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第一部分(1~5题 22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6分)
(1)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3)苏轼《水调歌头》一词中表现作者美好愿望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jié jū)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2)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zhēn ..yán)。
(3)中秋晚会上,同学们载歌载舞,大家都沉醉(chén zuì)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
(4)月光皎洁,知了聒噪(ɡuō zào),更显出一片寂静,床角洒满了清辉,我就这样香甜入梦。
3.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A)(2分) ①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②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凑合而成的。
③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④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
⑤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A.③⑤①④② B.⑤①④②③ C.①④②③⑤ D.③⑤①②④
4.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回答(1)~(2)题。(4分)
(1)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字体大小参差,方正端庄,浑厚大气。 B.运笔自然流畅,线条奔放,纵任狂放。 C.笔法遒劲有力,结构简省,气势磅礴。 D.用笔收放自如,讲究布局,一气呵成。 (2)有人想根据《沁园春·雪》写一副对联,但只写出了上联,请你根据《沁园春·雪》的内容为这副对联补齐下联。(2分)
上联:纤纤雪融作泥泞,悟跋涉人生 下联:漫漫银妆覆江山,颂风流人物
5.综合性学习。(4分) 材料一:中国空巢青年图鉴
材料二:“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他们很多人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8点,戴上耳机,冲入城市的早高峰;晚上7点,结束一天工作后回家刷淘宝,买服饰,买零食。他们在网上发技能分享帖,与人分享自己的手艺,但他们只愿意“宅”在家里与他人进行网络沟通,很少与人面对面交流。
(1)请你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概括出两条结论。(2分)
①中国“空巢青年”中男性占大多数(或多于女性)(1分);②深圳、广州、北京“90后”男性“空巢青年”位居前三(1分)。
(2)李明的哥哥是个典型的“空巢青年”,妈妈很担心他。请你代李明给哥哥写一封短信(只写正文,60字左右),向哥哥提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建议。(2分)
【示例】哥哥,你独自一人在外乡打拼不容易,妈妈很担心你,希望你工作之余多参加社交活动,多与人交往,尽可能地在别人面前展示你的手艺技能。(2分)
第二部分(6~20题 4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6~7题。(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题目中“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唐代文学家白居易。 B.作者以“凄凉地”“弃置身”“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 C.“千帆过”“万木春”表现出诗人面向未来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D.“暂凭杯酒长精神”表明诗人很悲观失望,只好饮酒赋诗,聊作宽解。
(解析:D.尾联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很悲观失望,只好饮酒赋诗,聊作宽解”理解有误。)
7.颔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用典(1分)。表达了作者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1题。(15分)
鲁有恭士,名曰机汜,行年七十,其恭益甚。……鲁君问曰:“机子,年甚长矣,不可释恭乎?”机汜对曰:“君子好恭以成其名,小人学恭以除其刑。对君之坐,岂不安哉,尚有差跌;一食之上,岂不美哉,尚有哽噎。今若汜所谓幸者也,固未能自必。鸿鹄飞冲天,岂不高哉,曾缴①尚得而加之;虎豹为猛,人尚食其肉,席其皮。誉人者少恶人者多行年七十常恐斧质之加于汜者何释恭为!”
(节选自《说苑》)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缴:弓箭。
8.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其恭益甚 益:更加 .(2)岂不安哉 安:安逸,舒适 .(3)今若汜所谓幸者也 若:像 .(4)常恐斧质之加于汜者 恐:担心 .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3分)
誉人者少/恶人者多/行年七十/常恐斧质之加于汜者/何释恭为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君子好恭以成其名,小人学恭以除其刑。
君子喜欢恭谦,用来成就他们的名誉,小人学习恭谦,用来避免犯法。
(2)一食之上,岂不美哉,尚有哽噎。
一顿饭上来,难道不是美味吗?尚且可能被噎住。 11.你认为机汜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从机汜与鲁国国君的对话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恭谦、礼貌,且有自己的人生态度(2分)。任何人或事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陷。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2分)。 附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恭谦的人,名叫机汜,年近七十,对别人更加恭谦礼貌。……鲁国国君问他说:“机先生,你年纪很大了,可以不必再这么恭谦了吧?”机汜回答说:“君子喜欢恭谦,用来成就他们的名誉,小人学习恭谦,用来避免犯法。面对您坐着,难道不很舒适吗?尚且可能失误;一顿饭上来,难道不是美味吗?尚且可能被噎住。如今像我这种所谓幸运的人,因此也未必幸运。鸿鹄能够一飞冲天,难道不高吗?但是一支短箭尚且能射中它;虎豹那么凶猛,尚且还是被人吃了肉,扒了皮当作席子。喜欢称赞别人的人少,喜欢说人坏话的人多,我已经年近七十岁了,还经常担心有灾祸降临到身上,怎么能够不保持恭谦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9分)
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朱永新
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在国际上,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可以说,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
的滋养。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共读共写,一起交流,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这样的文化共同体,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所以,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于个体来说,阅读是学习的工具,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发现,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A________与B________。阅读需要专注,在知识的积累之外,也是一种精神的修行。通过阅读感受书香,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从而增加幸福感。书香的涵养,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让喧嚣的沉静下来,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⑥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我坚定地相信: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12.第④段引用《朗读手册》中的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3分)
引用论证(1分),对本文的分论点进行论证,增强说服力(1分),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1分)。
13.将“充实”“宁静”两个词语分别填写在第⑤段中A、B两处,并说说理由。(3分)
A.宁静 B.充实(1分)
理由:与本段所论述的顺序一致:一个人只有心灵得到宁静,才能专注去阅读,积累知识,满足内心的需求,精神获得陶冶与升华,最终使生活得到充实(2分)。
14.文章第②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不能调换(1分)。这四个段落分别提出了本文的四个分论点,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阅读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力,民族才能有凝聚力,民族有了凝聚力,国家在世界上才能有竞争力,最终增加人们的幸福感(2分)。
四、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15~16题。(5分)
15.“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便不饶你!”句中的“洒家”是中国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鲁达(鲁智深、鲁提辖)(1分),他具有疾恶如仇、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2分)的性格。
16.《水浒传》虽然是一部尚武小说,但也充满了浓郁的“礼”文化气息。《水浒传》中的“礼”文化主要表现在相见礼、夫妻道德礼、祭祀礼、秩序观念、规范意识等方面。请你举出一例,并进行简要分析。(3分)
【示例一】秩序至上(1分)。从王伦等最早在梁山泊落脚到最后宋江坐第一把交椅,每次大小聚义都要排座次。他们彼此知礼而恭敬,由恭敬而尊让,以致每次排座次时,大家都谦让不已。(2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