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5 16:46: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 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 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 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 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 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 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 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 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根本特征,

历史 相

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 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

1

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 劳动实践之中。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传递生产经验( 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我国 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 “序”、 “校”的施教机构, (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四书:《论 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 级的通知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社会主义学校培 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牢记)

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专谈教育, 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 《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 育问题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 则。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雄辩术原理 》,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 说家的培养》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 -理论 -练习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 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赞誉教师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根本性指导原则:教育要适应自然;提出并阐述班级授课制; 泛智教育;规定百科全书式课程

康德:教育学最早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西方 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2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 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 堂中心;提出了“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 一原 则两基础三中心四阶段 )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 人,《教育心理学》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 生活即教育 (核心 ),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鲁普斯卡娅: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 按作用的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性质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制约作用: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

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3 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4 制约学校机构 ;5 制约教学方法、手段、 组织形式。

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必要手段 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 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促进作用: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

;2教育

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 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社会文化

制约: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 运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促进:教育具有传递一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一交流文化的功能、选择一提升文化的功能、 创造一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

3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

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五)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

1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 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 2. 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阶段性 ,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3. 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4. 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互补性 5.

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3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1.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

2.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 3. 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而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 格赛尔:“成熟努力说”,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期决定作用,双生子的爬梯实验。 5.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 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而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 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2. 洛克:“白板说”

3.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 类型的人” 4. 斯金纳:集成华生的观点, 人的行为乃至人格都可以通过强化或惩罚来塑造、 控制或矫改变、

正。

4

多因素相互作用轮(辐合论)

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施太伦(德国)

4 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1. 身体外形。明显的外部特征。 2. 体内机能。

3. 脑发育。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4. 性的发育和成熟。第二性征。 5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 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个体主观能动性 学校教育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原因:

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 2.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师队伍施教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

2018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bwds0z40a4qfr01784a35m4y31es80155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