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 )
A.只要参加实践 B.只要刻苦读书 C.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D.依靠灵感和机遇 4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50、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 5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5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 ) A.实践活动 B.辩证法 C.反映论 D.实践和辩证法
5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体的特点是(A.摹写性和深刻性 B.创造性和新颖性 C.新颖性和深刻性 D.摹写性和创造性
54、“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 ) 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 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 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 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55、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
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全部联系 D.外部联系 56、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5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58、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
A.表面联系 B.本质联系 C.直观联系 D.外部联系 59、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60、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6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 )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
62、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
)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63、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 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 64、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 )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6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
A.抽象思维 B.辩证思维 C.正确认识 D.社会实践 6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 )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
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
6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68、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 )
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 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 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 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69、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 ) A.起消极作用 B.起积极作用
C.不起作用 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
70、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的作用在于( ) A.能改造世界和检验理论 B.能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C.能认识实践和指导实践 D.能认识世界和检验理论
7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理论来源于实践 72、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7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 A.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理想与现实要相结合 D.要实现集体领导 7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7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
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 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76、真理是( )
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
C.客观规律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77、真理的内容是( )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78、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 )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客观性 7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真实性 80、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8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 )
A.不变性、永恒性 B.无条件性、无限性 C.唯一性、不变性 D.根本性、无限性 8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
A.可变性、多元性 B.有条件性、有限性 C.暂时性、多样性 D.不稳定性、多变性 8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 A.陷入诡辩论 B.导致怀疑主义 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
8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8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 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86、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8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8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89、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
A.多数人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社会实践 D.逻辑推理
9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9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92、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 ) 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
93、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 ) 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 94、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 95、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 )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 96.价值评价是( )
A.感性的认识活动 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C.理性的认识活动 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97、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 ) 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 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 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
98、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后者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B.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
C.前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 99、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 )
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 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 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 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 100、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 ) 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 10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 )
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
102、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
10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
104、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促进功能
105、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