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三地理复习: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2、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 理解分析流域开发的背景、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2、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渗透地理建模的思想。 .........3、 通过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1、 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思路:
自然条件:
背景 社会经济条件:人类活动历史、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及人类活动类型与环境的协调与否等
开发与治 理的方向
有利条件——开发:如: 等。 制约因素——治理:如: 等。 效益: 等(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
2、高考考点链接:
(1)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 、 、 、 等。 (2)河流水能丰富的条件: 、 。
自然条件: (3)航运条件的评社会经济条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上游地区为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流域内蕴含着丰富的煤炭、石油、铜等矿产资源。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程度加大(左图),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只及美国平
- 1 -
均水平的45%、1933年,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右图),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评价其对流域开发的影响。 (2)分析左图,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依据资料和右图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2010·聊城模拟)2007年11月8日,装机容量1 260万千瓦的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成功实现截流。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溪洛渡水电站所在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主要为高山高原气候 B、该区域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C、该区域是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区之一 D、该区域整治的重点是防治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2、溪洛渡水电站建成以后将对长江三峡产生的影响有
A、减少三峡水库泥沙淤积
B、水库控制了长江流量,因此三峡大坝年发电总量将减少 C、长江枯水期,三峡水库的水位将进一步降低 D、对三峡工程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3、田纳西河流域优先发展的工业是
A、钢铁工业 B、煤炭工业 C、宇航工业 D、高耗能工业 黄河之害在于“多沙少水”。 2002年7 月以来,黄河小浪底水库进行多次调水调沙实验,并获成功。联系相关知识,回答4~5题。
- 2 -
4、调水调沙实验是通过“人造洪峰”将泥沙“带入”大海,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双选)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5、下列方法和措施中,有利于解决黄河下游“缺水多沙”问题的是(双选)
A、加快黄河中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
B、改变下游水库的运作方式,变发电为主为调水为主 C、植树造林,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D、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6、 (2009·广东地理)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1 600 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 资料,回答(1)~(5)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图2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图3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等。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有(多选)( )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 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总结与反思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高三复习课,我将教材内容以题目的形式进行整合,从而完成对教材的梳理工作。而后将高考常考点进行链接,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型。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疑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