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4分)
“我”自称患有咽炎, →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
19.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3分) 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
(2)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3分) 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
20.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3分)
2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6分)
【甲】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
字。
(秦湄毳《芬芳的蜡梅花》)
【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魏巍《我的老师》)
(1)【甲】【乙】两段文字共同的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2分)
(2)分别说说你对【甲】段中“小胖”和【乙】段中“我”的行为的理解。(4分)
18、【答案】(1)学生们卖力的献计献策;(2)“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19、【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腊梅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学生们如同腊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
(2)彼此是指我和孩子们,重音强调“彼此”。老师与孩子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
20、【答案】(1)芬芳的腊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芬芳的腊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丽的心灵;(3)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揭示文章情感主旨,体现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5)关联主要情节,体现主要内容。 21、【答案】(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甲】文中的“抹、贴、按、写”以及【乙】文中的“迎、敲、笑”等词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甲】文中的“仔细”以及【乙】文中的“狡猾的目光”可以看出神态描写。【甲】段:小胖将原来的“恨”用力抹掉并改成了“爱”,表现出小胖内心的转变,体现出小胖内心对“我”的接受,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乙】段:“我”面对老师假装发怒时,拿起石板一迎,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
解。
(六)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2分)
你妈喊你起床啦
刘标标第一次意识到起床是场战争,是在小学一年级。 “刘标标!起床啦!”妈妈对着他喊。
刘标标睁了睁眼,又闭上了。妈妈又叫了几遍,还是没用,只能给睡梦中的儿子穿上衣服。刘标标忽然感觉身上很痒,终于忍不住彻底睁开了眼,大声说:“我不想起床!”
“不想起也得起!”妈妈明显在嗓门上占据优势。
刘标标被吓住了,乖乖起来穿衣服。妈妈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身出去。刘标标假模假样地动了几下,看见妈妈出了他的卧室,连忙后仰,一头倒在枕头上,再次进入甜美的梦乡。
“刘标标!你是不是想挨揍!”妈妈把饭端到桌子上,暗暗纳闷为啥穿个衣服要这么久,然后就发现刘标标穿着衣服倒在了床上。
“我真的不想起床啊!”
“不想起也得起!”妈妈抓住刘标标的手就往上拉。
“我!不!”刘标标抗争着,身子用力后仰。忽然,他大哭起来。 “起个床,跟打仗似的。”妈妈感慨道。 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战斗愈加激烈。
“妈,你去做饭,我现在穿衣服。”“不行,我看着你穿。” “穿完了,你去做饭吧。”“不行,你还没洗脸刷牙。”
“洗完了!你去做饭吧,我饿了。”“想不到吧!饭我早就做好了。别想再睡回笼觉,
抓紧去上学。”
“妈,今天星期六不用去上学。”
“不会吧?”妈妈疑惑地查看日历,却看见刘标标疯了似的冲着床跑过去。 “刘!标!标!!”
在尝试了“欺骗老妈教师节放假”“召唤奶奶前来助阵”等一系列战术之后,刘标标发
现自己依旧每次都落败。
刘标标决定第二天尝试新办法。 “刘标标,起床啦!”
刘标标果断睁开眼,皱眉道:“妈,我肚子疼……”然后抱着肚子开始表演。
“哟?跟谁学的这一招? ▲ ▲ 刘标标继续卖力表演。
渐渐地,妈妈开始着急了。“真疼吗?”她摸摸刘标标的肚子。刘标标不说话,痛苦地点了点头。
“那去医院吧。”妈妈叹口气,“早上的排骨面白做了,估计这个星期只能吃小米稀饭了……”
刘标标忽然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妈”,刘标标活力四射道,“我没事了!” 那天之后,妈妈发现了一个让刘标标早起的好计策: “刘标标,今天早上是肉松三明治!”
“今天早上是番茄酱配煎蛋,你不起来你爸全吃完了啊。” “肉饼有没有人想吃啊?”
刘标标每天早上闻着香味醒来,还没等人叫就乖乖坐在饭桌前。妈妈对自己的厨艺很是得意。
然而好日子并不长久,妈妈发现儿子起得越来越早,甚至超过了自己起床的时间。 “妈,给我钱,我想去外面吃。”
“这星期都第几回了?”妈妈不满地说。 “我在外面有事。”刘标标皱着眉头道。
“你能有什么事?”妈妈心头涌上一股无名火。 “你就别管了。”刘标标不耐烦道。
“大早上你俩吵什么啊…”刘标粉他爸揉着眼睛从卧室里走出来。 “吃饭!”妈妈大吼,吓得刘标标他爸猛地立正。
“这……这是怎么了,孩子都那么大了……”刘标标他爸嘟嚷道。 妈妈正要反驳,突然意识到刘标标已到了青春期,不再是小孩了……
刘标标四十岁那年,不用闹钟就能早起,还能做最喜欢吃的排骨面。他每天早晨叫女儿起床,“跟打仗似的”。
刘标标坐在桌前,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姑娘对着二个小孩也这么说过。 他突然哭了。
这场战争妈妈终于赢了。他每天都会早起,而她却再也不会早起。 从此,再也没有他和她的战争了。 18.“表演”在文中的含义是 。(3分) 19.根据上下文,在文中 处填上合适的内容。(3分) 20.对文中画直线部分对话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儿子胡搅蛮缠,母亲大声呵斥。 B.儿子不断催促,母亲语带调侃。 C.儿子一再拖延,母亲步步紧逼。 D.儿子针锋相对,母亲束手无策。 21.从语言表现力角度,简析本文标题的妙处。(6分) (1) (2)
22.文末画曲线的句子“那个姑娘对着一个小孩也这么说过”,“那个姑娘”指“妈妈”,请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6分)
18.故意装出肚子疼的样子 19.美食诱惑 20.C(4分)
B(2分)
21.【答案要点】Q)选用第二人称,引起读者共鸣;②语言俏皮:富有生活趣味;③运用日常口语(模仿流行语),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2.评分说明:“姑娘”形象的解读;句子的内涵分析。 【答案要点】)“姑娘”一词表现了妈妈的美好形象 ②对妈妈的思念
③对当年不理解母爱的悔恨 ④对爱的传递和延续的领悟
【答案示例】“姑娘”一词是刘标标对妈妈美好形象的逃忆,表达了他对妈妈的怀念之情,对儿时不理解母爱的悔恨,以及在人生角色转换中对爱的传递和延续的领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