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电大《心理学》《心理学概论》100%网上考试期末复习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5 4:37: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心理学》《心理学概论》100%网上考试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

(√)1.心理学研究中的测验法所测的只是人的行为倾向,人的心理状况是无法直接测量到的。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3.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间接经验的一门学科。 (√)4.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5.灰质和白质是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基础。 (×)6.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具有对称性。 (√)7.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8.无条件反射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9.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强化的建立。

(×)10.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11.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 (×)12.任何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 (×)1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正比关系。

(×)14.阈限是一种反应与另一种反应之间的分界值,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它是个固定值。 (√)15.感觉适应可以降低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是一种利弊兼具的心理现象。

(√)16.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一种感觉的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17.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18.新生儿还没有知觉的恒常性。

(√)19感知觉水平越高,则观察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高。

(√)20.研究表明,对词语喜好度的评定、作业任务类型等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效果并不影响。 (√)21.有意记忆是人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完成特定任务和积累个体经验的主要记忆形式。 (×)22.人的长时记忆系统的容量巨大,是无限的。

(√)23.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 (×)24.遗忘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现象。

(×)25.所有遗忘都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 (√)26.想象的基础材料是表象。

(×)27.直观动作思维是人与高等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思维,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28.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也需要综合。 (×)29.男女两性在思维的方式和特征方面没有差异。 (×)30.问题解决的算法策略对所有的问题都有效。 (×)31.定势对问题解决只能起到妨碍作用。 (√)32.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解决。

(√)33.在实际进行的思维活动中,分析和综合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34.鲁班因为茅草割破手而发明了锯子,牛顿从苹果落地而联想到地球引力,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原型启发的典型例证。

(×)35.幻想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发展规律,并且毫无实现可能的想象。 (√)36.灵感是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之一。

(√)37.对问题重新建构,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启发法策略是顿悟。 (×)38.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39.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总是一一对应的。

(×)40.无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仅仅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再无其它。

(×)41.人在某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而离开其它对象,这反映出注意的直观性。 (×)42.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身体其他的运动不会停止,还会一直进行下去。 (×)43.熟练地阅读课文、熟练地骑自行车等活动中的注意都是有意注意。 (√)44.心理学家卡内曼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模型。 (×)45.任何附加刺激都会引起注意分散。 (√)46.情绪和情感总是伴随认识活动产生的。

(√)47.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有正反两个方面,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行为效率,消极的情绪则会干扰人的行动。

(×)48.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49.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克服自卑的良好手段。

(√)50.动物的行为和动作都是偶然的和自发的,不属于意志行动。 (×)51.不随意运动是意志行为的基础。

(√)52.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个体的认知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53.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平衡状态。

(√)54.研究表明,恐惧使合群倾向增加,忧虑使合群倾向减少。 (×)55.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条件是需要。

(√)56.原则性动机冲突是指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 (×)57.按照需要的起源来分,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5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层次从低级向高级递升,在每一个时期,只存在一种需要。 (×)59.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出有两种需要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因素都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60.定势属于一种意识动机。

(√)61.一般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

(×)62晶体能力更多取决于个人的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没有密切关系。

(×)63元认知能力就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本质的关系和规律的洞察理解能力。 (√)64.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力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 (√)65.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智商是离差智商。 (√)66.高创造力必须具备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

(×)67.气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在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下,易于发生改变。 (×)68.气质对智力活动的特点和方式没有影响。 (×)69.气质对职业活动没有影响。

(×)70.人的气质是相当稳定的,不发生任何变化。

(√)71.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职业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 (√)72.性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的特点。

(×)73.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性格是多元类型理论的代表。 (×)74.性格的形成完全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75.发现学习论的创始者是布鲁纳。

(√)76.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作用。 (×)77.具有学习动机的学习者更倾向于进行机械的学习。

(√)78.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与智力发展阶段是平行的。

(×)79.皮亚杰认为,抵罪性惩罚是自律道德的表现,报应性惩罚是他律道德的表现。 (×)80.“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投射效应的一种表现。

(√)81.一般说来,在对陌生人的知觉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在对熟人或分别很久的人的认识中,近

因效应更加明显。

(√)82.嫉妒的情绪会干扰个人的正常的判断和思维。

(√)83.解决害羞的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 (×)84.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领悟疗法是一种人本主义方法。 二、单选题

1.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 )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个性(人格)。 3.理想属于一个人的(个性倾向 )的内容。 4.(积极心理学)主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能使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5.在心理学的各分支中,(基础心理学 )是一切心理学的主干。 6.心理科学的两大支柱是(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 )。 7.(语言和思维)是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 8.(无意识 )是个体未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过程。

9.有目的地创设、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 10.认为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元素,强调通过实证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的心理学学派是(构造主义 )。 11.强调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完整结构,反对把意识、心理分解成元素的心理学学派是(格式塔 )。

12.认为意识是川流不息、永远变化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个人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心理学学派是(机能主义)。

13.把意识和无意识绝对对立起来,过分夸大无意识的作用的心理学学派是(精神分析 )。 14.马斯洛和罗杰斯是(人本主义 )心理学的创始人。

15.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正常人心理活动层面问题,坚持以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为重点,强调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及其乐观前景的心理学学派是(人本主义 )。 16.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 17.(大脑皮质)是统一调节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最高神经中枢。 18.(巴甫洛夫 )将反射活动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9.(强化 )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往往被视为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20.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 21.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22.同一个花瓶,从不同的距离、角度、明暗条件下去看它,虽然视网膜上的物像各不相同,但仍将其知觉为同一个花瓶。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 23.(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 24.(错觉 )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

