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作者:胡赞女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8年第01期
随着我国对如何良好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愈加重视,使得现下我国各个小学院校中,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相关的教育方式改革逐渐拉开帷幕,其中要求相关教师深入研究新时期的课程要求以及内容,适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完善以及创新相关的教育手段,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课程理解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于2016年4月28日,小学、初中的《品德与生活》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在2002年,实施第一次课程转型时,此类学科的课程内容正式转化为综合课程,即从知识学习走线观念建构,并注重以体验为重点整合课本学习内容。而于2016年的第二次转型,可概括为大德育下的社会规范学习。且《品德与生活》转变为《道德与法治》的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不同之处
第一,课程目标变化:从传统的《品德与生活》中涉及的热爱生活、参与社会以及学习做人方面变为现下《道德与法治》中包含的国家观念、公民意识以及诚信观念等。第二,关注重点变化:现下课程内容的关注重点为:国家观念以及法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相同之处
首先,《道德与法治》与以往的《品德与生活》所具有的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活动性教学理念基本一致。其次,具有情境感受、道德反思、体验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基本一致。最后,主要的课程设计思路基本一致,包括:儿童的社会生活等。 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重视培养学生的资源共享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分享预先准备的教学资源,并引导学生学会资源共享,让学生愿意自主地了解课程相关知识,促使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之间存在的诸多联系及其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其可以积极地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
相关推荐: