样实践的?你怎样评价他的一生?
【解答】关于实践:依据材料“一方面,要为纯科学的发展而尽力;另一方面,要用得来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去解决有关工业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方面”分别
是指基础的科学理论研究与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性研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关于评价:依据相关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进行归纳分析。示例如下:李四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学,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李四光不迷信外国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与杰出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青年学生的人生楷模。 故答案为:
实践:李四光一生中,一方面在基础科学理论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另一方面又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将理论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与人民。自1920年从英国学成归国后,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地质科学研究中,并创立了具有世界影响的独立学派的地质力学。他在冰川学、化石的鉴定等领域也有独特建树。新中国成立后,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并急国家之所急,把主要的研究重心放在寻找国家急缺的矿产资源上,成功地指导了寻找大庆、胜利等大油田和铀资源的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又根据防震减灾的需要,在地震预报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并取得明显进展。 评价:李四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学,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李四光不迷信外国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与杰出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青年学生的人生楷模。
6. 依萨克?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方面都有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是17世纪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探究的主要问题】
(1)牛顿的一生为什么能够做出那样多的发明创造? (2)为什么将牛顿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勤奋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有利的社会环境;启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
(2)结合所学知识,提出经典力学理论,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表达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人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又表明了科学的预见力和对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 故答案为:
(1)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勤奋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有利的社会环境;启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
(2)提出经典力学理论,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表达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人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又表明了科学的预见力和对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 五.【学思之窗】
7.上中学时牛顿就喜欢做实验并记笔记。他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现象记录下来,还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因生活所迫,他曾一度辍学在家,即便如此,他仍在从事科学研究。有一天,外面狂风大作,下起大雨。牛顿只披了一件斗篷跑到院子里,在雨中跳来跳去地做风力实验,再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以供研究。 你怎样看待牛顿的学习方法?
【解答】从材料中的“做实验并记笔记”“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在雨中跳来跳去地做风力实验,再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以供研究”等信息可以看出,牛顿通过做实验、记笔记,积累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学习方法
是科学的。 故答案为:
牛顿的学习方法是科学的。通过做实验、记笔记,积累数据,并能够把知识进行分类整理。这样的学习方法与当时的“归纳一演绎”科学研究方法是一致的。 六.【学思之窗】
8.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我还没有发现呢。
﹣﹣牛顿
牛顿以怎样的态度看待他所取得的成就?在他身上我们能够学到科学家的哪些优秀品质?
【解答】关于态度:依据材料“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牛顿对待自己取得的成就是非常谦虚的。关于品质:依据材料“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我还没有发现呢”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我们可以从科学家身上 学到虚怀若谷的谦虚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以及勤奋的探索精神等。 故答案为:
态度:牛顿对待自己取得的成就是非常谦虚的。品质:我们可以从科学家身上 学到虚怀若谷的谦虚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以及勤奋的探索精神等。 七.本课测评
9.牛顿的一生有哪些重大理论发现?这些理论发现的贡献是什么?
【解答】关于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牛顿在天文学方面,他解释了潮汐现象,指出潮
汐的大小不但同朔望月有关,而且与太阳的引力也有关 系;牛顿从理论上推测出地球不是球体,而是两极稍扁、赤道 略鼓,并由此说明了岁差现象等。在物理学上,牛顿基于伽 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工作建立了三条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 定律,并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在数学上,牛顿创立 了“牛顿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 学。④在光学方面,牛顿发现白色日光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并制成“牛顿色盘”;关于光的本性,牛顿创立了光的“微粒说”。 关于贡献:依据上述理论成果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创立经典力学;发明微积分;创立光的“微粒说”。 故答案为:
(1)理论发现:潮汐现象;三条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 定律;牛顿二项式定理;微粒说。
(2)创立经典力学;发明微积分;创立光的“微粒说”。 10.牛顿为什么能够有这些重大发现?
