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19:46:3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 )

A.完全相同的 B.完全不同的 C.一致的 D.不一致的

106、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 ) 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 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 D.正确的价值观

107、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 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 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 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 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08.“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09.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11.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是( ) A.认识B.存在 C.实践D.理性

112.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 113.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 )

A.经验是第一性的 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D.强调了精神的作用 1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 A.反映论 B.经验论

C.科学实验 D.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动的活动

1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16.“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1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时间是认识的目的

118.“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11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20.“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121.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 )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辩证法D.形而上学 12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23.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 )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成真知

12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 A.有用性B.相对性C.客观性D.阶级性 125.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2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27.“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28.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 A.客观存在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129.“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仅有的观点

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区别的错误观点 130.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关系是( )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真理包含客观真理 C.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D.自然科学的真理是客观真理,社会科学的真理不是客观真理 13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 ) A.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C.本质和现象的统一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132.“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 ) A.经验论B.唯物论C.不可知论D.反映论 133.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13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35.“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13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 ) A.绝对确定的B.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13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因为(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38.“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38.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 ) A.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B.由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C.在理性认识阶段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D.由抽象概念到具体事物的过程

140.“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觉的问题”,“悬而未觉”是( )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141.“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C.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观点D.对逻辑和历史关系的割裂

14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43.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14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 A.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45.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46.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47.实践的客体是(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148.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149.“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150.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搜索更多关于: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文档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b1f60i60t7u3cm9al3v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