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2021学年度高三下学期四月月考试卷 语文试卷 (一)(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30 11:27: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原创】

2020-2021学年度高三下学期四月考试卷

高三语文(一)

注意事项:

号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位封座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密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号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不场考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订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装 号唐人徐坚所撰《初学记》卷三十引《任子》之语曰:“楩楠为众材之最,是物之贵也。”然则楠证考木为君子所贵之德何在?杨汝清的《天才地宝造化所钟:品味金丝楠》一文中做出了解释,“金丝楠准的这份与众不同的特质,正与中国传统文人之精神情趣沟通暗合-沉凝大气,华而不奢;从容优雅, 只 含而不露;温润雍然,卓尔不群”。

楠木坚劲刚贞。西晋周处所纂《风土记》中曰:“樟楠诸木,最为坚劲。”成百上千年之风雨霜 露,练就了楠木之坚韧挺拔,极难为外物所动。《晋书》:“严霜识贞木。”《贾子·道术》:“言行抱一 卷 谓之贞。”

名《贾子·谥法》:“清白守节曰贞。”由此可见,文人之爱楠,取其贞节之刚性。诗圣杜工部极爱姓 楠木,于楠木多有吟咏,传世的就有《高楠》《枯楠》等多首。所谓“干排雷雨犹力争”,将楠木与此 雷雨奋力拼搏之状写得虎虎有生气,而这也正是杜工部百折不挠之坚韧精神的写照。

楠木光润和厚。西汉陆贾在《新语·资质》中对楠木极尽表彰之能事:“夫楩楠豫章,生于深山 之中,产于溪谷之傍。虫蝎不能穿,水湿不能伤……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并不因其 级班“入地之坚强”而损其“在高之柔软”。楠木吮吸着天地间之和气,阴阳协调,上干云霄。楠木之亦 刚亦柔,彰显着其深得天健地顺之灵气。

楠木安之若命。与孔子同时代之《子华子》有云:“豫章楩楠之可以大斫者,必在夫大山穹谷岖

峿之区。”楠木所生之地总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幽壑穹谷。唐人严武《题巴州光福寺楠木》亦云:“楠

木幽生赤崖背”“看君幽霭几千丈,寂寞穷山今遇赏”,数千丈之木需要数千年之生长,数千年后的今日方得诗人之青睐。“寂寞穷山”,其间滋味只自知;时乖命蹇,一直处于“知者所不见,见者所不知”的状态,只能清明在躬了,此亦非具君子之德者不能为也。

正因为楠木坚劲刚贞而不失光润和厚,且有“纵使无人亦自芳”之君子德性,具备了“道在器中、天人合一、曲则有情、君子比德、和而不同、以虚致实、悬象示义等中国文化的大智慧”,才使得它于厅堂之中以器之美彰显木之德,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之深厚底蕴。

(摘编自萧伟光《传统家具中的中国文化》)

材料二:

江南是文人荟萃之地,到了晚明,人性解放之风日渐觉醒,这也给文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文人开始徜徉于山水,漫步于园林,休闲于酒茗,不时体会到一种清新的生活情趣。但是,他们又不满足于仅寄情于花鸟、山水来抒写胸中逸气,而是开始把自己的艺术与现实的生活融合为一体,开始走向充满活力的民间社会。在家具的设计层面上,文人的直接参与,为古老的家具工艺注入活力,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意念融合在家具设计中,从而使家具设计在造型上以优美、简朴、稳重取胜,各个组件的比例与审美一致,讲求实用;装饰上则讲究淡而雅、少而精。而且,有些明式家具上还能留有文人墨客的题词钤印,更成为明式家具文人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同时,很多文人还为家具撰写了大量以“古雅”为审美标准的文章,论述之详尽,为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李渔的《闲情偶寄》、文震亨的《长物志》等,内中关于家具设计与审美的描述,为后人研究明式家具提供了宝贵的史实资料。

明式家具肇兴于明代中期,却在晚明时期经由几代文人的直接参与与倡导,风格日趋成熟与稳定。这种独特的风格就是家具本身所透露出的“文人气节”。因此,明式家具是晚明文人在设计造物上的意趣体现。

随着人们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简单的模仿已难以传承明式家具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也无法契合现代文人的精神气节,但明式家具中的文人气节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既有时代的延续性又有现代生活的创新性。

(摘编自王蓉《明式家具中文人气节的传承与发展》)

材料三:

明式家具很早以前也给西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肯定地说,明式家具是西方现代家具的鼻祖。那种不事雕琢的造型与线条,对西方现代家具的极简风格显然具有启蒙价值。四百年前的明式条案与今天西方现代家具的条案有着克隆般的惊人相似,几乎如出一辙。而中国古典家具独特的榫卯结构,更使中国古典家具在功能及纯粹的层面上出神入化,这种不必依靠钉和胶的组装结构,无疑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一个特殊贡献。