【解答】牛顿一生有许多重大的发现,比如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能有这些重大的发现与他虚怀若谷的谦虚态度有关系,还和他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勤奋的探索精神密不可分。 故答案为:
牛顿能够取得重大发现的因素包括虚怀若谷的谦虚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勤奋的探索精神。 八、学习延伸 11.探究活动
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机会只眷顾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
【解答】解答本题,考生主要解释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前,牛顿已经在科学研究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积累和储备,从而体现出“机会只眷顾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表现牛顿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考生主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阐述,详略自拟。
故答案为: 示例:
牛顿从小就爱思考,他善于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人们的活动,再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一此发明和创造。除进行发明创造外,中学时代的牛顿已开始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验。进入大学后,牛顿开始接触大量的自然科学著作。除了师从著名学者巴罗教授学工外,他还用大量的时间自学笛卡儿等人的数学著作。这些著作将牛顿引导到当时数学的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方面。大学毕业前,他就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二项式定理及微积分的初步算法。1665~1666年,在英国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鼠疫,为躲避瘟疫,牛顿回到乡下。在乡下的这两年是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光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制造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牛顿在研究了伽利略等人的实验成果后,自已制作了一架折射望远镜,对太阳光进行反射实验,证明日光,即白光,由七色光组成。他还进一步说明了物体颜色的形成原理。他的实验与结论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在进行光学研究的同时,牛领于1668年设计并制作了一架更大的反射望远镜,送给皇家学会。现在的天文反射望远镜,就是在牛顿的反射望远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反射望远镜的发明,使人类对天体的观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672年,牛顿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当年他将自己的论文《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送交学会。这篇论文提出了光的本质是微粒的见解,这个学说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统领西方物理学界,与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个基本理论。还在大学里,牛顿就已经了解了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在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相信开普勒提出的行星按一定轨道运行的理论。但行星为什么会这样运动?牛顿感到一定有一种隐藏着的力量在牵着这些行星,使它们不至于脱离轨道,在天空中乱飞。重物落向地面,也是由于这种力量的吸引。经过反复思考与实验后,牛顿得出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之间,哪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作用,这种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就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后来成为天文学上的基础定律,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人们用这个定律解释彗星的轨道问题、双星行为以及新发现行星的运动等,在实践中多次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1687年,牛顿的划时代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确定了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物体运动三定律,阐明万有引力的概念并把它应用到天文学中。
12.阅读与思考
当牛顿在大学学习,开始探讨哲学与科学问题时,他曾写道:“我是柏拉图的朋友,我是亚里士多德的朋友,可我更好的朋友是真理。”
结合牛顿的科学成就与研究方法,分析他这句话的含义。
【解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牛顿对真理的追求和重视,牛顿在近代创立的自然科学体系以及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更符合现代科学的特点。牛顿一生取得的成就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用科学的方法取得的。同学们可以重点从对科学真理追求这个角度来进行说明。 故答案为: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表明他非常尊重自己的老师,但是并不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表明真理高于一切。而牛顿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当成自己的朋友,但更好的朋友应该是真理。表明牛顿取得的成就是在前代伟人成就的基础之上取得的,但牛顿的成果更接近真理。
13. 1905年,当相对论的提出引起物理学界的震动时,这个理论的创立者还只是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一名普通职员。自那时起,他的物理学界同行们开始为他能够进入大学工作而努力。191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给布拉格大学的一封推荐信中写道:“如果爱因斯坦的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个我想没有问题﹣﹣他将被认为是20世纪的哥白尼。”爱因斯坦后来在物理学的诸多领域的重大发现,以及20世纪科学的发展证实了普朗克的话。 【探究的主要问题】
(1)爱因斯坦为什么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2)爱因斯坦是怎样看待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的次飞跃。这一理论成为今天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等科学的理论基础。
(2)结合所学知识,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时刻关心人类的进步与和平。晚年致力于防止核战争,呼呼全世界人民认识到核战争的极端危险性,倡议各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世界和平。 故答案为:
(1)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的次飞跃。这一理论成为今天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等科学的理论基础。
(2)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时刻关心人类的进步与和平。晚年致力于防止核战争,呼呼全世界人民认识到核战争的极端危险性,倡议各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世界和平。 十.【学思之窗】
14.相对论这个词是由法国数学家彭加勒最早提出的。按照他的相对论原则,不论是对于一个不移动的,还是对于以均速运动的观察者来说,物理现象的定律应该是相同的。而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在当时也提出空间时间坐标变换公式,即洛伦兹转换。他们都对牛顿绝对静止的时空观提出了疑问,走到了新理论的边缘。但由于他们对传统物理学的迷信,在提出疑问后便止步不前。爱因斯坦则冲破传统束缚,提出了新理论。 爱因斯坦的科学创新体现了哪种精神?
