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规范理论:
7.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八编(第9章)传播媒介
第一部分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2、3)
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的功能)一种思辨推论 (3)“热媒介”与冷媒介
(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包括1.媒介内容的影响:拟态环境等。2.媒介形式或工具的特性:本部分介绍) (1)“电视人”和“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
(2)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3.新媒介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1)新媒介:
(2)新媒介的特点 (3)新媒介的意义:
(4)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总结:
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他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媒介技术是由人创造的重要的 是人如何使用,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因此,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第二部分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传播者和大众传媒: (1)传播者: (2)大众传媒:
(3)大众传媒的特点: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1)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 (2)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3)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4)公共性与公益性(制约因素) 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1)把关理论: 库尔特.卢因 第一次提出《人际关系》 (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3)把关的实质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第九编(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作为大众的受众) 受众
1.大众社会理论: 2.大众的主要特点:
3.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
4.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了解即可)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西班牙,奥特伽 《大众的造反》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匈牙利,曼海姆 (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4)大众社会理论的评价: (5)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条件: (6)大众社会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主要提示了作为大众的)受众的被动性> 拷贝支配”的社会
二、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三、作为市场的受众:
四、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1)传播权: (2)知晓权: (3)传媒接近权:
五、“使用与满足”----一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微观的) 1.使用与满足(定义) 2.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
3.制约受众接触传媒的社会条件: 4.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六、关于受众的一些基本理论: (1)枪弹论(中弹即倒的受众): (2)个人差异论(有限效果论之一) (3)社会类别论(有限效果论之二) (4)社会关系论(有限效果论之三) (5)文化规范论:如:议程设置
第十编(第11、12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部分:概论 1.传播效果的含义: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3.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4.传播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5.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 第二部分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40年代-60年代)
主要研究领域是: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 说服与效果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适度效果论> 传播流研究三部曲
有限效果论的五项一般定理: (根据传播流研究总结,提出)
3.“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40-60年代的又一研究领域) 4.使用与满足研究,从受众的角度考虑效果 ,<适度效果论> 5.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第三部分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及制约因素(从传播过程本身研究,微观)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霍夫兰 (2)休眠效果
(3)传播主体的动机与效果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霍夫兰) “美国对日本的战争还要持续多久”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拉姆斯丁、贾尼斯) (3)明示结论与不下结论(霍夫兰、曼得尔) (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哈特曼) (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6)先说后说
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的作用
(2)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考察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视角: (3)受传者的个性和传播效果 第四部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
一.议程设置 麦库姆斯 D.L肖 1972 《舆论季刊》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1.内容:
2.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3.议程设置的作用机制: 4.议程设置的不同类型: 5.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特点: 6.议程设置与受众属性的关系: 7.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8.议程设置理论的不足 9.与议程设置相关的研究: “拟态环境”\\ “环境监测功能”
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成功的。 不过将大会传播的环境认知影响明确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进行实证考察的是麦库姆斯和D.L肖
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与受众的议程认知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
一.沉默的螺旋 诺依曼 1974 《传播学刊》 1980《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1.沉默的螺旋假说: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
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几个要点: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4.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1)舆论观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2)效果观
5.对沉默的螺旋的理论的研究和评价:(不同观点) 6.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传媒对人们的现实具有什么影响?如何发生?传媒在提示“现实”之际有什么倾向性? 一. 现代社会人们与三种现实发生密切联系:
二、培养理论: (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 1.背景: 2.着眼点: 3.培养分析:
4.“培养分析”理论 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 1.制度分析: 2.讯息系统分析
3.培养分析: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目的:考察大众传媒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结果。 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 “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
传达给受众的 ,它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一、知沟理论: 1.背景: 2.内容: 3.知沟假说:
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4.上限效果假说: 5.信息沟理论:
知沟理论以及它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 6.信息沟、知沟的应用研究领域: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 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 (1)普及研究:
(2)地区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研究重点: 7.缩小“知沟”的具体对策:
第十一编(第13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部分: 1.国际传播
(1)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
(2)国际传播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2.全球传播:
关于全球传播的几个研究领域:
3.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全球传播的前提条件是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 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对人类世界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