1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清末欧美列强入侵中国,使得中国优秀的硬木家具大量传入西方,开始了在海外的百年流传。现在,西方许多著名的博物馆都有黄花梨及紫檀家具的藏品,世界各地的藏家都以拥有明清古典家具为荣。百年以来,明清家具特别是黄花梨家具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形象、一个代表性的符号,与中国的书法、绘画、陶瓷等比肩,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一条不可缺少的分支,已在世界文明史上获得了无可争议的认知。

(摘编自海岩《中国家具艺术的诞生与进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金丝楠沉凝大气、华而不奢等特质,与中国传统文人之精神情趣契合,是“君子所贵之德”。

B.楠木生长在深山古林中,但不因无人赏识而遗憾,正如君子修身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具有君子之德。

C.明式家具透露出“文人气节”这一成熟而稳定的风格,是因为它体现了晚明文人在设计造物上的意趣。

D.明式硬木家具深广的精神内涵,简约的造型与线条,独特的榫卯结构,对西方现代家具产生了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我们今天想了解古人赋予楠木以“君子之德”的知识,先秦时期的著作或许是目前已知的最早资料。

B.诗人杜甫从雷雨中楠树的奋力拼搏之状,联想到人生中所经历的苦难和挫折,借楠树写下多首传世佳作。

C.楠木家具受人推崇,虽与楠木坚劲刚贞、光润和厚的材质有关,但主要是因其安之若命的品德得到文人的赞许。

D.明清硬木家具传入西方并在西方产生广泛影响,说明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分支在国际上享有独特地位。

3.下列关于楠木的文句中,不能用来说明楠木“君子之德”的一项是(3分)( ) A.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史俊《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B.色无花卉妒,坚为雪霜多。(吴中复《西园十咏·乔楠亭》) C.不愿作材戹万牛,惊世之文那肯露。(杨虞仲《和严侍御柟木诗》) D.檐角楠阴转日,楼前荔子吹花。[陆游《乌夜啼》(其二)]

4.材料一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分) 5.我国传统家具的文化内蕴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心似箭 一兵

她是在大年三十下午匆忙赶到豫北农村婆婆家的。在村口,她被在疫情防控点值班的村支书拦住做了登记,测了体温,不发烧才进了村。

当她提着行李箱戴着口罩推开那扇油漆斑驳的大门时,系着围裙在厨房的灶台上忙活的婆婆竟然没有认出她。

“妈,我是小敏啊。”

婆婆惊喜万分,双手在围裙上使劲擦了擦。“小敏啊,看我这眼睛越来越不顶用了,小敏都看不出来了。”婆婆疾步走过来要帮着她拿行李箱,又突然停了下来,眼睛期盼地向她身后瞅一瞅。

“萌萌没来,疫情这么重,我把她留她姥姥那了。”

“哦,赶快进屋吧。”婆婆脸上掠过一丝遗憾,满脸堆着笑说,“你不是说今年医院忙,不回来了吗?咋没打个招呼就来了啊?”

“我和别人调了个班,今天回来,初二回去。”她说。一进屋,她就看到了墙上挂的丈夫的遗像。她怔了一下,呆呆地看着照片上的丈夫对着自己微笑着。

丈夫是一位消防官兵。那天也是大年三十,一家三口做了一桌菜正准备吃,突然接到队里的火情电话。丈夫穿上衣服,女儿急忙绕过桌子跑去抱着他的腿。丈夫抱起女儿亲了一口:“萌萌乖,和妈妈在家不要淘气,爸爸一会儿就回来了。”看着丈夫急切的神情,她走上前,为他把扣子扣上:“萌萌来,让爸爸赶快走,你没看到爸爸归心似箭的样子吗?”

丈夫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女儿无数次问她,爸爸啥时候回来啊?归心似箭是啥意思啊?她含着泪说,归心似箭,就是遇到国家和人民的紧急大事,急着赶过去为国家和人民尽责尽力的心情。

“小敏,洗洗手吃饭吧。”婆婆看到她发呆地看着儿子的照片又掉泪了,端着一碗水饺在旁边说。她摘下口罩,打开行李箱,从里面掏出一包医用口罩。

“妈,现在外面的疫情非常严重,我给你带了一包口罩,你在家不要出门,如果非得出门,一定戴上口罩,回来后一定要洗洗手。这是一瓶消毒液,这是喷壶,家里多消消毒,特别是院子门口多喷喷。”

丈夫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婆婆含辛茹苦把他抚养大,供他考上了军校。每次丈夫和她谈到自己的身世,就会默默流泪,这时她会给丈夫轻轻擦干眼泪……

丈夫走了以后,她想把婆婆接到南方自己生活的城市一起住,可婆婆不去,她说舍不得自己养的鸡鸭,舍不得豫北的这个村儿,这个院儿,几分地里的活儿……

她就每年春节带着女儿萌萌回来看婆婆。每次回来,婆婆总是早早地在村口迎接她和女儿。 “我从电视里看,今年这疫情可严重啊,全国都影响了。咱村的大喇叭这两天也在一个劲广播

2

呢。”

“是啊,妈,全国去了好多医疗队,我们医院可能也要去。” “工作忙就不要管我了,我一个人在家有吃有穿的,啥也不缺。”