【解答】由“他们都对牛顿绝对静止的时空观提出了疑问,走到了新理论的边缘。但由于他们对传统物理学的迷信,在提出疑问后便止步不前。爱因斯坦则冲破传统束缚,提
出了新理论”可知,爱因斯坦的科学创新体现了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 故答案为:
爱因斯坦的科学创新体现了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 十一.【学思之窗】
15.一战爆发之初,德国的知识分子发表了“告文明世界宣言”,为德国侵犯比利时的中立而辩护,这个宣言共有93人签名,故称“93人宣言”。还有的科学家参加化学武器的研制,并称“在和平时期,科学家是属于全世界的;在战争时期,科学家是属于自己的祖国的”。而爱因斯坦除专心研究广义相对论外,还与法国进步作家罗曼?罗兰等人一起,呼吁和平。他们不是站在自己国家立场上,而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呼吁“欧洲必须联合起来保卫它的土地、它的人民和它的文化,这一时刻已经到来”。 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怎样看?
【解答】从材料中的“爱因斯坦除专心研究广义相对论外,还与法国进步作家罗曼?罗兰等人一起,呼吁和平”“不是站在自己国家立场上,而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呼吁”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热爱科学,热爱人类,呼吁和平,为人类的和平而奋斗。 故答案为:
爱因斯坦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 十二.【学思之窗】
16.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这是爱因斯坦的两句名言。对爱因斯坦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解答】由“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对社
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可知,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人献身社会说明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 故答案为:
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人献身社会说明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 十三.本课测评
17.爱因斯坦对人类科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一是相对性;二是光速不变原理 改变牛顿力学的时空观,揭露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一次伟大革命。广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一是等效原理;二是广义相对性原理 改变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在其指引下,天体和宇宙演化观测研究开展起来。 故答案为:
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一是相对性;二是光速不变原理 改变牛顿力学的时空观,揭露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一次伟大革命。广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一是等效原理;二是广义相对性原理 改变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在其指引下,天体和宇宙演化观测研究开展起来。 18.爱因斯坦为人类和平事业做了哪些工作?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签署反战宣言;反对法西斯;反对核战争,倡议各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世界和平。 故答案为:
签署反战宣言;反对法西斯;反对核战争,倡议各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世界和平。 19.探究活动
对比牛顿与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分析爱因斯坦在哪些方面发展了牛顿的理论。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表明牛顿的时空观是“绝对时间”和“绝
对空间”理论,在此基础上存在着“绝对运动”。狭义相对论则认为时空与运动都是相对的。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牛顿力学反映的是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狭义相对论把牛顿力学理论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是对牛顿力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故答案为:
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表明牛顿的时空观是“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理论,在此基础上存在着“绝对运动”。狭义相对论则认为时空与运动都是相对的。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牛顿力学反映的是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狭义相对论把牛顿力学理论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是对牛顿力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20.阅读与思考
根据以下两份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道:“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则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由于爱因斯坦等人的努力,美国的原子能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人说爱因斯坦是“原子弹之父”。一位学者这样评论:“对于爱因斯坦的科学天才有助于揭示的物理世界的比较深入的洞察,应该找到它的首次应用,可是这一应用不是用来改善人们的福利一爱 因斯坦对此甚为关心一而是用来生产威力无比的破坏工具,这的确是悲剧性的。同样具有悲剧色彩的是,他整个一生都忠实地为没有战争的世界而奋斗,可是在历史令人啼笑皆非的迂回曲折中,他竟然会帮助给对人类幸存构成最严重威胁的原子弹提供科学基础。”
(1)在材料一中,爱因斯坦是怎样看待科学和战争的关系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爱因斯坦在材料一中的主张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你怎样评价爱因斯坦的行为?
【解答】(1)由“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则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可知,科技进步具有双重作用,可以用来自我毁灭,也可以用来造福人类。科技造成的灾难是由特定制度体系造成的。科技的发展为战争杀伤力増强创造条件,成胁世界和平,所以,他积极致力于防止核战。
(2)第一小问,由“他整个一生都忠实地为没有战争的世界而奋斗,可是在历史令人啼笑皆非的迂回曲折中,他竟然会帮助给对人类幸存构成最严重威胁的原子弹提供科学基础”可知,没有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爱因斯坦建议美国研究原子弹是为了赶在德国之前,防止德国提前研制成功发动核战。他主观上很想遏制核战,维护世界和平。所以,在得知美国对日本投下原子弹后,他对此抱憾终身。 故答案为:
(1)科技进步具有双重作用,可以用来自我毁灭,也可以用来造福人类。科技造成的灾难是由特定制度体系造成的。科技的发展为战争杀伤力増强创造条件,成胁世界和平,所以,他积极致力于防止核战。
(2)没有变化。爱因斯坦建议美国研究原子弹是为了赶在德国之前,防止德国提前研制成功发动核战。他主观上很想遏制核战,维护世界和平。所以,在得知美国对日本投下原子弹后,他对此抱憾终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