2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是(感觉适应 )。 26.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亮暗处更黑,这是(感觉对比 )现象。

27.学生上课时将老师的讲课作为知觉对象,而将其它无关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种现象体现的知觉特性是(知觉的选择性 )。

28.人在知觉时,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一特性被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

29.观察力是构成(智力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30.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被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

31.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一种感觉的(弱刺激 )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32.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称为(表象 )。 33.“心理旋转实验”说明了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

34.“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属于(情绪记忆 )。

35.感觉记忆在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仍能保持(0.25~2 )秒。 36.(注意 )是信息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基本条件。 37.工作记忆是指(短时记忆 )。

38.记忆回涨现象,即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这种情况是(儿童中较普遍存在的现象,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 39.(联想)是回忆的基础,也是回忆的主要形式。

40.由春天想到繁荣,从苍松翠柏想到意志坚强,这是联想的(相似律 )。 41.“冰雪—寒冷”、“阴天-下雨”,这种联想的规律是(因果律 )。

42.对人类记忆和遗忘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 43.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44.记忆一篇文章,常常是首尾易记、中间易忘,对这种现象的解释符合遗忘原因的(干扰理论 )。 45.弗洛伊德在给精神病人施行催眠术时发现,许多人在催眠状态下能回忆起早年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而在平时又回忆不起来。这种现象可以用遗忘的(压抑理论 )来解释。 46.成人的思维类型的特点是(以上三种思维互相作用,共同发挥作用)。 47.梦是(无意想象 )最典型、最极端的例证。 48.(分析与综合 )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49.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缩小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是(爬山法)。 50.(额叶 )受损伤的病人只能根据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某些特点作出简单的推论,而不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51.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提出问题)。

52.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方面的功能,这是认知上的(功能固着)现象。

53.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呈(倒转的U型曲线 )。 54.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过程是(思维)。

55.教师根据学生的言语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

56.当人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说明想象具有(代替作用 )。

57.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

58.大家正在上课,一个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他,这种注意就是(无意注意 )。

59.当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其他干扰因素时,会主动地通过意志努力克服困难,将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种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

60.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

61.人在某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这反映出注意的(指向性 )。 62.学生在专心听讲时,会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老师讲课的内容,这属于注意外部表现中的(无关运动的停止 )。

63.注意有许多功能,其首要功能是(选择功能 )。

64.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也就是“一心多用”,注意的这种品质是(注意的分配 )。 65.学习时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提醒自己“集中注意”、“不要分心”,这种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是(自我暗示法 )。

66.平时做作业像考试一样认真,考试时就能像做作业一样轻松。这种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是(情境想象法 )。

67.“触景生情”表明了情绪情感的(不随意性 )。

68.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沙洛维和梅耶提出了(情绪智力 )概念。

69.以色列心理学家(巴荣 )提出了“情绪商数”的概念,简称“情商”。

70.婴儿身体不舒服、饿了、病了、尿布湿了,都可以用哭来表示,这是情绪情感的(适应功能 )。 71.儿童从周围人的表情中能了解自己的哪些行为动作受鼓励、应该做,哪些行为动作受责备、不应该做,这是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

72.当一个人表现出自己的情绪时,其表情动作会被他人察觉,并引起他人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这是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 )。

73.成语“爱屋及乌”体现的情绪情感功能是(迁移功能 )。 74.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是(心境 )的绝好写照。

75.激情是一种暴风雨般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它的出现带有(爆发性 )。 76.(道德感 )是人根据社会的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77.“人是因为哭了才发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这种观点属于解释情绪的(生理反应理论)。

78.“人在森林里看到狗熊会产生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到关在笼子里的狗熊却不产生恐惧。”这种现象符合(情绪的评估—兴奋理论 )。

79.认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是独立的心理过程”的理论是(情绪的进化理论)。 80.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情绪受三个因素的制约,即环境因素、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 )。 81.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提出情绪活动中的认知评价过程可分为(三 )个层次。

82.向自己的亲友把自己的事情坦率地说出来,倾诉自己的痛苦和不幸,甚至痛苦一场。这种情绪情感的调控途径是(合理宣泄 )。

83.意志与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性格 )的关系最为密切。 84.人的意志行为的最基本特征是(能自觉确定行动目的 )。 85.意志对行为的调节表现在(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 )。

8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表现出的动机冲突是(双趋式冲突 )。 87.儿童生病既不想吃苦药,又不想打针,这种冲突是(双避式冲突 )。 88.既想吃肉又怕发胖,这种动机冲突是(趋避式冲突 )。

89.有的人受挫后沉溺于吸烟、酗酒中,这种挫折反应是(逃避)。

90.受挫后,尽管情境发生变化,但个体仍旧重复一种无效的反应方式,这种挫折反应是(刻板)人。 91.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中不包括(环境因素 )。 92.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情境时解脱烦恼、减轻紧张以恢复情绪平静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

93.“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效应”等在心理学上叫做(合理化 )。 94.意志行为的开始阶段是(采取决定 )。

95.挫折的构成包括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挫折认知 )。 96.(需要和动机 )是构成人的行为动力的两个最基本要素。 97.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 )是最强烈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 9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 99.双因素理论的两种需要因素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

100.提出受挫—倒退观点,认为个人较高级需要受挫后,会把更大注意力放在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上。这是(ERG理论)理论

101.动机的功能不包括(适应功能 )。

电大《心理学》《心理学概论》100%网上考试期末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bhzm41lw12nsft0iuth97tl37kuug00rd3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