吃完饭,她看到婆婆正给擦得一尘不染的丈夫的遗像上香烧纸钱,看着婆婆佝偻的身影,望着微笑着看着自己的丈夫,她的眼泪又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婆婆走过来:“孩子别哭了,都过去了,都过去了……” 她抬头看到婆婆没有哭,眼里一滴泪花也没有。 突然,她的电话响了,单位的……

“妈,我得走了,我们医院组织了医疗队也要去援助,要求我今晚赶到单位,明早出发……”她一边收拾行李一边急切地对婆婆说。

婆婆急忙跑到里屋,提了几个塑料袋子:“这是萌萌爱吃的糯米丸子,这是你爱吃的豆包……还有,这红包是给萌萌的压岁钱,我专门到镇上信用社换的新钱,到超市买的红包……”

“妈,你不用给萌萌压岁钱,她不缺钱。这是我给你的一千元钱,你收好了,别舍不得花,想买点啥就买,我得赶紧走。”

她急切地想赶回单位,突然更真切地体会到了归心似箭的贴切含义。她最后看了一眼丈夫的遗像,提着行李箱就向外走。村支书在村口的疫情防控点又挡住了她,不让她出村:“不行啊,再急你可能也走不了了,现在出租车、公交车都停了,私家车更不让跑了。”她说明了情况,急得皱起了眉头。村支书接着说:“你别急,你的事确实万分重要,我给派出所说一下试试。”

一辆警车停在了村口。她提着行李放到后备箱,拉开警车车门坐上了车。 一直紧跟着她的婆婆急忙走到警车边,拍着玻璃,喊她的名:“小敏,小敏……” 她急忙落下车窗:“妈,你回去吧,五一节我带着萌萌再来看你。”

婆婆把头伸到车里,伏在她耳际,用布满皱纹的手挡着嘴压低声儿说:“孩儿啊,遇到好的你就再找一个吧,啊,别亏待了自己……”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疫情暴发为宏观背景,以主人公在年三十匆匆来又匆匆走为微观背景,展现了她义无反顾逆行“参战”的家国情怀。

B.小说开篇写她被村支书拦住做登记、测体温,展现了以豫北农村为代表的基层到位的防控措施,让人感受到疫情的严重性。

C.小说中“婆婆疾步走过来要帮着她拿行李箱,又突然停了下来”,一“走”一“停”的矛盾动作写出了婆婆的遗憾之情。

D.婆婆“专门到镇上信用社”换新钱以及在儿媳收拾行李准备回去时“提了几个塑料袋子”等细节

体现她关爱晚辈的朴实情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运用补叙手法写丈夫当年赶赴火情现场的场景,映衬主人公援助疫区之举,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

B.“女儿无数次问她”这一句话感人至深,引出下文“她”对“归心似箭”的解释,也深化了小说主旨。

C.小说略写村支书和派出所联系的情节,因为这不是小说的主要内容,显示出作者对情节安排的匠心独运。

D.结尾写“村支书在村口的疫情防控点又挡住了她”,既照应开篇,也表现了村干部对工作的严谨负责。

8.请简要分析婆婆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4分)

9.小说以“归心似箭”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愈,字景韩,绛之正平人。业儒术,中正隆五年词赋进士..第,调河南渑池主簿,累迁解州刺史。章宗即位,改同知济南府。明昌二年,授曹王傅。王奉命宴赐北部,愈从行,还过京师,上表言宴赐便宜事,上纳用焉。自是,命五年一宴赐,人以为便。改棣州防御使。未几,授大兴府治中,上谕之曰:“卿资历应得三品,以是员方阙而卿能干,故用之,当知朕意。”北京提刑副使范楫、知归德府事邓俨各举愈以自代,由是擢河南路提刑使。上言:“随路提刑司乞留官一员,余分部巡按;本司见置许州,乞移治南京为便。”从之。宪台..

廉察,九路提刑司以愈为最。 五年入见尚书省以闻上问宰执有何议论平章政事守贞日李愈言河决事上日愈向陈备御北边策言基荒唐守贞曰:“愈于见职甚干。”上曰:“盖以其敢为耳。”又曰:“李愈论河决事,谓宜遣大臣视护以慰人心,其言良是。”明年,改河平军节度使。承安四年,召为刑部尚书。先是,刑部尚书阙,上以愈为可用,令议之。或言愈病。上曰:“愈比陈言,有退地千里而争言其功之语,卿等定恶此人多言耶。”特召用之。旧制,陈言者漏所言事于人,并行科罪,仍给告人赏。愈言:“此盖所以防闲小人也。比年以来诏求直言,及命朝臣转对,又许外路官言事,此皆圣言乐闻忠谠之意,请除去旧条以广言路。”上嘉纳焉。

泰和二年春,上将幸.长乐川,愈切谏,上不从;夏四月,愈复谏,上异其言。未几,改知河中府事,致仕。泰和六年卒,年七十二。谥.

曰清献。自著《狂愚集》二十卷。 (节选自《金史·李愈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3

2020-2021学年度高三下学期四月月考试卷 语文试卷 (一)(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bkrn81vda4vbt01gdv99bpag891im003z1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